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城市的薄雾,遂宁射洪市锂电产业园的淡蓝色玻璃幕墙已折射出微光。劳模张维文踩着露水走进车间,工装口袋里装着磨损严重的笔记本,扉页上“把每一组参数做到极致”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清晰地镌刻在他心里。
    在这座以实业为根、制造为魂的城市,像张维文这样扎根遂宁市“5+1+N”重点产业的劳模们,正以汗水为墨、以匠心为笔,在装备制造、锂电、电子信息等领域写下一个个动人故事,为“实业兴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硬核”力量。
    连日来,笔者近距离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劳模力量,探寻这群“实业脊梁”如何以其智慧、汗水与情怀,奋力书写助力遂宁“实业兴市”,奋进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篇章。
    劳模岳清(右)与客户技术团队技术交流
    劳模张维文(右)现场与岗位人员交流设备操作
    劳模陈建鹏讨论解决技术问题
    重器背后的“绣花功夫” 胶艺铸匠心,领跑“实业兴市”新赛道
    在四川佳世特橡胶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一束晨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全国劳动模范、公司技术总工兼市场开发部经理岳清的实验记录本上。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橡胶配方参数,页脚处“第356次试验”的标注格外醒目。岳清积极投身尖端橡胶技术研发,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突破国外垄断,助推“预制综合管廊”事业发展。他用9年的研发坚守,在橡胶技术领域书写着劳模助力“实业兴市”的动人篇章。
    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劳模精神传承最深厚的沃土。2016年,岳清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接口密封结构产品,填补我国城市“预制综合管廊”技术空白,目前已在国内100多个重大地下管廊和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成功应用。
    当年,岳清带领团队研发“遇水膨胀密封橡胶”时,材料膨胀后总渗出白色杂质,像融化的糖浆一样滴落,业内戏称“流鼻涕”。更棘手的是膨胀速度忽快忽慢,像失控的弹簧。第一次试验失败后,一位老师傅摇头说:“这材料连自己都管不住,咋能管住地下管廊的水?”
    为了攻克难题,岳清带领团队白天测试数据,晚上用显微镜分析材料结构。连续三个月调整了118次配方,终于发现是添加剂分散不均导致析出。优化工艺后,岳清和团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将膨胀稳定性精准控制在±3%以内。如今,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国100多个地下管廊工程。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劳模精神,就是把每个“小毛病”当成“大课题”来较真的劲儿!
    “别人能卡我们的脖子,说明我们还有没啃下的硬骨头。”这是劳模岳清常跟团队成员说的话。2019年,岳清带领团队接下“华龙一号”密封胶囊研发任务。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要求之高不言而喻。国外专家曾断言:“中国橡胶技术至少落后十年!”
    “实业发展不能守着老本过日子,只有敢于创新、善于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是岳清的创新信条。他带领团队用纳米材料增强橡胶分子链,创新“三明治结构”---外层保密封、中层控膨胀、内层抗辐射,像穿上“智能铠甲”的战士。当防城港核电站传来“48小时压力测试无泄漏”的消息时,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热泪盈眶!
    “生产线上的数据实时跳动,订单进度、物料消耗、质量状况一目了然。效率提升了,成本下降了,这就是我们为‘实业兴市’交出的数字化答卷。”岳清的自信,代表着新一代装备制造业劳模的视野与担当。他们确保了“大国重器”出自神州大地,且更加智能、精准、可靠。在遂宁,正是因为有像岳清这样的劳模敬业奉献,才让遂宁市装备制造业的“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他们用行动证明:研发是实业的“根”,团队是创新的“魂”。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敢闯敢试”的生动写照,更诠释了劳模力量对“实业兴市”的深层次意义---当研发的火种传递下去,当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遂宁“实业兴市”进行曲必将奏得更响,这座城市必将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锂电车间里的“参数密码师” 在“卡脖子”处凿出“遂宁方案”
    “极片切割的误差每缩小0.1毫米,电池能量密度就能提升3%。”这是劳模张维文写在笔记本上已有20余年的话语。2022年,针对氢氧化锂冷冻进料管道因析晶结垢频繁堵塞的问题,省劳模、天齐锂业(射洪)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张维文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创新设计“三通接头+酸洗循环系统”,通过软管连接酸洗水槽与预冷液输送泵,实现管道周期性酸洗维护。该方案成功将管道堵塞率降低60%,相关技术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被推广至全行业应用。
    “锂电,不仅是新能源车的‘心脏’,更是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一环。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续航更长、充电更快、安全更优的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最终赋能千行百业。”张维文的语气平静却坚定。
    2014年12月从部队退役后,张维文加入天齐锂业(射洪)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他很快进入角色并成为技术熟手。 
    “锂电产业兼具‘创新’与‘低碳’两大特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关键窗口。我和同事们想用自身专业知识,为加快企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张维文对自己所从事的锂电领域制造端有着深刻的认识。
    2023年,他赴澳大利亚参与天齐锂业TLK项目建设,克服文化差异与技术壁垒,结合射洪基地的实用经验,针对当地调试工况和气候特点改造设计“循环干燥系统”,通过优化加热方式与温控参数,使干燥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提升56%,故障率下降30%。外方专家盛赞其方案“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并将其列为国际示范模板。
    在锂电行业,技术突破往往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采访中,张维文在氢氧化锂车间指着由自己参与主导的高效运行的TLK项目自豪地说:“以前,整个干燥系统每天只能运行3至4小时,而现在已经实现连续运行。”随后,他笑了笑说:“一个参数的优化,可能意味着整车续航增加几十公里。‘实业兴市’落到我们肩上,就是要把每一个小数点后的精度,做到极致。”
    据介绍,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累计主导实施技改项目10余项,创造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张维文的故事,是锂电行业劳模群体的缩影。在遂宁锂电行业内,还有徐川、魏兴权这样的劳模们扎根一线。从车间里的微光,到产业链的火炬,再到城市发展的动能,他们用实干与创新证明:“实业兴市”的路上,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值得喝彩,每一份匠心坚守都意义非凡。
    这群“追光者”,以近乎偏执的钻研,推动遂宁锂电产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部分领域“领跑”,形成了从材料、电芯到应用终端的完整产业链,真正将“锂”想照进现实,为遂宁“实业兴市”、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能”。
    “芯”火照遂州 在电子信息产业书写“兴市密码”
    凌晨4时的遂宁经开区电子电路产业集群办公大楼,光刻车间的紫外光穿透洁净窗,在四川广义微电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陈建鹏的无尘服上投下淡蓝色光斑。这位省劳模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温控曲线,指尖在操作面板上轻叩。
    这样的深夜攻坚,在遂宁这座城市的芯片产业版图上每天都在上演。一群扎根半导体领域的劳模,正以微米级的精度雕琢着“实业兴市”的基石,用“芯”火燎原之势点燃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芯片虽小,却是现代工业的粮食。”陈建鹏望着厂区内飘扬的国旗说,“我们的使命就是让‘遂宁芯’在每个重要领域都能自主可控。”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成功搭建了6英寸芯片的平台,快速、高效地实现广义6英寸芯片平台的建立及量产,填补了四川省国有企业(及境内企业)6英寸及以上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的空白,成为四川省半导体芯片制造的领头羊。
    一块芯片串起一条产业链,劳模就是链上的关键节点。正是陈建鹏这些技术带头人的突破,让遂宁经开区逐步形成从材料到产品、从芯片到模块的完整生态。
    芯片制造是毫微之间的艺术。车间里,空气洁净度达到医院手术室的百倍,温度波动不超过0.5℃。陈建鹏能通过显微镜下芯片表面的光泽,判断工艺环节的细微偏差。
    “每个芯片背后,是300道工序、200多种物料、500多个质量管控点。”他指着晶圆盒上的二维码说,“就像抚养孩子,芯片从设计到诞生需要全方位呵护,直到它能够在各种严苛环境下稳定工作。”
    这种极致匠心感染着整个团队。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成功开发了高压MOS等10余个技术平台,累计完成研发和量产的产品达500余种。
    “我们与国际著名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合作,开发低压MOS产品。当前已完成70余款产品的开发,典型产品良率大于98%,并通过客户1000小时可靠性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英飞凌MOS功率器件代工生产厂家。”陈建鹏表示,由他主导的英飞凌公司MOS技术转移,突破多项6英寸半导体工艺关键技术,并申请4项发明专利,极大地提升了遂宁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为遂宁市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实现全市电子产业新突破打下基础。
    “‘遂宁芯’强,则实业兴;实业兴,则城市旺。”站在广义微电子公司办公楼的观景台,陈建鹏望着鳞次栉比的厂房感慨道。
    岳清、张维文、陈建鹏等劳模用实践表明,真正的技术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深深扎根于产业需求的实践。他们用行动证明,“实业兴市”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实现的美好蓝图。正如一位劳模所言:“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劳模精神正与科技创新交汇融合,化作推动‘实业兴市’的强大‘芯动力’,点亮‘实业兴市’的明天。”
    在遂宁这座城市的产业图谱上,岳清、张维文、陈建鹏只是“5+1+N”行业劳模群体的缩影。据统计,全市共有130名劳模扎根在制造、锂电、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为遂宁“实业兴市”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道工艺”到“一个行业”,遂宁劳模们以匠心守护城市产业生命线,以创新点燃实体经济引擎。当最后一项技术难题被攻克,最后一组高密度锂电池下线,这些“5+1+N”领域的劳模们又将继续奔赴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的征途。他们手中诞生的不仅是产品,更是遂宁“实业兴市”的底气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