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现场 记者柯晓琳摄
锻造数字工匠,赋能数字中国。11月13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福州落下帷幕。在这场汇聚了全国高水平数字技能人才的赛场上,四川代表队派出9名精兵强将,分别在工业机器人运维员、数据安全管理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3项前沿赛项中奋勇争先,展现出四川职工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实力与风采。
工具包里的“老伙计”
11月12日18:00,工业机器人运维员赛项最后一场实操考试结束。四川选手李鑫豪斜挎黄色工具包走出赛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长达4个小时的考试,是对脑力与体力的双重极限考验。
记者好奇地上前察看他工具包中的“制胜法宝”,原以为会是智能诊断仪这类高精尖设备,不料映入眼帘的却是万用表、尖嘴钳、断线钳、螺丝刀、活动扳手等常用工具。“让机器人动起来的核心是接信号线,从电路规划、故障排查到信号交互,全要靠这些‘老伙计’。”李鑫豪说道。
他进一步解释道,信号线是机器人与周边设备沟通的“神经网络”,任何一处接触不良或线路损伤,都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陷入瘫痪。作为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工程师,李鑫豪的工作与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高度相通。他介绍,在车企中该工种应用广泛,汽车焊接、挡风玻璃涂胶以及轮胎、座椅、仪表台安装等环节,都能看到工业机器人的身影。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既要具备程序员的思维,能编写和调试控制代码;又要拥有电工的动手能力,能快速定位并解决硬件故障。”李鑫豪认为,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这个工种的潜力巨大,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不可或缺。
屏幕背后的“数字防线”
在数据安全管理员实操赛场上,四川选手杨海峰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快速跃动,清脆的敲击声与鼠标精准的点击声交织在一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数字攻防战”中听起来格外清晰。
谈及刚刚结束的这场专业较量,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在大模型技术快速更迭、各行各业数据巨量增长的今天,数据安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涵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聚焦敏感数据的脱敏、加密等流程,为企业的数据安全防护保驾护航。”
话锋一转,说到数据安全与普通人的关联,杨海峰打开了话匣子:“路边的免费Wi-Fi不要随便连,信息系统要设置强密码,对钓鱼邮件和短信要保持警惕---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正是数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技术防护总有局限,但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才是切断数据风险的源头。”
回顾整个赛程,杨海峰认为收获远超预期:“比赛中遇到的许多新颖案例,比如模拟真实业务场景下的数据防护挑战,为我们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思路。”
从“飞手”到“造机者”的跨越
此起彼伏的“嘀嘀”蜂鸣声,构成了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场独特的背景音。选手们凝神聚气,手持工具在无人机零部件间灵活操作:拧紧螺丝、焊接电路、调试参数,每一个动作都是耐心与思维的较量。
对于四川选手邓禹来说,这次国赛的挑战前所未有。作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输电运维班长,他平日电力巡检操作的是成熟稳定的无人机设备,追求的是飞行精度与应用效能;而赛场则要求他从零开始,亲手组装、调试并排除故障,完成一架无人机的“全生命周期”考验。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邓禹坦言,这正是本次比赛的最大难点。赛项被细分为装调检修、飞巡、设备抛投等多个实操科目及理论考核,尤其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装调检修环节,需要选手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零件到整机的“再造”,极大考验着选手的系统性知识和临场应变能力。
尽管压力巨大,但邓禹视此次经历为一次宝贵的成长。他表示,这不仅让他对无人机的整体构造和参数设置有了“全链条”的深入理解,突破了以往只熟悉应用端的局限,更在与全国各地高手的交流中拓宽了视野。
从赛前的紧张备赛到赛后的如释重负,他完成了一次对自我极限的突破。在他看来,这份在挑战中收获的坚韧与全面,与赛场上的成绩同样珍贵。
从机器人的“神经接线”到数据的“隐形防护”,再到无人机的“整机再造”,四川选手在国赛的淬炼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看到了未来的提升方向。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这支队伍正带着更清晰的目标归来,为四川数字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