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站历来受市民瞩目,只要乘坐火车,便要在此上下。然而,此前还有一个成都东站,距现在的成都东站位置靠北略偏西。只要出成都北门,过驷马桥,进八里庄,就来到了陪伴市民50余年的老成都东站。
八里庄,因坐落于成都北门八华里外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里是一片典型的郊外风光。放眼望去,阡陌纵横,良田片片,农舍在田野与竹林的掩映下若隐若现。时常可见农夫肩扛农具,手牵耕牛,在夕阳的余晖中沿着田埂悠然归家。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伴随着蒸汽机车汽笛震撼人心的长鸣,一段崭新的历史篇章就此开启,如同一部宏伟交响乐的序幕缓缓拉开。这激昂的声响,打破了往日田园的宁静,也标志着成都东站正式登上西南地区经济建设与市民出行保障的历史舞台。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现场 资料图

车站曾经的繁忙景象 图据《成都方志》
开站即显生命力
市民们激动而新奇的目光,牢牢锁定在那前所未见的火车上。他们当时未必知道,身旁这座车站即将肩负起西南铁路枢纽的重任,它的脉搏将与国家经济建设同频,它的呼吸将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通车典礼之后,成都东站简陋的站场上,一列货物列车已编组待发。在蒸汽机车巨兽般的喘息与长鸣中,列车缓缓启动。此时的成都东站,在行政上隶属于成都火车站(市民口中的“火车北站”),其核心使命,便是通过旗下的货运室与运转室,办理货物发送到达和货物列车解体编组工作。
此刻的成都东站规模较小,仅有四股道,但其建成通车,却标志着成都东郊工业区的宏伟蓝图已然落地,轮廓渐显。
1958年,成都东站进入异常繁忙的时期。货物列车吞吐不息,部分在站内卸货,更多的则通过专用线直送东郊各厂区,卸下大型机械设备。
当时的东郊工业区汇聚了许多重要的国防工厂,其中就包括对外使用“国营新都机械厂”厂名的420厂。该厂投产初期,其关键生产原料---一种我国当时尚无法自主生产、必须依赖进口的特殊钢材“不锈钢卷板”,便是装在专用平板车上,经由成都东站及铁路专用线,被直接运送进厂区。
为确保不锈钢卷板安全运抵,沿途动用了警力设置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靠近。火车经过时,引来许多市民在远处驻足观看。
420厂的产品下线后需进行试车,其发出的巨大轰鸣如重音般响彻东郊上空,宛如一曲气势恢宏的工业交响乐。
如今,成都东站的第一批职工中仍有健在者。已至鲐背之年的李仁贵老人,便是当年的站调。与他聊起往事,许多记忆早已湮没于岁月的尘埃,难以追寻。可一提起420厂,他那双蒙着白翳的眼睛便会瞬间焕发出别样的神采,连含混的声音也清亮了几分:“420厂装好的车出来,我们不知道车上装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要发往啥子地方,因为货票上的货物品名和到站都是用分数代替的,分子代表品名、分母代表到站。发车前,由驻站军代表通知我们应编入开往哪个方向的列车,再由上级调度下达最终的挂运计划。”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每个人的胸膛里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充满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与梦想。代号为“69信箱”“82信箱”等一大批国防工厂设备,通过铁路被相继运送至此,在成都东郊及周边地区落地生根,由此奠定了成都市坚实的工业基础。
动脉涌流绘新篇
成都东站的乐章,如同浪花奔涌的长江之水,始终饱含激情,一次次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1956年,宝成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分段通车。成都东站的货运量与列车编解量随之大幅攀升。原有的货场与编组场不堪重负,一场迫在眉睫的扩建工程就此启动。到1958年10月,成都东站共建成十六股道,其中正线一股道,到发线六股道,调车线九股道,编组站初具雏形。
日历在蒸汽机车的轰鸣中翻飞,直至1961年4月1日。这一天,成都东站昂首迈入全国铁路网,成为连接成渝与宝成铁路的关键枢纽。九年后,随着成昆铁路通车,它正式加冕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在八里庄完成了其作为铁路核心枢纽的关键拼图。
成都东站的扩建工程从未止步,历经1966年、1971年、1974年及1983年数次大规模改造后,其货运与编解能力相较于1955年,实现了超过十倍的巨大跨越。
在成都的历史叙事中,“东郊”已成为一个承载着过往的称谓,但它在那段尘封的岁月里,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落户于此的众多大型国企中,成都无缝钢管厂同样是由火车“拉来”的。工厂那四根直插云霄的巨大烟囱,曾是东郊无可替代的地标。
连接成都东站与工厂的铁路专用线,犹如一条钢铁动脉,为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产原料,又将成品运往全国各地。这使得它在投产后极短时间内,便崛起为全国重要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建设。
每天,厂运输部的上游型蒸汽机车牵引巨大钢水罐车列,在厂内线路上来回运行。年轻的调车员手持红、绿信号旗,迎风站在车列前面,意气风发地引导车列前进。
对于地处川西腹地的工厂而言,铁路是当时输送大宗产品的唯一生命线,可谓“铁路伤风,工厂感冒”。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夏季,连日暴雨导致宝成铁路被山洪冲断,为无缝钢管厂运送原料的列车因此受阻。当时,厂内原料库存即将告罄,那四根宛如擎天巨柱般的大烟囱,很快就要面临停止喷吐白烟的窘境。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催货的电报如雪片般飞来。厂领导坐立不安,一边接连向省、市两级政府递交紧急报告,一边不断前往铁路局催促协调运输。
实际上,铁路局领导同样心急如焚,早在断道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已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所幸此次中断仅持续了数十个小时,成都无缝钢管厂最终只是虚惊一场,生产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脊梁托举兴盛长
成都东站初建时的模样,已在市民的共同记忆中渐渐褪色。然而,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身影,却依然被一些人清晰地珍藏着,鲜活如昨。
1971年,杨鸿滨来到成都东站担任信号员。他至今仍记得初来那天的情景:“站门外那条水泥路很窄,最多容两车交错。这里大概是成都最早的堵点,整天尘土飞扬,路旁的行道树也蒙着一层灰。人和车都多,好像从来就没清静过。”
在岁月的长河中,成都东站始终在改变,只是人们未曾刻意留意。如同国画大师挥毫时无意间洒落的墨点,八里庄这片曾经的田野上,悄然冒出了许多当时知名的仓库:102、103、109仓库及冻品仓库等三十余家大型仓库,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车站,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群落。
铁路货运大站的繁忙是常态。每天,来自各地的大小车辆像赶集一样涌向成都东站,导致驷马桥和中环路常年拥堵,等候进场的车队长数百上千米,是当时标志性的景象。
熟悉路况的司机们都清楚,东站外围是知名的堵点。只要能从青龙场绕行,他们绝不会选择这条路。
火车汽笛与汽车鸣笛声交织在一起,日复一日,见证着岁月静静流逝。
使命完成余音袅
随着成都东站的发展,周边地区也日渐繁荣。川棉厂、肉联厂等一大批轻工企业相继建立。由于运输需求,这些工厂与成都东站的联系愈发紧密。
这种紧密不仅体现在业务往来上,更延伸至百姓日常生活。例如,棉纺厂、肉联厂内女职工众多,这吸引了成都东站的许多年轻小伙,将择偶的目光投向了她们。
东站职工上班自带午饭,那由肉联厂妻子精心烹制的菜肴香气扑鼻,让只带素菜的同事羡慕不已:“瞧瞧,娶了肉联厂的姑娘就是好,天天都有肉吃!”
就这样,东站的小伙子们不仅赢得了许多肉联厂姑娘的芳心,连川棉厂的不少女孩也成了铁路职工的家属。
如今,随着城市变迁,曾因铁路而兴的东郊,已缓缓落下历史帷幕。它留给成都市民的,不仅是鲜活的记忆,更是一页厚重的历史。人们将永远铭记它为成都工业发展所立下的不朽功勋。
2011年5月8日,一列货物列车驶离老成都东站。它身后的站场,已褪尽了往日的辉煌与喧嚣,只余一片苍凉与沉寂---这是成都东站送出的最后一趟货物列车。位于八里庄的成都东站,也正式落下帷幕。
八里庄依旧,而成都东站却如一位功成身退的老兵,于时代洪流中悄然转身,隐入历史的长卷。但它曾奏响的那段雄壮乐章,已化为永恒,久久回荡在岁月的天空。

八里庄成都东站峰前场(上),成都东站集装箱待运(下) 图据《成都市志·交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