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醉人景色,是“绝绝子”;遇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也是“绝绝子”;夸伙伴才思敏捷,还是“绝绝子”……最近,《北京日报》记者走访了10余所中小学的约50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
离开网络用语就“失语”,中小学生语言表达中词汇匮乏和网络热词滥用的问题,是网络时代不会好好说话的一个缩影。笔者认为,这不应简单归咎于网络“带偏”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的变化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必然。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流变的,网络热词的使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集体化现象。使用这些词汇,可以帮助青少年快速融入同龄人群体,建立共同话题和归属感,无疑是一种高效的、圈层内的沟通方式;同时,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比如“绝绝子”这样的词,带有强烈并略显夸张的情感色彩,能够快速传达出“非常好”“非常棒”的极致感受,符合网络传播的特性。
孩子们大脑语言信息接收的质量低下与阅读的碎片化,是表达词汇匮乏的主要原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丰富的语言表达输出建立在更加丰富的语言信息输入基础之上。网络时代,孩子们沉浸在短视频、社交媒体的短平快信息流中,这些内容大多使用简单、直接、情绪化的语言,深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时间则被大量挤压。没有丰富、优美、精准的语言材料作为输入,那么贫乏的输出就成了必然结果。
要“拯救”孩子们的表达,首先要理解。要理解他们在时代环境中寻求群体认同的努力,理解网络环境的造就和改善是成人的责任,而不是对他们的表达进行简单打击和否定;其次,要丰富他们的语言储备。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报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使用更丰富、更精准的词汇提高对话的语言质量,鼓励他们进行更多书面化的表达,开展语言类活动,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场景。
“不会好好说话”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些网络热词本身,而在于孩子们优质语言输入的缺失和复杂思维场景的减少。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应努力成为引导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更精妙的汉语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