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上发力 蓝图接茬变实景广元朝天区:硕果满枝庆丰收 深耕沃土促振兴油气长龙启新程 川中油气矿磨溪039-H4井顺利投运彭山成立女主播妇联联盟 “她力量”撬动直播助农新赛道首个固态电池项目在宜宾投产吸引超2.1万名乐迷 蓝鲸音乐嘉年华激情开唱广告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06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17

广元朝天区:硕果满枝庆丰收 深耕沃土促振兴

冉金鹭赵海传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资料图


近日,笔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蔡家咀蔬菜产业园区,看见基地里翠绿的白菜饱满圆润,辣椒也挂满了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今年蔬菜行情好,通过‘曾家山蔬’品牌推广,我们的蔬菜不仅卖到了成都、重庆,在杭州的大型商超也很畅销,收入比去年增加了不少。”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朝天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筑牢“粮安”根基 特色产业结出“致富果”

“以前种庄稼靠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种出来的辣椒又大又好,还能卖上高价!”在朝天区秦巴山区高山蔬菜产业研究院的示范基地里,两河口镇农户李建国一边采收辣椒,一边笑着说。

如今,像李建国这样受益于科技赋能的农户,在朝天区还有很多。该区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202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1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2.56万亩,其中小春粮食总产量4.2万吨,大春粮食播种面积26.58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3万亩,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朝天区把“土特产”文章做深做实,推动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为了让蔬菜产业“强”起来、品牌“亮”起来,该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秦巴山区高山蔬菜产业研究院,柔性引进育苗、栽培、植保领域专家,手把手给农户教技术。目前已建成科技创新基地2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7个,推广优质蔬菜品种8个、新技术新模式5项,今年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1.23万亩,总产量101万吨。“早春种牛心甘蓝,夏天种辣椒,轮作之后土地不板结,产量还能提高30%,这技术太实用了!”曾家山镇种植大户张红梅算了一笔账,采用轮作模式后,她家6亩菜地每年能多赚2万多元。

品牌化与市场化双轮驱动,让朝天区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今年,“2025曾家山蔬菜推介暨产销对接大会”“2025曾家山蔬品牌杭州产销对接大会”先后举办,“曾家山蔬”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杭州销售专区顺利落地,已实现2000余吨蔬菜外销,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守住返贫底线 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多亏了村里的监测帮扶,不仅帮我申请了医保补贴,还推荐我去食用菌基地务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水磨沟镇菜坝河村监测户雷自海的感慨,道出了朝天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效。

朝天区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常态化开展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网格力量日常排查+省级推送风险线索快核快处”的方式,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2025年,全区共识别监测对象67户237人,稳定消除风险监测户176户574人,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了压实责任,该区还印发《朝天区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要点》和《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5”工作方案》,让各级干部“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底数”。

同时,健全控辍保学机制,为686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03万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1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91处;围绕特色产业举办系列活动,带动脱贫群众发展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此外,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1800余人次,举办招聘会1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7万个,为2455人发放交通补助295万元。此外,该区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家,吸纳脱贫群众就近就业。“我在村里的食用菌合作社务工,每天能挣8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蒲家乡脱贫户王芳的日子越来越舒心了,她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了强劲动力。2025年,朝天区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11个,输送156名脱贫劳动力到东部地区就业,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64人次。“我在杭州的电子厂上班,每月工资6000多元,比在老家打工多挣一半!”通过协作平台找到工作的朝天镇村民张强,在视频电话里给家人报喜。

多元路径促增收 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嗡嗡嗡……”走进两河口镇川江源中蜂养殖合作社陈兴清的蜂场,近2000多箱蜜蜂整齐排列,陈兴清正和工人们忙着取蜜,金黄的蜂蜜顺着摇蜜机流出,空气中满是甜香。“合作社养的这些蜂群,年产蜂蜜9000余公斤,综合产值达160万元以上,每户蜂农平均增收超5万元!”陈兴清的账本,是朝天区农民增收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该区从产业、就业、新业态等多维度发力,让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朝天区,有4100余户养蜂农户,全区蜂群达4.5万群,预计年产蜂蜜225吨,产值约3600万元,中蜂产业已成为农户增收的“甜蜜事业”。

笋用竹产业也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该区现有竹资源7万余亩,通过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成省级竹产业基地2个、市级现代竹产业园区1个,核心基地年产竹笋1000吨以上。两河口镇是笋用竹产业的核心区,拥有省级笋用竹基地8000亩、林下赤松茸基地60余亩,全镇竹笋年产量750余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赤松茸产量约6万公斤。“每年4月至6月采春笋,采完竹笋还能采赤松茸,一年到头都有收入!”两河口镇笋农赵友明说,他家5亩竹林和2亩赤松茸,每年能挣4万多元。

农业新业态的兴起,让朝天区的乡村更有活力:沙河镇2.5万余亩樱桃树带动赏樱、采摘等活动,岭上果园农场线上线下销售樱桃2万公斤,毛收入50万元;羊木镇油菜花“花田集市”日均交易额超10万元;打造5个主题民宿集群,带动1300余家酒店、民宿、农家乐发展。

就业与项目拉动效应显著。全区外出务工达7.5万人,建成22个就业帮扶车间解决500余人就业,新增118个农民公益性岗位;通过重点项目建设、中省衔接资金投入、以工代赈等方式,以及做好农产品营销、盘活闲置房屋、发展集体经济等举措,多维度促进农民增收,让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收获满满幸福感。

如今的朝天区,田畴沃野展新颜,产业兴旺富农家。下一步,该区将继续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治理水平,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