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里的大天地 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川军“寻魂人”黄金主题双展联袂亮相成博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10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21

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川军“寻魂人”

邹世进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何允中和他的《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初冬时节,成都市青白江区某小区,清晨的阳光透过纱帘,斑驳地洒在书桌上。81岁的何允中扶了扶老花镜,指尖轻轻摩挲着泛黄的笔记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川军抗战将士的名字、战役细节和口述历史。这位集地质工程师、作家、黄埔后代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老人,用2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川军抗战的记忆。而支撑他完成这份“历史拼图”的,正是那些充满艰辛与感动的资料收集历程。

缘起:电影细节引发的真相追寻

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退休工程师何允中与川军抗战史的结缘,始于一部电影。

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然而,何允中在观看电影时发现,影片中呈现的川军将领王铭章“自戕殉国”的情节,与他父亲何煋荣亲历的史实不符。他父亲曾亲率部队参与滕县保卫战,后来常常给他讲起当时的战斗故事,曾多次讲到新都人王铭章“浴血阵亡”的故事。

历史岂能容错!何允中有一次在北京见到了该片的制片人,对方坦言,由于资料匮乏,建议他“写个材料”,以便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做个说明。这一句话,成了何允中改写个人人生的转折点。

为还原王铭章之死的真相,何允中开始查阅史料。没想到,越深挖越震撼:王铭章只是川军英烈的一个缩影,仅22集团军就有数万将士血洒疆场。他决定放弃写个人传记,转而记录整个川军抗战史。然而,这个决定让他踏上一条布满荆棘的“寻史之路”。

踏遍山川:车轮上的资料收集

“我要用三年时间收集资料,再用三年写作。”何允中制定计划时信心满满,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为寻找散落在民间的口述史料、战场遗址照片,他开启了“车轮上的‘长征’”。

当时,何允中还没有退休,为了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收集资料与写作上,1997年,他办理了停薪留职,和妻子定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

起初,他骑自行车走访成都周边县镇。那时,邛崃、眉山、德阳的乡村公路上,总能看到一个背着帆布包的老者,包里塞满笔记本和采访器材。后来,他咬牙买了一台摩托车,沿着县、乡公路深入山区。

摩托车成了何允中的“移动史料库”。车的尾箱里,除了地图、相机,还有一摞摞县志、老兵口述记录。最远的一次,他骑车跑了600多公里,穿越四川、陕西两省,只为核实一位川军将领的阵亡地点。途中爆胎、迷路、暴雨浇透全身……这些苦他全咽下了,但每找到一份新资料,那种“淘到金矿”的喜悦让他浑身是劲儿。

资料收集的过程,不仅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与人心的碰撞。何允中至今难忘一个女孩带给他的震撼。某县档案馆里,管理员慷慨借出抗战史料,复印店女孩得知这些纸张记录着本地人抗战事迹时,满脸惊讶:“我们县还有人出去打过日本人?”那一刻,何允中意识到:若不尽快抢救这些记忆,它们将永远湮灭在时光里。

在四川内江寻找老兵照片时,他更被温暖“击中”。镇政府的年轻工作人员听说他的来意后,立即联系当地老人。老兵已去世,他的儿媳从箱子底下捧出公公的身份证,照片上的军人目光如炬。复印时,店主听说用途后坚决不收钱。何允中握着那张泛黄的身份证照片, 眼泪在镜片后打转:“这些素不相识的人,都在帮我守护历史啊!”

真相与情怀:在碎片中拼凑英雄群像

三年、六年……资料收集的“征途”远超预期。何允中白天跑档案馆、走访老兵家属,晚上整理笔记到深夜。为核实一场战役时间,他反复比对相关资料;为寻找某位无名烈士的籍贯,他跑遍三个县的民政局。过程中,他遇到无数“拦路虎”:档案缺失、当事人去世、方言沟通障碍……但每当想起父亲讲述的“川军血战不退”的故事,他便咬牙坚持。

2016年,120万字的《抗日战争中的川军》终于面世,书中不仅记录了6个集团军共350万人出川抗战的壮举,更收录了数百个普通士兵的姓名和故事。他曾准备自筹5万元的出版经费,当政府部门得知后主动支持,使该书得以顺利出版、发行。

之后,何允中收到无数读者来信,有人寄来祖辈的抗战勋章,有人提供未公开的战场日记。这些反馈,让他愈发坚信:自己是在完成一项“民族记忆的抢救工程”。

何允中在讲述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47军军长李家钰的部队驻地在西昌,川军出川时,他率部从西昌步行到成都,再从成都沿川陕公路出川。那些从冕宁就跟着部队出发的彝族挑夫,被川军出川抗日的激情所感动,都纷纷要求留在部队,与他们一起上战场杀敌。“这10多名彝族战士,我们没有查阅到回来的消息,可能都牺牲在战场上了。”何允中说道。

部队一路走,走到川陕边界“七盘关”的时候,许多官兵都纷纷回过头来,再望一望家乡,不由自主地流下热泪。领队李伦是104师的参谋长,他看见这样的情况,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全体立正向后转,向家乡告别。传令兵在传达命令时已经泣不成声,一边哭一边喊“向家乡告别!”。将士们转身立正,向着四川的方向敬军礼。执旗兵们听到命令后,先要将军旗放下,才能行礼,他们将旗帜横摆放下,“唰”的一声,听到这声音,看到放下旗帜的一瞬间,战士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纷纷跪地,号啕大哭起来,嘴里喊着爹娘及亲人的名字,场面震撼人心。直到命令继续前进,官兵们才一个拉着一个,擦干眼泪转身前行……

传承:让历史照进现实

如今,何允中仍笔耕不辍。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川军老兵的后代,又纷纷寄给他很多资料。何允中为了顺应现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将川军抗战故事拆分写成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的小篇,计划写成100篇、200篇、300篇,以适应碎片化阅读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这段历史。

在四川省图书馆的演讲台上,他指着屏幕上的老照片,台下中学生齐声喊出“人民公园川军雕像”;在重庆某大学,年轻学子们听完演讲后,主动组建“川军历史研究社”。这些场景,让他觉得“历史活了”。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情怀。”何允中说,“当年川军将士放下锄头扛起枪,用草鞋丈量战场,用血肉筑起长城。今天我要做的,就是用笔尖丈量历史,让他们的魂永远留在民族记忆的殿堂里。”这位白发老人,仍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历史书写者,既需要板凳坐穿的毅力,更需要脚沾泥土的温度。

何允中在写作中

●采访手记:

从骑自行车走乡野到骑摩托车跨省寻访,从被交警帮助时的感动到被陌生人支持的温暖,何允中在资料收集的漫长岁月里,不仅找到了历史的真相,更触摸到了民族精神的脉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守护历史,不仅是学者的使命,更是每个普通人对民族记忆的深情告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