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城的红色记忆我和川工报的故事穿过历史的城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46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2-16

城厢古城的红色记忆

李瑞奎 张善彬 特约记者 邹世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 有一座千年古城---城厢。它有着老成都“活沙盘”之称的千年记忆,是一座拥有1600年建制史、1400年县治史的“龟背”形格局的古城。保留至今的中国古县治活态读本,使得古城内文保、古迹星罗棋布。除家珍公园、彭大将军专祠、文庙、武庙、明教寺觉皇殿、绣川书院、原城厢中学大门等文保单位外,还有10余处古祠堂,60余处古院落,10处工业遗址,几乎完整保留着4街32巷的老城肌理。

城厢天府文化古城项目于202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随着文庙、武庙、绣川书院、家珍公园等文保单位的修复完成,天府文化魅力可见一斑。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城厢古城,了解到古城里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赵君陶与李硕勋

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前排左一为刘仲宣墓  图据网络

城厢古城中的武庙、城厢中学大门等展示着古城的文化魅力  白桂斌  摄

见证革命故事的城厢中学大门

在城厢古城东大街,位于武庙与绣川书院之间耸立着一座典型的民国风格的建筑---原城厢中学大门。如今,它以历史地标的形式成为城厢古城的一个景点,见证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这所学校里发生的革命故事。

1932年夏天,赵君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带着4岁的儿子和1岁的女儿离开上海来到成都,以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秋天,赵君陶经地下党员姜玉芝介绍,带着儿女来到金堂县立中学(城厢中学前身)女生部任训育主任兼上历史、地理课。来到学校,赵君陶在上课和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先进的思想。她主张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更加广泛地吸取新鲜知识。当时学校的女生们,很少有人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大多数人的思想闭塞。面对这样的情况,赵君陶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们讲解时事,痛述国难深重,应奋起救亡的道理。在教学中,赵君陶有自己的新方法,她注重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做笔记,从不搞填鸭式的照本宣科,因而对学生有一种特有的吸引力。

赵君陶推荐学生阅读由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让学生们从中了解华北危急的形势和平、津、沪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在赵君陶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发组织了宣传队,每逢城厢镇的赶场天,宣传队的学生们就利用中午放学时间,拿着小旗到茶馆里去讲演、唱歌,介绍当时华北的危急形势,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抵制日货,打日本救中国。青年学生的激情宣传,在当时城厢镇掀起了一股抗日热潮。

1937年秋天,赵君陶被思想保守的校长解聘,离开城厢镇回到成都。这以后,她又在成都参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赵君陶虽然离开了金堂县立中学,但她在学校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同学们到街上和附近的乡镇继续讲演、贴标语、贴漫画,在校内排演她临走时留下抗日话剧《沙场志士》。后来,经赵君陶教导启发的进步学生陈敏玉、李希容、傅淑权等,辗转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隐藏烈士事迹的县衙大门

在城厢古城西街上,有一座古建筑---县衙大门。它是历代金堂县衙的所在地。然而就在这里,出现了一位革命烈士---刘仲宣。

1890年,刘仲宣出生于南江县长赤乡,从小聪明伶俐,学业突出。1919年,因参加“五四”运动被校方开除。刘仲宣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1921年考入四川法政学堂。1924年毕业后,历任雅安、成都、泸州、自贡等地法院推事。

1941年,刘仲宣调任金堂县长,来到城厢镇。面对当时烟赌成风、匪患猖獗的局面,刘仲宣雷厉风行,着手整顿机关纪律,起用得力干才,加紧训练团警,亲率武装剿匪,禁烟禁赌。

刘仲宣在城厢镇工作期间廉洁奉公,深得老百姓称道,但也因为这样与当地的恶势力结下了很深怨恨,再加上他傲上不恭,也招来了上司的忌恨。1944年9月,刘仲宣被解职。地方权势人物趁机指使县参议员杨旨维诬告他贪污,1945年6月,刘仲宣被拘审,囚禁于成都宁夏街监狱。

一心为民的刘仲宣此时看透了国民党的统治,对腐败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在监狱中得到中共地下党员杜可帮助教育,秘密参加了“在监工作组”,即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川西解放组”。

1949年6月中旬,因贪污罪查无实据,刘仲宣获释。出狱后的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设法与熊克武为首的“川康渝自卫委员会”联络,筹划以该会名义组建一支由川西解放组控制的地下武装,并撰写《告国民党官兵书》,规劝其旧日同僚弃暗投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解放全中国。

同年6月下旬,由于川西解放组成员彭代悌保存的革命传单不慎被敌人发现。国民党特务组织派认识彭代悌的警士李国杨约彭代悌看电影,然后将二人一起逮捕。彭代悌不知是特务的计策,暗地里写了一张字条交给李国杨说:“如果放你先出去,请把这字条送给刘仲宣,叫他躲一躲。”李国杨将字条上交国民党特务组织,刘仲宣再次被捕入狱。狱中,刘仲宣坚贞不屈,拒不透露半点地下党的秘密。然而不久,川西解放组被特务渗入,组织遭到破坏,全体成员被捕。

1949年12月3日深夜,刘仲宣被杀害于成都抚琴台王建墓通道内,时年59岁。12月7日深夜,杜可、龙世正等32位革命志士也在十二桥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1950年1月20日,川西军政委员会召开公葬大会,追认刘仲宣等为革命烈士,将烈士遗体安葬于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

流传着老红军故事的公安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白江区在城厢镇公安街修建了一座楼房,提供给屈本文、张木山、陈楷、陈仕福等离休干部居住,当地群众将这座小楼称为“红军楼”。至今,曾在公安街居住过的老人们还常常念叨这些老红军,大家最爱讲的就是老红军张木山的故事了。

1916年,张木山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柳林村。在他20岁的一天晚上,山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恢复了平静。张木山和父亲大起胆子跑到山上探望,只见对面村里来了很多带着红五角星帽、背着枪的红军。父子俩激动地跑下山去迎接红军的到来。红军很快就发动群众,召集剥削压迫的贫苦人民建立贫农协会,接着就召开群众斗争大会,进行分财物分粮食,救济贫苦人民。张木山也开始跟着红军闹革命。

1937年春天,张木山担任本村牺盟会秘书,这时他进一步懂得穷人翻身必须依靠共产党,受压迫的人民求得解放,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共产党是伟大光荣的,却不知道什么人才能参加共产党,后经村牺盟会领导人、共产党员高振斌说:“受剥削、受压迫的工人,劳动人民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党不受别人压迫。”听了这话以后,张木山就积极要求入党。1937年7月1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木山在家乡的十年间,一直在参加晋西抗日斗争。1941年初,是离石中阳区党的负责人之一,在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指引下,秘密开展活动,重建党的组织,进行抗日活动。他曾多次化装深入虎穴,执行铲除汉奸任务,使日寇丧失耳目,气急败坏下令:“抓住张木山,重重有赏。”

1945年6月,张木山参加了刘家垣和下山战斗,敌军在该两处驻有一个团、两个营和日军“精辟队”100多人,我军参战部队有八路军十七团、特务团和自卫队。战斗打响前,张木山和王团长详细侦察了敌阵情况和火力配置,拟定了分支队作战方案:一是正面攻打敌军指挥部,二是由特务团牵制日军,三是攻坚突击爆破组,四是自卫队配合十七团部份插入敌后。由于情况熟悉,准备充分,指挥有方,方案得当,战斗于15日晚8时正式打响,经过一整夜激烈较量,至次日凌晨结束,全歼了日军“精辟队”100多人,打垮了敌军三团,解放了南山,结束了自1940年以来,日寇侵占军渡、李家垣之后,南北山被分割,南山成为日占区的局面。

1950年2月至1979年11月,张木山先后在西康省和后来的四川省甘孜州工作,1979年11月离休后定居在城厢镇,1992年病逝。

如今,很多老红军都不在人世了,但老红军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