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我国农民自愿筹集股金并由国家扶助起来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社会主义商业的主要形式。它在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扶持农业生产合作社,方便农民群众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供销社也通过改制,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围绕供销社发生的故事,却久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老供销社的职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那些年工作的往事。

青白江区供销社联合社成立 青白江区供销联社供图

城厢供销社副食品店一角

吕淑蓉当年的珠算等级证
争购灯草绒柜台被挤垮
今年74岁的吕淑蓉是成都市青白江区供销联社的退休职工。她是青白江区城厢镇人,16岁时,就进入到城厢供销社工作。“我一来到供销社,就被分去卖布。刚开始我还不会算账,就把几尺算好,再算几寸,最后两项加起来。”吕淑蓉回忆道。为了尽快上手,她下班后就勤学苦练。后来,不仅心算好,算盘也打得又快又准。她还练就了扯布的绝活,量好几尺布后,只需在布边上用剪刀剪一个小口,然后,双手抓住布,使劲一扯,“噗”的一声,顾客所要的几尺布就下来了。顾客不放心,用尺子上下一量,不偏不倚,正好是那么多布料。
有一年冬天,快要过年的时候,来城厢供销社大东街商店购置年货的人特别多,每天人来人往的,生意特别火爆。有一个逢场天,供销社进购了一批灯草绒料子。人们知道这一消息后,都纷纷涌到吕淑蓉所在的柜台前,争相购买灯草绒。“蓉妹儿,给我扯6尺咖啡色的灯草绒。”“蓉妹儿,我要4尺军色灯草绒。”不知哪个认识吕淑蓉的人叫了一声“蓉妹儿”,这下来买布的人,无论是老人,还是中年人都一个劲在喊“蓉妹儿”,搞得她头都快炸了。为了避免出差错,吕淑蓉挨个售买,把钱票清点清楚。然而就在眼看灯草绒料子不多的时候,站在后面的顾客拥挤起来,只见得“咔嚓”一声,那张木柜被挤垮了。“你们看嘛,把柜台都挤坏了,要你们赔起。”吕淑蓉急得差点哭了起来。当听说挤烂了柜台,后面的几个人也只好不买布了,悄悄溜走了。
后来,城厢供销社调整门市,将工业品部都集中在小东街与大南街结合处的那个较大的门市里了。在这里,供销社领导吸取了由于人多挤垮柜台的教训,把长长的柜台用砖和水泥砌成,还用白色颗粒的水磨石抹面,远远看去就像是铺了一张灰色的花布,甚是好看。在这里,由于堂子宽敞,专门设了一个高台作为收钱的柜台,以这个柜台为中心,向两边牵起钢丝,以传递钱票。“你的4尺花布,共4尺布票,2块4角钱。”吕淑蓉一边对顾客说道,一边埋头填写着单据。当她将顾客递来的布票、3元钱和自己填写好的单据裹成卷,夹在头顶上的钢丝夹子上后,用手中的尺子用力一挥,“呼”的一声,就传到收钱柜台的上方了。收钱的人员便根据单据上的款项收钱、找补后,在单据上单个章。又将单据和找补的零钱夹在钢丝夹子上,传送到吕淑蓉的头顶上。这种收钱方式是供销社的一大特色,至今令人津津乐道。“那个收钱的位置是我们几个营业员轮换着上去收的。有一次,我坐在上面收钱,正埋头清点钱票时没有注意,突然一个夹子就飞过来了,正好打在我的头顶上,好痛哟。”吕淑蓉回忆道,“后来,我就给同事说,要飞夹子时,要大声喊一声,以引起收钱人员的注意。”
熟能生巧练就包装好手艺
今年81岁的曾仕云,年轻时是城厢供销社的职工。她主要在大东街中段的副食品店里卖糖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小城镇的副食品店里的糖果种类很少,除了白糖、红糖外,就是由本地供销社糖果厂生产的糕点了。其中最为普遍,也是大多数人喜欢买的,当数双麻酥了。
曾仕云在卖糖果过程中,练就了包装糖果的手艺。当时,包装糖果没有袋子之类的东西,就是一张方方正正的类似牛皮纸颜色的纸,比牛皮纸簿很多,然后就是一截较细的麻绳。如果顾客来买10个双麻酥,正好用黄纸一裹,上下两头的纸头一掖一折,再用麻绳一栓。一个筒形的糖裹包装就包好了,顾客提着绳头,高高兴兴地离开副食品店去走人户了。有一天,有一个顾客来到曾仕云的柜台边说道:“售货员,我买20个双麻酥,但只包在一个包里,好弄吗?”“好弄,你放心吧,保准你提着走10里路去走人户不会散嘛。”待曾仕云把钱票收好后,只见她将两张包装纸交叉放在柜台上,捡起20个双麻酥并排放好,然后将纸一要包,再用两条麻绳一缠,一个长方形的糖果包就打好了。“你的手艺真好啊,包得又好看又结实。谢谢你了。”那位顾客向曾仕云竖起了大拇指。
当年的营业员既要售货又要当保管。供销社的采购人员把糖果糕点交给营业员的时候,是要一一清点清楚的。你卖出多少糖果,就要收回相应的粮票、副食品票和钱的。如果有差错,是要营业员自己赔的,而且还要受到点名批评。所以,当时大家在售货时,都非常小心谨慎。
“卖糕点最大的起手(好处)就是能将糕点掉落在货柜垫纸上的渣渣收集起来,带回家给娃儿些品尝。”曾仕云回忆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当时曾仕云和丈夫的工资都不高,上有父母,下有3个子女,以微簿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作为卖糖果的营业员,曾仕云也很少买糕点回去给孩子们吃。每次孩子们闹凶了,她就对孩子们说,等月底盘存的时候,带一包渣渣回来给大家吃。“里面有黑芝麻,还有饼干面,双麻酥的皮皮又香又脆。”曾仕云故意将糖果渣渣说得有滋有味的,让孩子们听了直吞口水。
每次货柜或抽屉里的糕点卖完的时候,曾仕云就将糕点落在垫纸上的渣渣小心翼翼收拢起来,用纸包好,积少存多,积攒到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就有一包了。当她带回家,看到孩子们高兴地分享着那些糖果渣渣,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现在的娃娃都太幸福了,哪知道当年的艰苦日子哟!”曾仕云感慨道。
热心支招帮助有需要的顾客
今年67岁的张龙芳是青白江区清泉镇人,她年轻参加工作时,是在太平供销社合兴分社上班。当时的合兴分社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合兴乡的农民群众,那个副食品商店就在合兴场镇上的200多平方米的瓦房里,有烟、酒、糖、茶叶等生活物资。
“同志,请打二两白酒给我。”有一天,一位小伙子来到店里打酒。张龙芳忙从糖果柜台走过来,准备给这位顾客打酒。“这个月打酒是副食品6号票,你带来了吗?”张龙芳接过小伙子递来的酒瓶问道。“我就是没有票嘛,你就悄悄卖给我算了,我可以多给一角钱。”那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说道。“这不行,没有酒票我不能打酒给你,再多给钱也不行的。”张龙芳忙将酒杯递给小伙子坚定地说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死心眼,你卖给我后,往酒里掺点水不就瞒过去了嘛。”那小伙子生气地说道。“我不会因为你犯错误的,你不要再磨了,你还是回去找酒票吧。”看到张龙芳那样坚定,那位小伙子只好离开了。张龙芳说,这样往酒里掺水的事情是绝不能干的,因为领导早就想到过这些歪门邪道的问题,无论是酒,还是酱油、醋,每天上班前,领导就会拿着相应的仪器,在酒坛里测量度数,在酱油、醋坛里测比重,以防止有人掺水做假。
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到店里想买半斤白糖,但就是拿不出糖票来。“妹儿,你就卖半斤白糖给我嘛,我家婆婆娘生病吃中药,药太苦了,她不想喝,我就想来称点白糖回去给她兑药喝。”看到那位中年妇女苦苦哀求的样子,张龙芳于心不忍,但自己也没有糖票给她补上。就在这时,她突然想到部门主任的手上,有能批一点糖票的权利,便悄悄对那位大姐说道:“你这样,到后面院子里的办公室里找罗主任,把你家的实际情况给他说一下,请他给你批个条子,这样我就能卖给你了。”那位大姐听了后便去找领导批条子。很快,那位大姐拿着领导批的条子再次来到店里,高高兴兴买到了半斤白糖。
坚持原则灵活销售
年近六旬的钟国松是成都市青白江区供销联社的职工。1983年10月,高中毕业的他进入太平供销社福洪分社上班。刚开始,他被分配到收购组。那正是橘子收获时节,福洪镇周边的果农,都将收获的橘子挑到供销社采购站来卖。钟国松就拿着一个有大小格子的板子进行验收并评审等级。“小伙子,来抽支烟,我这桃橘子只有几个稍微小了点,请就给定个一级吧。”一位果农悄悄地对钟国松说道。“不好意思,我不会抽烟,果子的大小我们还是按照规定来评定吧。”钟国松将那位果农的橘子挑选了几个拿在板子上过了过,定出了二级。就这样,钟国松严格按规定办法,不拿果农送来的东西,坚持原则,完成了橘子采购任务。
后来,钟国松调到去太平供销社当会计去了,就没有具体售卖过东西了。但有一天,他到福洪分社来验收工作。正好遇见一个小伙子来买香烟。“同志,你们这个大前门可不可以开零买呢?我买一包钱不够,只能买10支,要得不嘛。”售货员忙说:“不行哟,我们从来没有卖过零的。”听了这句话,那位小伙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转身就准备离开。钟国松忙把小伙子叫住,说:“你转来嘛,可以开零买。”然后他对售货员说:“开零嘛,这样还卖得快些。”那位小伙子买了10支“大前门”香烟后,高兴地离开了。这下,供销社香烟可以开零卖的消息很快传开了,那些小伙子、中年人都跑来买零散烟香,那些好牌子香烟很快卖断了货。
“这都是那个年代,人们手头的钱少所想出来的办法。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很富裕、幸福,回想当年的往事真让人感慨万千啊!”钟国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