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网络
潘鸣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否还痴迷上体育课?回想我们在村小上学的时候,体育课是同学们最期待的一门课。
班主任把蜡版刻印的新学期课程表贴在教室前面黑板旁边。同学们一哄而上,眼睛顺着手指头在课程栏之间游弋:语文、算术、政治、生物、农技……手指最终重重按在“体育”二字上。那时体育课基本安排在下午,每周限定两节。课表上,“体育”一般印在下半栏的边角上。新课表贴出没多久,“体育”一栏就被无数黑黢黢的手指按得字迹模糊。一周里漫长而迫切的期待不言而喻。
除了下雨天,体育课都是露天上课。在这样的“课堂”里,不用绞尽脑汁背课文或计算公式,不用挠头抓耳去回答老师的提问。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活动自己的肢体,可以蹦蹦跳跳,可以追逐打闹,可以让童音的分贝飙到极限。作为年少的学童,这样天马行空般的快乐实在诱人。
美中不足的是我们的村小太简陋,操场实在不大。这是征用村邻自留地、铲掉菜秧子平整出来的一隅,长约60米,宽仅30米。肥沃的农田根底酥软,很长一段时间,操场如同一块偌大的棉花糖,脚踏上去,所有的发力都吃不上劲。
体育课基本上不会有人缺席。上课铃一响,几十名同学已经很自觉地在操场中央排队立正。体育老师身穿水红色翻领运动衫,两袖高挽,飒爽英姿地站立队前。他目光转向脚边一堆体育器材:篮球、乒乓球拍、麻绳、跳高架杆、铁环、羽毛球……随手拾起一只篮球往队列前高高一抛:“自由编组活动!”
“哇!”同学们欢声雷动。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我们开心地活动起来。
没有篮球框架,球一样玩转。几个人围一圈,传抢或是比赛单手拍球,看谁坚持得又快又久。常常是拍着拍着,皮球先没了“精神”。不用检查,多半是气芯漏了气,便换玩别的活动项目。乒乓球台由三合土垒成,中间用砖头做隔栏,这项目普及率最高,台边排着长长的队列,每人限打三球。学校只提供球拍,乒乓球由同学自备。这玩意是易耗品,于是球台边有了俗成约定:打烂不赔踩烂赔。有冒失的同学一脚踩下去,球就瘪了,没钱赔新的,也不要紧,拿回家烧碗开水一烫,球扑哧一声就弹起来,虽然留下难看的疤痕,球却能重返台桌,继续划出漂亮的弧线。
那一年,不知怎么就开始流行撑竿跳高。通过坝坝电影看新闻纪录片,运动员在特写慢镜头中撑竿点地,身子随之翩然高跃,犹如大鹏展翅,简直酷极了!高年级班里几个男生就学着模仿,体育课上抡着自带的晾衣竹竿在沙坑边飞身苦练。那天,一个同学刚刚潇洒地撑杆腾空,猛不防竹竿拦腰折断,一声钝响,整个人随之倒地。体育老师吓坏了,赶紧上前施救。好在那个同学身子硬朗,趴着喘几口粗气,立马爬起来,啥事没有。这事让体育老师后怕不已,从此禁止同学们参与撑杆跳高这一项目。
操场上,最紧张激烈又极富喜感的场景集中在短跑比赛。体育课唯有这一项是要卡表打分计成绩的。跑进限定的时间,体育课才算及格,学期鉴定个人的身体才能被评价为“健康”。跑道临时用石灰画线,受场地限制,长仅50米。比赛时分男女生编队,几人一组。班长在起点发号令,体育老师在终点计时。一声“各就各位,预备,跑”,跑道上,有的同学咬牙切齿拼出吃奶的劲,有的把脖颈拧向一边,斜着肩头往前冲,有的昂着头,闭着双眼,有的大幅度划拉双臂,好像被谁追赶似的……测试的结果,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达标。
同学们想不通了,不服气。“老师,你那跑表怕是有问题,测不准哦!”“是呢,我们平常打着光脚丫漫山遍野撵猪追羊,跑得飞快,今天咋就不得劲呢?脚都不像自己的。”
体育老师想了想,说:“也许,你们是太在乎比赛,太看重输赢,用力过猛,又不在点子上,反而失常了。”体育老师最后灵机一动,把跑表揣进裤兜,用手指暗中摁着,说:“你们各自随便再跑两圈,就像平时漫山遍野撵猪追羊那样,我再看看。”
于是,同学们开始在操场上嘻嘻哈哈,跑成一团。体育老师在心中默默评估了一下,没问题,个个都够得上“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