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建在一块突兀的巨石之上,因可望见河中雅鱼,亦称“望鱼石”,古镇因此得名。这便是偏隅四川雅安雨城区之南的茶马古道驿站---望鱼古镇。
拾阶而上,时光仿佛停留于石头的凹槽,闪动着历史沉淀的光泽。百余步石梯几乎与地面呈70°,缓缓躬身方可攀登。上至坡顶,气喘吁吁。入口左侧有一凉亭,悬挂一匾,上刻有“望鱼石”三个醒目大字。凉亭既是人们歇息之所,也是一处观景台。
“那时,在‘望鱼石’上可以望见河里成群结队的雅鱼游来游去,黑黢黢的。”当地村民告诉我们。雅鱼与雅雨、雅女并称雅安“三绝”,是当地久负盛名的特色鱼类。现在河谷已变成湖泊。我站在凉亭凭栏远眺,只见湖水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粼粼波光,那些雅鱼已被一泓碧水遮掩,始终未能浮出水面,让一种凝望成为淡淡的遗憾。
石头上的老街为一条狭长的巷子,长约200米,青石板纵贯铺设,路面已被岁月的脚印打磨得光滑发亮。两侧为木结构青瓦房和吊脚楼,精致的瓦楞、窗棂和柱基石上的雕花显露出昔日的繁华。曾经的钱庄、当铺、药店、茶铺和戏台随着时光的流逝,丢失了喧闹的影踪。而丁字拐窝清晰地留在石板路上,像背夫迷茫的眼睛,仿佛听见茶马古道上丁字拐敲击石头的声音。
一家扎染坊在古镇格外显眼。店里挂满了晾晒的服装、丝巾,还有几只玩偶,扎染物品呈蓝白灰,不少游客在询价挑选。店主叫刘随,是大学毕业的德阳女孩,已在老街扎根四年了。“心安即是归处,在望鱼,我感受到这种心安。”这是她的感慨。刘随第一次到望鱼,就喜欢上了这个百年古镇,自然惬意的乡居形态,给予她无声的包容,她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与古镇相守相依。为此,她租房开办了植物染工作室,制作销售扎染物品,没想到逐渐红火起来,成为古镇的网红打卡点。“除了扎染体验店,我已在网上开通了销售。”刘随的脸上带着自信的乐观。门前放着快递包裹,层层叠叠一大堆,扎染物品已走出山峦的拘囿,陆续销往外地。
扎染坊对面是一家咖啡馆,墙上挂着枯枝和野菌,一把枯草点缀其间,更增添了咖啡馆的韵味。店家小徐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一边招揽客人,一边悠闲地享受散漫的时光。他是外地人,与刘随一样爱上了这个古镇,去年来到这里就留了下来。
古镇地势起伏,建筑以老街为轴串联,多采用下店上宅或以天井分割功能不一的房舍。临街门面由门板、滑槽和门枢孔构成,门口设有台阶,台阶与街面有孔洞,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古镇因驿道而兴,也因交通的变迁慢慢走向衰落,依稀保留着原来的轮廓,没有虚意的粉饰。漫步老街,淳朴的民风与古朴的街巷融为一体,显得宁静而安详。每一块石板的凹痕都有故事,每一缕瓦檐上的青苔都有注脚,仿佛商贾、背夫和马帮穿梭的背影,让一段时光停留于古道的记忆。
前行100多米,便可见望鱼石客栈,听说它是古镇兴办的第一家民宿。2003年,老辜夫妇担心古镇颓败,让这份祖传的家业白白浪费,冒着风险办起客栈。客栈门口的木桌上,用盘子摆满了大米饼、玉米饼和新鲜的油炸鱼虾---都是当地的特色小吃,让人垂涎欲滴。客栈的吊脚楼靠近湖泊,竹影稀疏,古韵悠悠。砂锅雅鱼是客栈的一道名菜,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最奇的雅鱼头上拔出的骨刺,像一把逼真的宝剑,据说放在家里可消灾辟邪。这是正宗雅鱼区别于其它鱼类的明显标志。
古镇尽头有一条蜿蜒的小溪,从山顶一直流到湖泊。一座小石桥横跨溪沟,桥头上留着古寨门的孔洞。当年一到夜晚,古镇要把大寨门关上,防贼防盗。我走上石桥,在中间停顿片刻,像要寻找那扇业已消失的寨门。旁边盘踞的老树根,如沉默寡言的老人,用沧桑的皱褶掩饰岁月的枯荣。
一块巨石支撑的古镇散尽繁华,我遇见了石头上停留的乡愁,如老街盘曲的历史根脉,浸入茶马古道斑驳的痕迹,成为望鱼古镇缄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