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则霖雨济苍生,藏则著书教万世母亲送我小菜坛煤矿班前会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7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28

母亲送我小菜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图据网络

刘宏英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陶土小菜坛,或许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于我却十分珍贵。每当我不经意间匆匆一瞥,许多往事便涌上心头。

三十多年前,我正在淮口中学读高中。一个春寒料峭的中午,我吃完饭正在食堂外面洗饭盒,隐隐约约感觉有人站在我身后,我一回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母亲,竟然站在我面前,我又惊又喜。没啥文化的母亲,平常总有忙不完的活,除了去外婆家几乎就没出过远门。但是,母亲居然真真切切站在我面前,手里提着一个蛇皮口袋,口袋鼓鼓的,口子用麻绳拴得紧紧的。

“我给你送坛子来了,以后你就可以自己泡菜,做下饭菜了。”母亲温和地笑着说。那时的母亲50多岁,瘦瘦的,长满老茧的双手麻利地解开蛇皮口袋,拿出一个小坛子,坛肚上有好看的树叶图案花纹。

我的老家在金堂县双流乡(现云合镇)。母亲并非直接从老家来,而是先从老家走30多里路到竹篙,再从竹篙乘车到县城赵镇,然后步行到龙威乡杨柳村(现赵镇十字岭社区)我大嫂家里。当时大嫂即将远赴海南随军,很多东西无法带走,让母亲想要什么就拿什么。面对琳琅满目的柜子、箱子、锅碗瓢盆,还有衣服、首饰之类,母亲看得眼花缭乱,都觉得好巴适,但她什么都没有拿,唯独相中了这个小菜坛。母亲带着这个坛子,步行到赵镇,再乘车到淮口车站,又走到学校,找到了正在洗饭盒的我。

“妈,你是怎么找到学校的呢?”母亲不识字,之前从来没出过远门。

“嘴巴就是路!”母亲有些得意地笑着,“我下了车就问,边走边问,问到的人都是些好人,一哈(会儿)就找到你了……”

我读高中那会儿,自带粮食在学校蒸饭吃。双流乡还没有通客车,我一个月回家拿一次米、红苕,还有一瓶母亲做的海椒酱或盐菜。这些东西都装在父亲用竹篾编制的背篼里,我背着背篼,走30多里路到竹篙,再乘车到淮口。

有一次,我背着满满的背篼,刚赶到竹篙车站,到淮口的车马上就要开了,我爬上客车顶,将背篼放好,用车顶大格子绳网匆匆罩上,爬下来赶忙上车,庆幸自己运气好,没有多等一分钟。但万万没有想到,当客车到了淮口车站,我爬上车顶,背篼还在,那瓶海椒酱却不见了。我心里好难受,这可是我不可多得的一个月的下饭菜啊,我用手背擦着不争气的泪水,背起背篼,拖着沉重的脚步,默默地向学校走去……

那一个月,我只能偶尔买一份一毛钱的菜下饭,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红苕蒸饭,没有菜的日子真难熬……

有了这个小坛子后,我们寝室几个姐妹真是忙开了。我们将带来的萝卜、大白菜、青菜、芹菜、莲花白等,洗净,晾干水分;打来开水,晾冷;将凉开水倒入坛子,放菜,加盐;盖好坛盖,坛沟加满水。两三天后,我们自己亲手制作的泡菜脆嫩可口,用来下红苕蒸饭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惹得隔壁寝室的同学羡慕不已,纷纷来我们寝室“尝鲜”……

母亲当年辛苦奔波送给我的小坛子,已经很多年没有泡过菜了,里面空空如也,装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件宝贝,里面分明装着那段难以忘怀的青涩岁月;装着我和我的同学孜孜以求、欲跳农(龙)门的梦想;装着我和我的室友苦中作乐、抱团取暖的甜蜜;更装着满满的、浓浓的母爱!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