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成都东郊,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于保密需要,这些单位名称都由专用信箱编码代替,时代赋予的使命感与神秘感渐渐融合成为东郊独有的“硬核”气质。其中,代号为106信箱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尤其引人注目: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第一支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一时间,“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说法传遍大江南北,成都工业的轮廓跃然纸上。
历经60余载时代变迁,从老红光厂到今天的“东郊记忆”,历史与现代的光影在这里交汇,蝶变新生的工业遗址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东郊记忆游客众多 资料图
旧貌换新颜 老厂房变身新空间
成都老城区与成都东山之间隔着一条府河,府河东岸河坎很高,从猛追湾渡口上岸,只见一大坝黄土高田,从北到南绵延无垠,这片约16.4平方公里的区域便是曾经的成都东郊。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像星星之火,汇聚于成都东郊,在这片空白之上,筑起了成都现代工业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1956年5月,18岁的杨春燕离开广汉老家,走进成都东郊广袤的田野,成为了红光厂里的一名职工。“房基的四周都搭起了脚手架,吊车的钢铁吊臂在空中摇曳,装运红砖、水泥、钢筋的卡车在工地开进开出。”杨春燕到来之初,厂房才刚开始修建,尽管已过去60多年,记忆中的场景却依旧清晰。1958年,作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红光电子管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诸如雷达示波器的示波管、摄像管等军用产品。
2000年,全球技术迭代,在信息产业后浪推前浪的波涛中,支持国家信息产业长达40多年的红光电子管厂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令人庆幸的是,随着本世纪初成都“东调”战略工程的实施,东郊老工业区破局重生,而红光厂也迎来了她的新的生命期---“东郊记忆”。
机器不转了,烟囱不冒烟了,承载成都工业历史的老建筑上,产生出崭新的社会需求。2009年,成都市将原红光厂与文创产业相结合,重点打造音乐产业基地,项目被命名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从一开始,东郊记忆的更新便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与艺术家共同参与、成立公司统一运营”的工业遗址保护之路。
2011年9月29日,新园区正式开园运营,成华区建设南支路1号这片占地282亩的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摇身一变,成为了涵盖时尚创意、数字音乐、新媒体、展览演艺、教育培训、娱乐体验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2012年11月,“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更名为“东郊记忆”,一个全新版本的园区正徐徐展开。
留住工业文脉,不仅是为了留住情怀,更是为了传承拼搏、创新的精神。行走在东郊记忆,铺满红砖的中央大道、颇具时代感的墙绘标语,这些在工业遗址保护改造过程中增添的细节,赋予了园区厚重的历史年代感。“在东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是,东郊记忆还在。”2021年9月29日,东郊记忆开园10周年庆当天,83岁的杨春燕也来到了现场。从18岁进厂到60岁退休,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这座工厂紧密相连。“从前一踏进工厂,到处都能听见隆隆的机器声,现在整个厂区变成了一个很时尚的园区,有电影院、剧场、展厅,到处都充满了文化气息和商业色彩。”再次回到厂区,老人心中充满了感慨。
引入新产业 让工业遗址真正“活起来”
工业遗址的活化利用,除了对老旧建筑物进行创意改造,通过产业融合,打造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同样是加强工业遗址保护再利用的有益实践。
1992年出生的小钟姑娘,曾在东郊记忆实习,做过一段时间园区导游。“2015年‘米兰时装周’原班人马首次进驻中国就是在这里走的秀,后来还有香奈儿早春发布会、蓬皮杜双年展。”在小钟眼里,彼时的东郊记忆已然走在了时尚潮流的最前端,“都是和一些国际大牌合作,每次举办的活动也特别‘吸睛’!”
工业文化的涅槃新生,在于通过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裂变重组,催生工业文化的新生复合物,从而实现工业遗址新的场景化建构和大众化发展。2019年7月,东郊记忆被正式命名为“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享誉全国、走向全球的国际时尚产业园区。
东郊记忆的改造,是对建筑文化内涵的保留和延伸,也是旧工业建筑对当代文化的渗入和延展,更是几代人奋斗精神的传承。近几年,东郊记忆艺术区秉持“工业遗产+特色园区”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汇集影视音乐产业资源的优势作用,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在这里聚集,成都的影视迷、音乐迷也有了更多机会“零距离”一睹大咖风采。
“仅仅有企业,哪怕是再多的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如果不能构筑起一条完善的产业链,那么这个区域的影视产业发展早晚会遇到瓶颈。”据东郊艺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现影视音乐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东郊记忆艺术区紧扣提升产业生态圈、细分领域产业显示度、配套率和竞争力的目标,瞄准产业上下游、左右岸,以头部企业为牵引,基本实现了内容创作端、放送渠道端、消费体验端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上下关联、成链发展的良好态势。
打造“天府时尚秀场” 东郊记忆再出发
数据显示,当前东郊记忆每年入园游客达500万人次,已累计接待入园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2023年,东郊记忆园区“五一”小长假期间共接待游客约23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高达60%,为近三年最高。
“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开启。接下来,园区将在风貌、业态,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更新升级,以“秀”为突破口、“创造力”为核心,构建艺术、综艺、创意、青年四大时尚产业秀场集群,全新打造“天府时尚秀场”,并划分出四大艺术区域、两大组团和一条“虹光秀带”景观长廊,激活产业生态,汇聚时尚力量,使东郊记忆成为一张具有全球时尚视野的新一线城市文化名片。
“我们会在遵守尊重历史文化遗迹的原则下对一部分建筑进行改造,在保持它们独有性格的前提下,更好地传承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未来规划,东郊记忆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综艺时尚、有创意时尚、包括各种创意手作、沉浸式体验相关业态,同时引入一批设计师、潮牌主题店。还会把嘻哈、二次元等青年时尚加入进去,结合艺术时尚,共同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府时尚秀场’。”
工业遗址的斑驳锈迹与艺术时尚的斑斓色彩交相辉映,东郊记忆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汇聚于此。记者了解到,目前,东郊记忆新入驻商家达40余家,涵盖数字音乐、新媒体、展览演艺、创意设计、新零售、时尚餐饮等10余种产业门类,其中包含万声音乐、蜀宴·赋、繁星戏剧村、合纵集团等头部商家。未来,熟悉的东郊记忆,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这个初夏,原红光厂的几名老职工与老友相约,再次到东郊记忆逛一逛、聚一聚。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沉浸式艺术展览、大大小小的演艺空间……在他们眼里,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充满惊喜。 “作为建设者和见证者,我们守护着东郊曾经的美好记忆,也祝愿它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红光电子管厂的全国第一条黑白显像管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