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医者初心 坚守医者仁心煤海里的铮铮铁汉用“匠心”解决施工难题背影  实干笃行的“电力卫士”追求进步的路上没有终点“新农人”带领全村奔小康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9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5-23

用“匠心”解决施工难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陈韵同在进行测量工作

特约记者邹世进文/图

“测量工作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基本功,就像大楼的基础一样,只有基础扎实了,楼层才能坚实……”5月18日,在中铁八局的工程测量培训班上,一位身材精瘦的小伙子正在耐心地给学员讲解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他就是今年被成都市总工会命名的“成都工匠”、中铁八局七公司工程部测量技术负责人陈韵同。

今年36岁的陈韵同是南充市营山县人,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一名普通的测量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名测量工匠,在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了“中铁八局工匠”“蓉欧工匠”等称号。

2018年,商(丘)合(肥)杭(州)高铁无砟轨道开始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赶进度,公司安排陈韵同前去督导该项目测量工作。可一到项目施工现场,陈韵同就傻眼了。当时工程的底座板施工正值高峰期,可设计软件只能计算基础数据。然而,实际施工中,底座板会涉及多个放样点需要计算,由于设计软件无法计算某些精细数据,导致现场控制底座板排水坡极不容易,常因坡度控制不好出现不达标的情况。工期不等人,如何才能高效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陈韵同在心里反复思考。

在没有找到有效办法之前,他把家安在沿线工点上。白天,他按照原有计划,组织人员进行测量。夜晚,他窝在工棚里,仔细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只为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途径。经过反复思考、比对,他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想法:“如果以设计软件计算的数据为基础,再针对数据开发一套计算程序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了?”说干就干,他拿着图纸查阅资料,对相关数据逐个分析、反复验证,最终开发出了一套程序,完善了设计软件无法计算相关数据的弊端,彻底解决了底座板排水坡控制的难题。

然而难题接踵而至:当底座板施工完毕后,再进行轨道板施工时,却发现了偶尔有扣缝情况发生。而设计软件只提供了单块板的偏差检测,无法做到同时分析多块轨道板的偏差和平顺性。在长达20公里的铁路线路上,设计院提供的软件根本无法满足现场需求,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

为了寻找解决方案,陈韵同历时几个月开发了一套轨道板精调数据统计系统,实现了快速统计和绘制线型图,达到同时查看多块轨道板偏差和平顺性的效果,从而降低了轨道板返工率,节约了经济成本。本标段施工的淮河特大桥也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中铁杯优质工程”、2022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陈韵同除了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练习测量技艺,也十分注重“传帮带”,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言传身教、授业解惑,为企业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使技能得到传承。10多年来,陈韵同行走在施工一线,攻坚克难,从一名普通岗位工人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今年,他在荣获“成都工匠”称号的同时,还荣获了2022年度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