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若干“之最”美丽藏乡入画来矿区幼儿园的毕业合影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0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09

美丽藏乡入画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每到傍晚,红色文化广场上会响起悠扬的音乐,郎加的老伴儿开心地和老姐妹们跳起广场舞,郎加就成为默默观看的忠实观众。

村里还组建了舞蹈队,开办了农(牧)民夜校,村民们走路腰板更直,底气更足,精气神越来越好。

此外,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旅游局支持,将交纳村纳入甘孜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和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村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文化活动丰富了,乡风也更文明。驻村工作队及时修订完善《交纳村村规民约十条》,实施乡风文明“十破十树”行动,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目前,“文明家庭”与“道德红黑榜”评选活动已在交纳村常态化开展。

引进“新乡贤”、培育“新青年”,通过与帮扶单位省总工会和联系单位县人大开展结对共建等方式,驻村工作队全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积极推动各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产业更兴 日子越来越红火

“入住手续已经办好,请问还有什么需要吗?”6月4日,面对前来住宿的游客,益西四郎熟练地用普通话和客人交流。多次参加省总工会组织的民宿接待礼仪和普通话培训后,这位土生土长的交纳村人,已经能够胜任民宿老板的新角色。

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还不可想象。作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纳村道路崎岖不平、生活环境差、靠种植业为生,除了村里的35户人家外,几乎没有外地人愿意踏足。而和省总工会结成“亲戚”以来,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成功摆脱贫困,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现在的交纳村,路通景美,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怎样挖掘旅游资源,让村民们捧好“金饭碗”?驻村工作队动起了脑筋。

持续打造“红军树”景观项目,大力宣传“马粪掏‘食物’群众伸援手”“驻扎‘红军树’军民鱼水情”等典型故事……驻村工作队围绕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区位做文章,撬动炉霍乡村旅游,把交纳村建设成“红色文化旅游新村”。

发展旅游,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近年来,省总工会先后整合投入401.1万元资金完成乡村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拿出52万元资金用于民宿接待打造,协调95万元资金打造“崩科民宿样板房”。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完成以交纳村为中心的区域连片规划“红心谷”项目,现已进入实施阶段。交纳村乡村酒店已正式投入运营,每年可实现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让百姓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此外,在省总工会帮助下,交纳村黑青稞、高原小番茄、高原灵芝种植以及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飞地产业稳步推进。目前全村飞地大棚达到5个,每年固定分红13万元,村民们的日子越加红火。

环境更美 勾勒生态宜居美丽画卷

青山绿水中,交纳村错落有致的崩科房,干净整洁的水泥道,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丽画卷。

老村支书九呷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小院里的格桑花开得正艳,他端出酥油茶,慢慢踱出屋子,眺望着远处的雪山,心情格外舒畅。

“这些年村里变化太大了,像做梦一样。”九呷感叹道,过去交纳村民生活习惯差,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十分普遍。成为省总工会定点帮扶村后,按照驻村工作队编制完成的《交纳村专项规划》,村里开始打造最美藏家庭院幸福美丽新村。在此期间,驻村工作队成员苦口婆心地宣传,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身体力行地动手改善环境,硬是让村民从“站着看”转变为“努力干”,将脏乱差的落后村改造成了生态宜居美丽新村。

修建8公里村道、5000米的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了1个文化广场、1个停车场、1个星级厕所;全村配备路灯50盏、移动生活垃圾箱10个,清洁新能源普及率达100%,电力通信覆盖率达100%……省总工会为村里带来的变化,九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驻村工作队还在村里掀起“厕所革命”,交纳村村民全部采用“一厕两用”模式。在入村主通道、交纳河两岸,驻村工作队栽植了10000余平方米草坪、格桑花,让村民们能够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同时制定《交纳村村人居环境提升自治管理公约》,实施“门前”三包、积分制管理,在全村定期开展村道景点、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大整治,用评比积分兑换礼品的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保持村容村貌整洁。

如今,交纳村家家有入户路、联户路,人人都能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村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等综合服务配套完善,生活水平节节高,亮出了乡村振兴靓丽底色。用九呷的话来说,“省总工会倾心帮扶,富了百姓,美了村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