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更青岸更绿高县“桑园”是这样炼成的德阳天府数谷: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省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公布 绵阳7件案例入选德阳首次地标资源普查收官遂宁市自然教育讲解大赛收官苍溪县召开通威晶硅光伏一期4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项目要素保障对接会南充一企业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填补南充农药生产空白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7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8-28

让水更青岸更绿

三台县创新河道管理模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吴健 刘玉明

8月21日,在三台县郪江镇郪江边,河道清除队负责人许禄金踏上小船,沿着河道缓缓前行。看到有漂浮物和悬挂在河道旁树枝上的有色垃圾,他都要清理,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他认真工作的身影。

今年以来,三台县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质行动,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全力抓好问题整改,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不断改善提升水生态环境,以有力的行动举措推进护水治水,确保全县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提升。

郪江全长33.89公里,其中在郪江镇境内总长11.5公里,占郪江总长的三分之一。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郪江镇积极探索河湖管理“1+N”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境内河道保洁工作承包给专业队伍,降低费用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据区域与流域相结合,该镇对河道区域位置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实施网格化管理,成立镇、村二级“河长”为主的“河长制”工作体系,N个村级“河长”,对所管辖的河段开展常态化巡逻。并组织成立3支“清河护岸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河道保洁活动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该镇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环境保护协会,经常性适时开展流域环境保护活动,流域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建立上下游、左右岸联动机制,形成跨乡镇联防联治机制。

近年来,三台县创新基层河湖管护模式,先后探索“河湖长+警长+检察官+法官”联动工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有机衔接,建立责任明晰、运转有序、监管有力、和谐安全的河湖管护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河湖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大力推行“河湖长制+乡村振兴”模式,采用乡、村两级河长包社、点位人员包段方式,把河湖长制工作延伸推进到基层最小工作单元,实现河湖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探索“钓鱼协会+河湖协会”模式,依托钓鱼爱好者“亲水爱水”特点,升级钓鱼协会为河湖保护协会,组建河湖保护协会,发展会员近2000人,参与打击和治理违法采砂、非法捕捞等行为,有效促进河湖水域环境治理由“政府治”走向“全民治”。

根据工作需要,该县还首创河长“提示函”,为每位县级河长量身制定适合其联系河流实际情况的“温馨提示函”,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当前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县级河长巡河时间、联席会议等方面进行“温馨提示”;将乡镇和县级职能部门对河流存在问题整改不到位、超时限等情况以“提示函”的方式报告给县级河长,县级河长能及时督促督办,确保整改成效。“提示函”实行以来,相关问题整改平均时间由20天缩短至5天、效率提升300%。

为促进河湖联防联控管理,三台建立了上下游、左右岸联动机制,形成跨乡镇联防联治机制。并加强与游仙、涪城、中江、射洪、大英等毗邻县市区联系,签订河长制流域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跨市、县流域“联防联控”机制。

从政府到民间,从江河到河塘沟渠,越来越多的河流有了守护责任人。一个个新机制、新亮点层出不穷,河湖长效管护体系日渐成型,河湖管护能力不断提升,河湖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如今,该县境内涪江、凯江、梓江、魏城河的水质和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省、市级监测断面全部达标,涪江三台段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凯江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域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