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成都川剧戏窝子土蚊烟职工排球赛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7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01

记忆中的成都川剧戏窝子

温志航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位于成都市春熙路附近的一座红色建筑,连日来越来越吸引路人的注意。开放式广场上摆放着鲜花和绿植,还点缀着川剧脸谱彩绘石头……戏迷们曾经熟悉的成都川剧“戏窝子”---悦来茶园、锦江剧场,历时3年,焕新“变脸”归来。据透露,改扩建后的川剧艺术中心计划将于今年9月中旬试运行,这座承载了无数老成都人回忆的文化地标,将重新回归市民生活。

20世纪30年代的悦来茶园舞台

川剧《秋江》剧照,周企何(右)饰老艄翁  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的悦来茶园

1959年的锦江剧场

源远流长的悦来茶园

华兴街的历史,比春熙路、总府街都久,最先叫“皇华馆街”,后来取“繁华兴盛”的意思改成了现在的名称。老成都人最喜欢到这里玩耍,这里热闹、嘈杂,有烟火气,吃耍极度丰富,是成都的美食一条街、文化一条街。

新中国成立后,悦来茶园改道开门,根据杜甫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更名为锦江剧场。剧场以古典式民族风格布局,回廊环绕,花木葱茏,前庭苑,增凿水池,加种花卉,环境清新秀丽。在成都市委第八届八次会议决定之下,将锦江剧场改建为川剧艺术中心,以戏曲演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是市川剧院文化产业基地和川剧表演、研究、保护、传承发展中心。

锦江剧场位于华兴正街54号,其前身是悦来茶园,地处市中心春熙路商圈,在车水马龙的总府街背后,紧邻商贾繁荣的商业场,周围是成都著名的暑袜街、梓橦桥、福兴街。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式剧场呈红色的中式建筑,沿着一步一梯的水磨石台阶走进剧场,只见琉璃瓦屋檐黄绿相间,壮丽的廊柱,淡雅的色调,在一片低矮的瓦房中显得格外威风,有小小的天井,假山背后腊梅飘香,剧场设有茶社、旅店和小卖部。剧场楼上除正面楼座之外,左右还有侧楼,我第一次看陈书舫的《丁佑君》就是坐在左侧楼第一排的位置。

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幼的我,因外公家住福兴街,距离剧场仅300米左右,当时的剧场成为了我的娱乐之地。看见它从舞台到四壁,全都红漆飞金,光彩夺目,我特别兴奋。舞台上垂着红色丝绒戏幕,金线绣花,极有气派,一听见铿锵的川剧锣鼓声,我盼望幕布立即打开,演员盛装登场。

我喜欢在大门遥望右侧介绍当日剧目和演员的  “粉牌”,小娃娃虽然识字不多,但陈书舫、竞华、阳友鹤、周企何、刘成基、杨淑英、晓艇等名角的名字早已进入我的眼帘,烙入我的脑际。我还喜欢在剧场的水磨石斜梯上,滑“梭梭板”,天真的乐趣伴着川腔川味川情川韵,让我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

我的父亲是话剧演员出身,青年时代曾是市话剧团的第一批学员,父母都喜欢川剧,我常常被他们牵着小手进入剧场,看过《白蛇传》《迎贤店》《做文章》《秋江》《拷红》等,还有现代剧《丁佑君》《夺印》《飚字军》《红岩》《朝阳沟》《红灯记》等。上世纪九十年代,锦江剧场举行“三庆会”大型纪念活动和挂牌仪式,我还曾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热闹场面。

华兴街上川剧铿锵

在华兴街上,粉牌上一旦有陈书舫、竞华、蓝光临、晓艇、 筱舫、刘成基、司徒慧聪等人的名字出现,剧场就会爆满,一票难求。我曾经在排成一字成龙的购票队伍中排队,天刚亮,售票窗口就已人头攒动,“自觉站好呀!不准插队呀!”的高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我认识一个单位的炊事员,人称“马师傅”,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硬汉,高兴时就喜欢吼一嗓子川剧《马房放奎》。他曾经委托我帮他买票,后来又托本单位的人帮忙。只要有名角演出,他一看完戏,回家路上就口若悬河,像个评论家。从华兴街回红牌楼有5公里多路,与他骑车同行的胡师傅也是一个资格戏迷,两人一路陪伴,一路高唱,其乐融融。

据我父亲讲,中国戏曲几乎都有《白蛇传》这个戏,唯有川剧《白蛇传》独树一帜。我观看后才发现全剧出现的角色达50多个,他们的穿戴和造型都各具特色。剧中还采用了不少特技,其中著名的变脸、吐火等“绝活”使《白蛇传》名震中外。

1959年在成都市市长李宗林的指导下,编导演共同完成了对剧本的整理演出。过去的白素贞一角演出难度很大,一般由二至三个演员共演。1962年,著名青年演员田卉文一人担纲主演白素贞,她体态轻盈,身段优美,唱作念打功夫到家,用善于揭示人物个性的独到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称赞。

变脸技法的一种始于康芷林,只用于《白蛇传》中《金山寺》中的韦陀,即在韦陀的靴头上事先贴上画好的“慧眼”,一踢“尖子”,两眉之间,慧眼顿开,不偏不倚,正在额中。那天晚上,韦驮以出场亮相的这一绝活赢得满场观众喝彩。尽管当时我还年少,不能完全理解当中的一些唱词和念白,却也深深沉浸在台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中。

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折子戏是由陈书舫和周企何合演的《秋江》,它是传统剧目《玉簪记》中的一折,又名《陈姑赶潘》。此剧以写人写景见长,塑造了多情秀丽的陈姑与助人为乐的艄翁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人在船上,船行水中,急流滩险的川江特色,载歌载舞,意趣相生,是一折优美的生活喜剧。周企何表演诙谐,对白独见功夫;陈书舫浓郁的生活化演绎,注重角色心理刻画,表演出了少女对心中所爱的大胆追求。

川剧名角故事多

一名优秀的川剧演员必须做到唱、做、念、打功夫到家,达到出神入化的绝佳境地。

《杜十娘》是我国第一部川剧艺术片,主演是从锦江剧场走出的大名鼎鼎的廖静秋,她嗓音清亮、圆润,于朴素自然之中见纤巧秀丽,曾塑造过梁红玉、王昭君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角色。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期间,她虽身患绝症,但工作极其严肃认真,由于病情恶性发展,影响夜间入睡,周企何和剧组的同志为她摆龙门阵散心,意在使她忘其病痛,安然入睡。周企何与廖静秋相处六七个月,发觉她身上的很多优点,对工作极端的敬业,对同志团结互助、和蔼可亲。她在拍完电影后于1958年病逝,周企何含着热泪挥毫写下一首七言诗,纪念这位“艺坛”上的巨星,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撰文悼念廖静秋。

上世纪九十年代,梓橦桥办事处在锦江剧场举办新春联谊会,我与朋友们围在一桌,席间突然走来一位身材高挑、风韵犹存的女士,我抬头一看,这不是张光茹吗?她举止娴静,端起酒杯说:“各位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支持了我!谢谢大家!”语言中略带宜宾口音,说罢两眼含着热泪,在她身后站着她的爱徒陈巧茹,此事让我久久难忘。

锦江剧场除了表演川剧外,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是散打评书艺人李伯清的曲艺书场。宽大的茶厅,背景墙上挂着一把描花折扇,一张条桌上铺着精致的红绒台布,只见李伯清身穿白色马褂,外套浅灰绸衫,举止洒脱,落落大方。他一手摇着一把大折扇,一手敲着桌上的惊堂木,口若悬河地讲了起来。观众们都喜欢泡上一碗茶,静听他“散打”人生百态。一时之间,李伯清誉满蓉城,锦江剧场一票难求。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