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面临着更新换代的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偏重于低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带动作用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提出了推进产改的具体要求。
同时,在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四川移动也需围绕企业在数字经济产业变革中的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切实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专业能力突出、富有奋斗精神的新时代红色通信职工队伍,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创新发展。
产业工人队伍现状分析
四川移动现有员工19803人,员工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85.97%。面对公司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公司存在用工结构需优化、数智化人才占比需提升等问题,此外,我们在产业工人队伍专业、能力、效率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强基础、提能力、增效率”,系统性推进产业工人队伍优化和提升。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顶层设计
1.加强组织领导。将推进“产改”工作确立为企业“一把手”工程,成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工会及11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并指导全省落实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真正做到了上下同欲、上下同声、上下同行下活“一盘棋”。
2.摆上重要位置。把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建立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机制,维护技术专业员工劳动经济权益,打通技术专业员工成长通道,提高技术专业员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3.订立工作目标。坚持高目标牵引,明确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从严治党、治企兴企、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设定“培养造就一支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
4.完善牵引制度。研究制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务实推进产改工作,努力让产业工人有地位、有前途、有获得感,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实效。研究部署将“兼职工会副主席”以及“首席专家”评选管理制度纳入日程等等。
(二)具体实施
1.优化人员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同时优化现有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管理制度。
(1)择优接纳在校学生实习。一是建立实习基地。同电子科大、川大等属地化签定“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实现供需对接有效互通。二是聚焦双向匹配。针对公司转型领域岗位需求,重点引入具有IT/ DT/CT类专业背景的高潜力生源,开展2-6个月的岗位实践。三是保障实习效果。由省公司统筹组织,专业部门和分公司协同实施,通过“开营仪式、全程实习路径记录、每周活动安排、灵活自学线上必选修课程、项目式课题研究、实习问卷调研及结业仪式”等多维度活动,实现全过程实习培养管理。
(2)聚焦员工队伍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控总量、调结构、提效能”。持续调优“服务支撑型组织运营体系”,深入推动职位职级优化、人力资源精准编制、员工队伍结构优化、员工退出机制建设等人力资源机制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攻坚。推进用工总量稳中有降,推动省市县人员结构向“哑铃型”转变,推动人员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转型,多措并举打造一支“总量适当、结构合理、配置高效、能力匹配”的数智化生产员工队伍。
(3)重点保障数智化领域和战略重点单元的用工资源投入,严控传统领域及后台支撑类人员规模。围绕集中化/线上化/智能化/云化趋势,实现转型领域用工“做加法”、传统领域“做减法”。推动优秀人员下沉一线,提高区县一线人员占比,强化人员复用效率、提高配置效率。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等,维护产业工人切身利益。
2.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产业工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教育,以提高整体技能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信念坚定、富有奋斗精神的新时代红色通信职工队伍。
(1)足额提取、用足用好职工教育经费。紧密围绕公司转型发展大局,对齐“十四五”人才规划,加大新型信息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南区创新中心打造数字经济领域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构建面向CHBN的实训能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依法合规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坚持经费资源投入向一线职工倾斜,每年将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接受全体职工监督。
(2)建立和完善贯穿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责任人”主体责任,搭建技能培训体系框架,统筹能力模型、学习地图建设,省公司专业部门承担专业能力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省市县组织能力和人才队伍结构规划,省市专协同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好职工教育线上培训工作。根据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好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在线学习专区,指引职工学习和价值提升的方向,使职工能力发展与公司业务发展需求相匹配。
(3)锚定数智化转型方向,全面推进职工队伍能力转型。紧密围绕公司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聚焦不同产业工人队伍群体实施培训赋能。目前公司已产生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博士后研究员2人、省级技术专家61人,社会招聘中技术专业人才占比超过80%。加强新动能能力重塑。大力推动云改、5G、大数据、软件开发、安全方向核心技术人才技能重塑认证3000余人。
(4)强化人员能力匹配,以任职资格体系为牵引,推动一线人员能力提升;引导传统岗位人员向具有解决方案设计、交付能力的新型人才转型。加大计算机、大数据、软件等专业人才引入。逐步健全职工退出岗位机制,定期开展内部职位和人员双选,提高人岗匹配度。对不同群体分类开展赋能培训,提升人岗契合度。
(5)开发适应大连接战略和5G时代转型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职工赋能平台,分层次、分专业、分批次针对基层班组职工开展“复合技能”培养,实施面向四轮驱动的“数字化人才转型三新计划”,搭建新领域任职资格认证体系,搭建内训师、产品设计师、客户体验师、大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才“蓄水池”。
(6)强化思想引领,加强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注重从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着眼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以生产经营一线职工为重点,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量,持续推动解决企业党员空白班组问题。保证党代会代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职工代表的比例。明确党代会代表中原则上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人员代表不低于20%。明确职代会代表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线职工、基层工会工作者不少于80%。
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与解决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谋划具有工会特色、职工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着力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分层分级走进职工开展调研,摸排、挖掘、梳理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施精准关爱行动,不断推动实现公司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完善晋升机制:建立明确的晋升标准和程序,使产业工人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机会。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根据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表现等因素给予相应的薪酬和福利。
(1)推进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人社部发〔2022〕14号)。健全基于任职资格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根据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工作特点,进一步精细分类评价维护和标准,建立健全由知识技能、关键能力、责任贡献、组织回馈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任职资格评价标准体系。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建立外部认证证书清单制度,探索在数字经济领域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
(2)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公司技术专家体系的职业发展贯通。聚焦公司数智化转型发展重点领域,着力从扎根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操技能、善于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的高技能人才中培养推选卓越工程师,逐步构建从技术技能型人才,到卓越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为主体的数智化人才雁阵。强化技能评价结果应用,推动技能认证与高技能人才和专家人才培养选拔与岗位任职的有效衔接,激发高技能人才学习发展的内生动力,牵引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力转型和职业发展。
4.深化岗位建功:组织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加强对产业工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选树更多优秀人才和技能专家,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
(1)组织开展产业工人创新实践、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引导产业工人岗位创新,积极发动职工组织开展“微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自主研发及创新活动,实施岗位创新,并对优秀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成效给予科技创新奖励,开展专利申报并取得成绩。参与集团研发项目41个,实施三批自立研发计划215个项目,研发投入超过9亿元,实施在岗技术革新577项,提交专利申请99项,获得专利授权75项,给与创新奖励367万元。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中国移动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通信学会组织的“数字经济产业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2)围绕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等,积极协同专业部门,以赛促学,积极开展集团客户信息化、网络建设、5G技能、信息安全等领域专业竞赛。积极向四川省总工会争取资源荣誉打造省级和全国竞赛项目。围绕数字化转型职工技能重塑,组织5G+AICDE、DICT、大数据、云能力、智慧中台等业务技能大赛,紧密融合公司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拓展业务、重点攻坚项目,承办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四川移动“5G+智慧城市”通信营销等省级技能大赛项目7个,积极推进公司技能比武活动23场,参与职工达6.39万人次。评选产生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7人、四川省优秀技术人才35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人,产生川移工匠151人,培养、选树四川工匠2人,省部级劳动模范4人,中央企业劳模1人,以及集团工匠16人,集团劳动模范4人,大力提升了职工队伍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打造了有激情、有能力、有活力的产业工人队伍。
(3)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竞赛。聚焦全省战略目标穿透及重要阶段和路径行动落地,通过全省区县发展评优带帽激励、春旺暑促等重点阶段激励、信息化项目激励、重点短板业务等产业工人队伍重点承载的劳动竞赛,加大劳动竞赛资源投放额度。加大劳动竞赛奖励力度,将劳动竞赛奖励经费从职工工资总额的1%提升到1.5%;聚焦CHBN、网络建设、5G运营等领域,开展多层级、多形式的劳动竞赛,激发产业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5年,组织承办省级劳动竞赛项目2个,开展“聚焦客户感知争创一流网络”等公司劳动竞赛33次,各基层工会组织劳动竞赛726次,参与职工达5.95万人次。
(4)建立完善工匠劳模选树培养制度造就更多的工匠。
建立健全荣誉体系。紧紧围绕公司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荣誉奖项设置、荣誉奖励标准和荣誉管理细则,完善荣誉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制定印发《四川移动荣誉管理办法》《四川移动荣誉管理指导意见》;在省、市、县、班组四级巩固推进荣誉表彰,抓好阶段性工作、重点项目的评先评比,组织实施全国、省级和集团劳模推选,在推选劳模等方面向一线职工倾斜。
制定四川移动劳模(工匠、技术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劳模(工匠、技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争创和运营管理。切实做好劳模工匠的推荐、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挖掘劳模工作室“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潜能,将课题和资源优化结合,提供激励政策和资源,加速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劳模工作室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探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阶段性工作感悟
(一)提高了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四川移动有效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骨干和专业技能人才,同时,员工整体队伍素质显著改善和提升,向行业和社会输送了许多专家、劳模、工匠等优秀人才,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彰显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了社会美誉度。
(二)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四川移动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助力企业取得优秀发展成绩:四川移动成为中西部网络规模最大、服务客户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社会口碑最优的主导通信运营商。个人客户规模超5400万户,服务集团客户单位超240万家,物联网连接数超2700万,基站总数超32万个,5G基站超6万个(已率先实现全省县城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重点乡镇区域良好覆盖),带动就业岗位近50万个,并充分发挥四川5G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多领域实现突破,多个合作项目成为全国首创。
(三)作出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示范。四川移动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的首批“全国十大行业百家企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公司的工作经验为行业内部乃至全国范围内其他企业和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