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好增进人民健康的崇高使命,办值得人民托付和信赖的医院,始终坚持创新求进,勇攀医学高峰。


罗力(中)接待外国专家

患者给医生送锦旗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案例大赛落幕

名医进社区

医院为患者送元宵

免费义诊
位于成都市北部的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其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成都县崇义乡联合诊所,1994年改为大丰镇医院。2014年由卫生院升级成为区级医疗机构,更名为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9月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2020年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在新都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区卫健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区三医院党政工一班人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带领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坚持医者仁心,医院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党建引领
自2020年5月罗力担任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战斗堡垒。该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提升改进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不断提升就医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罗力提出,医院党政工在职工面前莫当“指手人”,要带着温度、感情,以务实的举措解决患者急难愁盼问题;培养干部职工在上级面前莫当“拱手人”,要敢于提意见,敢于直言,主动为医院决策提供参考;在任务面前莫当“甩手人”,不推诿扯皮、上推下卸,彰显医护风范,展示白衣天使作为;在责任面前莫当“摆手人”,勇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在病人面前莫当“袖手人”,把患者当亲人,把病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在难题面前莫当“束手人”,把痛点难点转化为拐点,实打实解决问题。号召党政工干部做撑起的一把伞,为职工遮风挡雨:干部伏下去是一头牛,为职工耕田犁地,全体共产党员要扛旗帜、当先锋、走前面,变压力为动力,善作善成,体现担当,展现忠诚。
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做到以党建引领业务,以思想引领行动。以党建筑牢思想引领阵地,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握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党员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该院党委和各支部严格按照规定,召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统一党员思想,增强党性和组织观念。以发展促和谐,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生命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两个效益为目标的办院思路,积极推行科技兴院。该院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总抓手,牢固树立“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以创新“党建+”模式,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形成了常规工作不掉队,重点工作有创新,整体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格局。
抗疫先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无声地打响。面对这前所未有的特殊考验,该院党政工一班人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冲锋在前,发扬南丁格尔精神,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该院党委和行政班子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迅速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建立院领导分片负责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措施和防控预案》,下发《关于强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排查和防控工作的通知》。深入细致排查,严格办公场所管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院干部职工化身抗“疫”战士,责无旁贷,挺身而出,把初心落在岗位上,把使命写在战斗中。为提高全院医务人员诊断和防控新冠肺炎的水平和工作能力,该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疫情防控业务培训。利用职工微信群,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等知识;向各科室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定义”等学习材料。组织开展了10多场防控演练,全面增强一线职工应对疫情防控的处置能力。
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大众负责的态度,医院不断强化内部疫情防控管理。通过对部分科室停诊,提高预检分诊工作能力,加强患者陪护和医务人员管理等措施,防止疫情在内部传播,避免医源性感染。医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始终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每一位就诊患者都耐心地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对就疫情存在恐慌心理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
值班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至少8个小时,因身穿一次性防护服,所以他们在轮换前坚持不吃饭、不喝水。为了守好每一班岗和节约防疫物资,他们以超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尽显一名党员本色、一名医者担当,为抗疫全面胜利默默无闻的贡献力量。
该院在成都市率先打造新冠疫苗接种“四扫五步”智慧接种模式,减少群众等候排队时间,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统筹医疗资源建成大丰区域最大的核酸采样点,单日最高采样达4万人,采样量一直排名在成都市前两名,建成新都区核酸检测第二基地,累计核酸检测约235万管、2560万人次,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抗疫工作相继被《人民日报》、四川新闻网、四川观察、《成都日报》、四川手机报等15家媒体报道。
医疗提升
该院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动力,坚持以“制度治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的总体思路,把制度建设作为提升医院管理质效的第一要务,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依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合作,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通过大融合得到了大发展。
今年自主招聘了9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病理、胸外科、儿科等紧缺型中高级职称25人,夯实医院业务发展根基,支撑医疗骨干队伍建设。并将“三乙”创建纳入医院重点发展目标,对标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引进四川省卫生决策支持数据分析服务系统。新增病理科,独立成立泌尿外科、肾内科病区,扩张编制床位至501张,达到三级医院建设标准。整合院内资源,打造骨科康复一体化,积极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力争2024年达到国家基层胸痛中心和国家初级卒中中心验收标准。截至目前,收治脑出血患者204例、脑梗塞患者813例、心肌梗塞患者165例,开展静脉溶栓76例,头颅手术77例,卒中救治成功率达98%,康复治疗2596余人次。借力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优质人才资源,成立博士工作站,放射影像会诊门诊。成功立项成都市医学科研课题6项,积极申报四川省科技厅课题4项、县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门诊楼改扩建工程于今年7月2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通过引进区内第一家自动扶梯,拓展了门急诊就诊区域,药房和收费开放式服务等,环境更宽敞明亮,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流程更优化。并引进DSA、病理科设备等共计32台(件),价值1300万元,投入700余万元用于完成5G移动医护工作站、智慧医院1星、电子病历4级和互联网医院建设等。
今年3月成立了医院服务委员会,聚焦员工及患者满意度“两个提升”,整合高效服务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员工满意度提升至87.7%,患者满意度提升17.8%。
以医共体建设为契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2023年2月以来,该院作为牵头单位与太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带领基层医务人员,根据群众需求,以每个专科为服务单元,设立前列腺癌筛查日、心脏病筛查日、肺功能检查日,定期为辖区群众开展大病免费筛查,服务患者2967人次。开设共享门诊,统筹安排了普外科、呼吸内科等6个专科30名专家,每天轮流到社区坐诊。到今年10月,开展业务培训45人次,就诊322人次,转诊至医院就诊75人次。家庭医生签约1213人,慢病管理1412人,新增高血压患者建档795人,糖尿病患者建档617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全院上下齐心协力,踔厉奋发,医院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声誉与日俱增。
工会护航
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党政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多年来已形成“行政搭台、工会唱戏”的工作格局,党政工“三驾马车”齐驱,工会更是组织全体员工为医院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该院工会深入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不断推进职工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稳定、和谐、创新的科研环境。医院工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医院党委、行政班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创新理论学习形式,通过学习辅导、心得交流、专题讲座等,着力打造“有形有效、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职工“娘家”,以打造“实力型、得力型、活力型、魅力型”的“四型”工会为目标,切实为职工解难送暖,为医院发展助力添彩。
紧盯职工群体的“生、老、病、丧、婚、恋、困、育”,把退休职工的关怀送到心坎上,把职工新婚祝福送到家中,把单身职工的婚恋问题解决好,把困难职工的帮扶落实在行动上,把生育津贴关怀及时发放到职工手里。
建立健全了医院工会的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学习中国工会十八大和四川省工会十五大精神这条主线,抓好学习培训,开展工会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重点加强了劳动、安全、医护质量的专项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能力过硬、清正廉洁、职工满意的工会干部队伍。投入专项资金做好职工文体工作,如:举办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歌咏比赛等积极向上的职工文体活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该院发展形势良好,已取得多项优异成绩。2020年度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省级排名24(成都市第3),并在社会责任综合排名第1。微信公众号在四川省二级医院影响力排名前5。2022年党建引领成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论坛荣获“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微视频《呼吸科闯关记》在成都市大美医者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22年度区医疗核心质量检查二级医院中排名第1。获得2019全国医院擂台赛(西南赛区)“科学建立预约制度”优秀案例、“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优秀案例、“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优秀案例。还多次获得市、区及行业主管部门表彰。

罗力,男,汉族,1979 年5 月出生,重庆市梁平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2000 年12 月参加工作。曾担任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保障部采购处长;2019 年11 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全科医学培训学习。在医疗卫生系统磨砺二十多个春夏秋冬的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2023 年5 月进入成都大运会冲刺阶段,他先后担任执委会保障部医疗保障处副处长、保障部采购处处长,主持医疗保障工作。赛事期间通过高质量医院和场馆融合、高效率常态和应急结合、高水平城市和赛事融合达到高标准医疗救治服务,成功实现“零差错、零投诉、零死亡、零事故”的保障目标,受到国际大体联医务委员会、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医疗卫生整体保障水平达到了奥运会的保障标准。
罗力还在《健康报》上发表了《社区医院建设》《建熟人医院签约服务更有后劲儿》《绩效改革基层更有底气》《“扫一扫”为疫苗接种提速》科普文章4 篇。2020 年成功申报和主持一项市级科研项目《紧密型医共体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索》,于2022 年通过验收并结题。2023 年成功申报市级科研课题《数据驱动下医共体内专全协同对糖尿病人群管理效果影响》。发表论文《紧密型医共体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路》《县域核酸检测基地运行模式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状态下发热门诊临床科室责任制创新管理(实践)》等。
罗力被聘为国家卫健委优质服务基层行评审专家、四川省基层卫生讲师团讲师,并获2020 年度、2021 年度成都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嘉奖,2022 年市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奖励,四川省政府办公厅2022 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筹备举办工作表现优秀个人,2023 年度中国县域卫生“优秀院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