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光强在构思根雕作品 资料图
木雕作品《不忘初心》
在南充市南部县,有一个“网红”打卡点---非遗大师敬光强的木雕工作室。在这儿,可欣赏凌空起舞的《嫦娥飞仙》、惟妙惟肖的《虎威震山河》、温婉传情的《昭君出塞》……一个个姿态万千,一件件鬼斧神工,这些根雕艺术作品,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80后”“根雕达人”敬光强,十多年来沉迷于根雕,化腐朽为神奇,将普普通通的木疙瘩雕琢为艺术精品,其木雕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县、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获得多项奖励。2020年,“敬氏木雕”被南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评为工艺类一类奖,敬光强本人被命名为“南部工匠”;同年,“敬氏木雕”被纳入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敬氏木雕”被命名为南充市“敬光强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近日,笔者慕名前往采访。
他乡寻艺志高远
兴趣源于爱好,爱好源于尝试。出生于大山深处南部的敬光强,自幼对木工手艺十分喜好。自家的凳子、扁担、木桶等家具坏了,他三两下就能捣腾好。
1997年,16岁的他,左思右想今后的路何去何从。再三思索后,敬光强决定全身心投入自己一向热爱的木雕手艺。
16岁的敬光强只身一人去了浙江学习木雕。到浙江后,敬光强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学习之余在附近的木雕厂打工挣钱,同时也得到了锻炼。“那时,我只要有空就拿着废弃的木头练习雕刻,最终由原来的勤杂工变成了技术工。”想起在木雕厂打工的日子,敬光强回忆说。
2018年,为了照顾父母尽人子之孝,敬光强放弃在福建正在蒸蒸日上的木雕事业,选择回到家乡。他拿着自己积攒的钱购买了木雕工具,在家门口做起了木雕。
然而,在家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地人对木雕的认识不够,他的木雕店面临着严峻考验。
为了在家乡推广木雕艺术,他开始免费为村民雕刻,把树根做成动物、假山等工艺品,有的做成凳子、茶几等实用物。就这样,木雕慢慢地得到村民的喜爱,走进了村民家中。“以前的树根一般都是烧掉或丢弃,既污染又浪费;现在好了,树根打造成茶几等物件,既漂亮又实用。”乡亲们高兴地说。
勤学苦练学本领
树根在很多人的眼中再平常不过了,可敬光强有一双 “慧眼”,大家眼里奇形怪状、只能作为燃料的丑陋树根,在他的眼中都是宝贝。经过一双巧手修饰,或变浮雕挂件、挂画,或成落地式茶几、桌上茶盘。一块块缺乏生命力的枯根,在他的创作下,成为一件件极富灵气的艺术作品。
他的家门口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和原木,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原始部落的树根世界。“认定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说这话时,敬光强一脸坚毅,眼睛望着远方的群山,眼神笃定。
刚开始那些年,他的雕刻作品并不走俏。敬光强懂得,不下一番苦功夫,自己在根艺界恐怕终究难成大器。他曾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梅香”,就是告诫和勉励自己“梅花香自苦寒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雕刻一组水浒人物,敬光强会到光碟专卖店里花上数百元买上一套《水浒传》,没事就待在家里反复观察里面人物的相貌和神态。为了提高自身的雕刻技艺,他常常在书店里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只因为囊中羞涩舍不得买那套售价高昂的雕刻书籍。
为打磨一件件光鲜华贵的木雕,敬光强不知吃了多少苦头。雕刻创作中,往往灵感来了,忙完已是深夜。打磨时,仅仅用打磨机,木头会格外粗糙,得靠手工磨砂纸,磨着磨着手掌就起满了水泡。车间里,机器一运转就扬尘四起,呛得人口干舌燥,不一会儿,人就成了“灰人”,灰渣钻进眼里,弄得眼泪婆娑。
有一天,敬光强在使用角磨机时,因操作不当,机器反弹到他大腿上,一下子剜出一个大坑,刀口处血流如注。如果后推慢一点,敬光强的腿怕是已经少了一条。还有一次,他做一个大型底座使用刨床,一不小心,右手小指被刨断一节。看着他受这么多罪,最心疼的是妻子,多次劝他改行,但他依然坚持要做木雕。
从事木雕,需受得了创伤,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敬光强身边的同行中,很多人转行了,而他一直坚持。个中苦楚,惟有自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手艺进步飞快,多次在各地组织的根雕会展上获奖。一张张证书是荣誉,也是一次次认可;一次次参展,展出的是木雕艺术品,收获的却是对匠心的体会。
繁华落尽守初心
毫不起眼的枯木树根,经过敬光强的巧妙构思,能呈现出无比神奇的形状。精心加工后的根雕色泽鲜亮,生趣盎然。
“根雕一般根据树根的自身形态雕刻,尽量保持树根原来的韵味。像枣木、榆木等硬度高的适合根雕,经过手工雕刻,最后到抛光、上蜡这一工序后,一件作品就完成了,不上漆,不上油,这样保持了木头的本色。”敬光强说起根雕来,头头是道。
走进他的“敬氏木雕”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件件作品均是“怀胎十月”般精心“孕育”而出,让人不得不惊叹这位手艺人的巧夺天工。题材主要以南部的风土人情、升钟湖的鱼文化、八尔湖景区的八仙文化、三陈文化等人文历史为主。地方文化是他创作上最大的灵感来源,他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融入到木雕创作中,表达着对家乡的殷殷挚爱。
如他的那件名为《八仙》的作品,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八尔湖的八仙文化,根据一整块陈化崖柏的整体形状走势,随性布局、全手工雕刻,前后耗时两个多月,才有了形象生动的八仙形象。
另外,他店中还有一件从太行山区运回来的崖柏木,根系呈球状,还紧抱着几块泰山石不放。崖柏木的正身只有几十厘米长、小酒杯那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抱着球状的根,寓意“扭转乾坤”。每一个根都是扭转起来的,类似扭着的一股股麻花,充满力量。同样,还是那些扭转着的根系,将崖柏木顽强的意志与生命力精妙地展示出来,而从中也展现了敬光强精湛的雕刻手艺和他那不屈不挠的工匠精神。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敬光强年幼时家境贫寒,曾受到过政府社会各界的资助与帮扶,而今名显业成的他更是尽己之力倾心回报社会:他将木雕作品卖得的钱一半购买木雕原材料,一半拿来助学圆梦,先后资助了30多名学生。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已至不惑之年的他,创作之心依然年轻,时时吐露芬芳,正用刀笔刻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