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是传统计算工具,和它有关的歇后语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说诸葛亮计谋翻船是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说目光短浅的人是脑门上挂算盘---算的眼前;形容斤斤计较的人是腰里别算盘---时刻为个人打算;没有主见的人是算盘上的珠子---听人摆弄;说戏剧舞台上的武生是念口诀打算盘---又唱又打……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器、电脑的出现,让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说起拨打算盘珠儿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故事。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开了珠算课。家里为我买了一把长约一尺五寸、宽五寸的黑色漆涂染的木质算盘,母亲用布条搓成的布绳子穿在算盘两边,上珠算课的那一天就在背书包的时候背着小算盘去学校。上课了,先得背诵珠算加减法口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这些还好记,也好理解,什么“六上一去五进一、九退一还五去四”就有些拗口。为了当一名好学生,还是摇头晃脑先跟着老师把加法减法的口诀表背了下来。 老师还要求用哪个手指拨哪颗算盘珠子,比如上珠就只能用中指,下珠只能用食指和大拇指,说是打算盘的指法。
在上小学时上过一学期珠算课,上班工作后算盘派上了大用场。1975年我到医院药房上班,那时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医生开处方,患者把处方拿到药房,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用算盘把处方上的几种药品价格准确无误地用加法乘法计算出来。如果打算盘动作慢了,患者会在你的取药窗口前排成长队;如果你打算盘不熟练不准确,既影响药房药品的收入,患者也会质疑你把药价给算错了,同你吵闹或者投诉到医教科。因此,在休息时间,我总是捧着一把算盘自己在一旁反复练习,打“九九还一”,就是在算盘上先拨出123456789,见一加一,见二加二,打到最后算盘上是987564321;还有就是从1加到100,最后数字是5050,加到36的时候,算盘上的数字是666,也是见算盘是什么数字就加什么数。这样的练习,让我打算盘的速度和精准度都提高了不少。
那时候上班,人手一个木质小算盘,四寸宽,八寸长,只有六桥,小巧玲珑;药品盘存时用大算盘,与市面上的普通算盘一样。年终盘存时,药品光是品种就有内服、外用、针剂、粉针、胶囊等上千种,有些药品,同一种药又有不同规格,比如针剂有2毫升与5毫升之分,片剂有儿童用小剂量的和成人用大剂量的。我们先将膏、丹、丸、片、散剂、针剂数清楚,然后在预先准备好的盘存表上填数字;后把每个人的数字汇总到一张总表格上,再开始用算盘,把每一样药品库存的数字和金额加上,打出来;再把一张表格上所有的金额加上,再后来,把所有药品的金额总数加上。这样的工作,一般是两个打算盘熟练的老同志一起,边报数字边在算盘上进行加减,还要用上乘法。
你就听那算盘噼噼啪啪的声音不歇气地响,半个小时后,报出一串数字,两个人对账,如果对不上,就要重打锣鼓另开张,再打一回算盘,工作量大不说,责任也大。
如今回想起那些年打算盘算药价的陈年旧事,心里还是会有几分累并快乐着的温暖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