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进入高校参观
大学校园吸引不少市民前去参观体验 资料图
市民参观高校博物馆
近期,高校开放议题再次引发热议。寒假期间,北京大学进一步推进校园有序开放,全面推出假期校园研学,让更多青少年能够进入校园,把浮光掠影的“游览”,变成深度体验的“研学”。同时,清华大学也宣布有序推进校园开放,将游客入校参观时间进行适当延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校园开放性,实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和谐平衡。
近一半“双一流”大学发布开放政策
2023年以来,呼吁高校开放的人有不少,记者注意到,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有来自北京、山东、安徽、广西、重庆、江苏、河南、辽宁、四川、福建、天津等多地的网友反映高校开放的问题。去年7月以来,国内多所高校都对校外人员采用预约制入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中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开放政策所做的评估和解读显示,2023年,近一半的大学发布了校园开放政策,总体来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在具体入校人群中,多数开放校园的高校明确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入校。也有极少部分大学仅面向高中学生、中学生及家长、临时来访人员、参观的社会公众或校外人员等开放。
在相关政策方面,教育部去年7月发文鼓励大学校园开放,上海、甘肃两地教育主管部门曾发布大学校园开放政策,而广东省教育厅发言人曾表示会尽快发布通知。此外有14个省份(45.16%)对外回应记者询问,或回复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
马亮表示,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或发声来看,的确会对大学校园开放带来一定影响。数据显示,在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或发声的地区,大学发布校园开放政策的平均比例为55.22%,而其他地区的则为39.92%。从实际开放校园的情况来看,二者分别为67.83%和51.46%。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或表态都有助于推动大学校园开放。
专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头部高校发挥表率作用
国内多所大学校园逐渐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政策措施,使社会公众的入校之路道阻且长。
马亮对大学校园开放政策可能造成的各类行政负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行政负担还较重,大学校园开放程度还有待提升。
评估显示,有12所高校仅要求身份证核验,占比17.65%。还有11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占比16.18%。有12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并对身份证核验,占比17.65%。还有9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还有预约限额或需要审核,占比13.24%。最后,有15所高校的要求较严格,对上述三个方面都有要求,占比22.06%。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校园开放仍然给访客造成了负担和成本,使他们的入校之路并不顺遂。
马亮表示,中国“双一流”高校的校园开放在稳步推进,但是距离社会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一方面,大学校园开放的比例还不高,仍然有一半高校没有面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校园开放的大学设置了重重关卡,对于入校访问的人们来说需要承担较重的行政负担。
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大学校园开放,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头部高校要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大学校园开放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分阶段实施,边开放边完善。比如,可先打开大学校园的大门,再打开校园内图书馆、教室、会议室等建筑的小门,逐步扩大大学校园的开放范围。再如,可以采取更友好的政策措施,减轻访客入校的行政负担。
开放高校校园大家怎么看?
高校开放话题之所以受到关注,一是因为人们有亲近校园、共享知识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校园开放的同时,高校管理会面临诸多困扰。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近日,记者走进部分高校进行了采访,聆听大家对大学校园开放的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要开放的,好的大学没有围墙。”据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陈沛然介绍,过去他曾到武大游玩,那时虽然还不是这里的学生,但如果当时校园是封闭的话,他可能不会有机会进校游览,“我也不会为当时的自己种下一颗到武大求学的种子。”
“进去打打球啊,或者是运动运动,挺好的,毕竟住处旁边那些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山东济南市民杨先生表示。
“高校兼有引领文化、学术的这样一个重要作用。”在吉林大学教授邴正看来,如果脱离社会,就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高校文化资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市民部分共享,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市民的参与对学校有好处。
“完全开放校园,如果游客数量较多,可能会造成我们校内交通拥挤,影响正常的教学生活。”“坏处可能就是增加一些安全隐患,有部分同学抱怨说外卖丢了,然后自行车被偷等情况。”采访过程中,部分老师和同学也提出了他们的担忧和顾虑。
健全机制平衡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
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开放大学参观,能够发挥大学的教育育人功能,但也需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序科学地开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开放水平。近日,教育部也就大学校园开放问题进行了答复。
1月2日,教育部官网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了答复。
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从去年8月28日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开启了无需预约模式,将哈工大航天馆、博物馆等核心展馆免费向游人开放,国庆黄金周游客“压力测试”时,学校日均接待游客人数为2000人左右,完全在校园环境资源承载范围内。当前,面对校园内游客的增加,校方明确,参观校园须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等场所为非开放区域;参观人员禁止在校园内非法经营、跳广场舞等干扰校园秩序的行为。最近,校方又将校园开放做了进一步升级,发布了参观攻略。
大学校园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高校需要综合考虑学校资源供给能力、校园面积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一些知名高校在应对游客参观方面,经历了一个管理不断调整提高的过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樱花是武汉大学的一张名片。阳春三月,打卡武大樱花,多年来一直是网络上春日旅游的热门项目。2018年以来,武汉大学增设“人脸识别”系统,官方微博同时开通“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公布不文明行为的抓拍。樱花开放期间,武大规定在指定地点提供饮料售卖服务,并设置移动厕所。同时,校内教学、科研、办公楼(馆、室、所)和学生宿舍等场所,谢绝公众参观;学生食堂不提供公众就餐服务。
同样有着美景如画美誉的厦门大学,也面临过“校园游”的困扰。2018年10月起,厦门大学启用访客预约系统,校外人员需要提前预约入校参观,经过身份证件、人脸识别通过后方可入校。 厦门大学还明确,预约参观时间为工作日中午12:30至14:00,每天不超过1000人;寒暑假及双休日每天不超过5000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天不超过10000人。学者表示,大学“被景点化”,面对这一社会治理问题,如何寻找各方价值共识,需要全社会共同作答。
大学要实现更好地开放,也需要公众的“双向奔赴”,入校参观要讲文明,遵守学校规定维护校内秩序。相信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大学校园可以更好地满足校外人士正当的入校学习、参观需求,又保证校内教学活动不受影响。(据中新网、央视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