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的项目经理最美的青春在蓝天绽放扎根边远学校 无悔奉献青春一诺终生 29载搭建“连心桥”带领乡邻创业致富雪中巡检  说说你对海南“离岛难”登上热搜的看法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1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2-28

扎根边远学校 无悔奉献青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廖昌银给学生授奖

罗功臣文/图

廖昌银,2001年9月参加工作,任教乐山市沐川县杨村乡学校。22年来,一直扎根杨村教育,先后在沐川县杨村乡硝坝村小、杨村乡中心学校、杨村宣明学校任教;一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从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到校长,每一步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

杨村乡位于沐川县边缘,乡境与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接壤,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流动大。2001年9月,17岁的廖昌银毕业就回到了当年的母校。当时村小急缺教师,他服从安排来到硝坝村小任教,一人负责起一个班级:当班主任,执教本班所有学科。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不断学习,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乡村生活条件艰苦,没有食堂要自己烧火做饭,没有新鲜蔬菜要下地种植,屋顶漏雨要上房拣瓦……尽管如此,看到山里娃一双双纯洁的眼睛,他没有退缩。白天教学、劳作,晚上备课、学习,扎根在这块偏僻的土地上,兑现一名师范生的誓言,成了山区教育的一块基石、一头孺子牛。

2013年,廖昌银被任命为杨村宣明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设备设施落后,专业师资严重不足。他在困难重重的处境中埋头苦干,孜孜不倦。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老师们在农村教育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他是杨村学校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2015年开始,他抓住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机会,争取70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学校教辅楼和生活用房,让师生住进了标准的寝室,坐进了宽敞的食堂,用上了明亮的功能室。期间,他反复拜访学校周边农户,协调教育用地;不停往返县城与学校之间,完善各类手续;长时蹲守修建工地,督促安全生产……带领全体教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照“十项指标标准”,完善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美术室、音乐室、实验室、体育室等所有功能室器材设备的配备和布置,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村乡因区域因素贫困村多,廖昌银就带领全体教师攻坚克难,组织策划并落实帮扶计划。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开展教育政策宣传、和学生谈心谈话、落实资助政策等,所有工作他都亲自布置、带头参与,上班开展学校教学工作,放学随即走村窜户开展家访。

为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他组织学校行政班子和全体党员教师,为新坝村、梭堂村三名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每周两次。无论刮风下雨,哪怕路途遥远,在蜿蜒崎岖的乡村公路上都能见到他们奔波的身影,只为不负孩子在屋门口期盼的眼神。他先后被评为“沐川县教育扶贫先进个人”“沐川县优秀共产党员”“乐山市教育扶贫先进个人”。

回首过去,他没有惊人的业绩,但有无私的付出;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有奋斗的背影。22年教学生涯,是扎根边远乡村的执着奉献,是坚守三尺讲台的辛勤耕耘。

“山里娃也是祖国的花朵,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他说,“办好山区学校,我们教育人任重而道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