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背后的匠人匠心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1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3-02

“大国重器”背后的匠人匠心

——专访2023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四川入选者崔兴国 

记者张宸菱 邓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1年,崔兴国在测量转轮尺寸

崔兴国在四川大学作宣讲

*技术工人的成长,依靠的是一个又一个阶段的积累,一层又一层台阶的迈进。

*在工作中不可能是舒服的,要取得成绩,一定要经历煎熬的过程。

*唯有坚持,才能看到下一个阶段的风景,实现更高的价值。

*因为热爱,所以想反复思考怎样能做得更好。

*把目标定高一些,总会越来越近!

引言:

3月1日,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揭晓的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名单中,崔兴国的名字赫然在列,是四川唯一的入选者。

崔兴国是谁?

他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安装工特级技师、高级主任操作师。先后牵头主持国内白鹤滩、三峡、溪洛渡、深蓄、葛洲坝、长龙山、绩溪、敦化,“一带一路”项目柬埔寨桑河、巴基斯坦卡洛特、南美巴西杰瑞等一大批国内外重大水电工程装配试验工作。带领东方电机水轮机装配试验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1次、四川省工人先锋号1次、全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2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2项,创造效益超过1000万元。

他曾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机械工业冶金建材职工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机电冶煤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也曾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立功竞赛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模范”“四川工匠”“东方电气集团劳动模范及首席技师”“德阳市首席技师”等称号。

一项项荣誉与成就,记录着崔兴国的坚守与汗水。

从此刻起,“大国工匠”成为了他新的身份。

持之以恒 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穿越高山峡谷,江流滔滔而下、气势如虹。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大坝横亘江面,将江流中蕴含的磅礴能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力。这是如今中国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图景,也是崔兴国未曾动摇过的目标与追逐。

崔兴国今年55岁,至今已从事水轮机装配近33年。年华更替,将他的青丝染成白发,也让他参与并见证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水电装备行业从“跟跑”到“并跑”再走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进程。

崔兴国身材适中、脊背挺直,身着一身蓝色工装,精神抖擞。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接听一个团队的技术咨询电话,他略加思考分析后,中气十足、言简意赅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专业可靠,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执着热忱,则是与他交流后记者深切的感受。

聊起在水轮机装备领域深耕的三十余年,崔兴国用“幸运”来形容自己。站在水电装备行业发展的风口,参与大国重器的制造,收获了数不清的成就与信任。而这一切的开端,只是源于他“掌握一门技术以谋生”的朴实愿望。

但哪里只是“幸运”这么简单呢?

他也曾迷茫过。1991年,崔兴国从东电技校毕业,恰逢电机厂房修成,他成为一名学徒。这是一片完全陌生的领域,年少的崔兴国看着各种各样的零部件无从下手,师傅让他递扳手,他来来回回找了几圈,认不出来。面对自己的不足,崔兴国没有退缩,加倍努力多学多问成为他工作的常态。

他也曾自卑过。“当时也觉得很辛苦,很累。”在一次叶片打磨过程中,一位同学前来看望崔兴国。看着灰头土脸、汗水斑驳的自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是他当时的念头。面对行业的现状,崔兴国没有回避,有朝一日争取改变,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他也曾失落过。1992年,崔兴国第一次到广州的一个电站项目现场,和法国方合作安装了第一台水轮机,他却连那台机组的核心部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面对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崔兴国潜心钻研自主攻关,坚定信念一路追赶。

向前辈学习,在实践中摸索,一天天坚持下来,崔兴国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习得一身精湛的装配技术,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参与了中国水电行业从落后追赶到领跑世界的历程,崔兴国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技术工人的价值与意义,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日俱增。

“技术工人的成长,依靠的是一个又一个阶段的积累,一层又一层台阶的迈进。”回过头看,崔兴国结合自己的经历,将产业工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学习、实现、创新、信念四个阶段,“唯有坚持,才能看到下一个阶段的风景,实现更高的价值。”

精益求精 用创新不止突破“不可能”

记者戴好安全帽,跟随崔兴国走进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重跨厂房。

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现代化厂房空间,工人们穿梭其间,操作着一台台高科技设施设备,制造着庞大又精妙的“大国重器”。崔兴国一边走,一边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这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求新求变”是他提起最多的词语。

这些年来,在崔兴国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这座厂房中,实现了工人作业环境、作业方式的变革,诞生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半转速汽轮发电机、世界第二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等重大产品重点零部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标杆。

这一切,离不开他们在产品质量、技能水平上精益求精,近乎严苛的极致追求。

“创新永远没有终点。”作为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崔兴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因此,水轮机转轮平衡“零配重”“零残余”的双零极限,抽水蓄能导水机构导叶开口值0偏差,高水头抽水蓄能球阀装配金属密封“四零泄漏”等领跑行业的奇迹被他和伙伴们逐一创造。

崔兴国还记得,刚开始他定下球阀“零渗漏”的目标时,厂里领导不相信,业主单位不相信,甚至连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这个全行业没人做到的事,真的可以达成吗?

但作为控制水流的“开关”,球阀是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对解决长期困扰设备的漏水难题至关重要。

“把目标定高一些,总会越来越近!”带着这样的信念与勇气,崔兴国带领装配团队着手研究。改进结构、改进装配方式、改进密封面材料,与设计部门、工艺部门讨论交流,与世界上现有的球阀装配技术比较借鉴……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总结、尝试,转眼就是几年时光。他们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又无比欣慰地看到了改进的成效---漏水量从用小盆接,到后来用量杯接,再后来,已经少到渗漏不出,只能用针管从缝隙中吸得几毫升。

崔兴国没有满足于此,球阀制造质量提升的改进还在继续。他吃饭想,睡觉也想,从早到晚琢磨,反复总结经验、创新思路、试验论证。直到2018年某一天,球阀四项水压密封试验全部达到了“零渗漏”。

第一次得到试验结果“零泄漏”的那一刻,无以言表的喜悦在崔兴国心中满溢。“我们做到了!”他想大声疾呼,想打电话告诉团队所有人这个好消息。但万一只是偶然性的成功呢?崔兴国又强行按捺住内心的兴奋,抚着胸口,围着产品快步走了好几圈,以此平复激动的心情。

三天后,试验整体完成,取得圆满成功。自此,开启了“四零渗漏”这一行业领先标准,成为东方电机球阀制造常态的时代。后来,有业主单位的专家不相信,专程联系崔兴国,到厂房实地观摩试验过程,一看就是整整三天。试验结束的那天,他竖起大拇指对崔兴国说:“你们东电人了不起!”

像这样探索制造极限的经历,对崔兴国而言并不少见。“因为热爱,所以想反复思考怎样能做得更好。突破不可能、实现目标的快乐,是内生动力的源泉。”他说。

团结协作 让技艺与匠心代代传承

在重跨厂房水轮机区域的一角,崔兴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设立于此。

进门以后,满满一墙的荣誉证书格外引人注目。“这可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荣誉。”留意到记者的目光,崔兴国哈哈笑道,眼神欣慰又温和,“这些年,要说最有成就感的事,不只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有看到我们的青年骨干力量全部成长起来,一个也没落下。”

很难想象,平时看起来没架子好相处的崔兴国,只要涉及工作,立马变身一名不折不扣的“严师”。

加入崔兴国的团队,要面临不少的挑战。崔兴国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总结出结合生产作业的“以干代练”“以赛代考”“交叉带徒”“互为师徒”等培养方式。在他的团队里,每位成员不会只有一位师傅,要向不同的师傅学习,了解对产品与技术的不同认知,培养全面的技能体系。大家不只关注眼前的工作,要积极参与各类设备安装工技能比赛,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成长。“在培训中能增长新的技能,在竞赛中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是他常常勉励大家的一句话。

“在工作中不可能是舒服的,要取得成绩,一定要经历煎熬的过程。”崔兴国常常告诉徒弟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是进步的开始。”

在崔兴国的培育引导下,近年来,他的团队中已经涌现出东电工匠2名、集团首席技师2名、德阳市首席技师3名、水轮机装配高级技师4名,9名徒弟及团队成员被评为集团高技能人才,14人晋升为技师,还有多人获评省、市、集团和公司先进、模范。

“水轮机的发展,需要将大家的智慧和能力集中起来。”徒弟超越自己是迟早的事,崔兴国期待看到他们承担起中国水电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任,希望他们通过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在行业中体现价值、获得尊重。

如今,崔兴国还有5年退休,在他心中有着几件未完成的愿望:要推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推动智能制造落地落实;要编写完善水电装备领域的标准作业指导书、技能培训教材教案,让后人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进;要尽己之力持续推动产业工人职业生态的改善,让行业留得住人才,让工人看得见未来。

破浪前行 带领工友勇往直前

一路走来,崔兴国笃行专注、无畏奔赴、根植热爱,在人生这本书上写满唯有奋斗才有进步的故事。

同时,对工友们和家人来说,崔兴国是良师,是益友,是伙伴,是榜样,他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大家奋勇前进,激励着大家勇攀高峰。

“在你眼中,崔兴国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当记者问出这个问题时,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副厂长沈永立这样介绍道:“他是咱们水轮机分厂里年龄最大的职工之一,看似深沉低调、温文尔雅,实则却是谦逊、包容、开放,在工作中很较真,工作上追求精益求精。”

确实如此,工作中崔兴国总爱对大家说,装配是产品质量最后一道关卡,质量标准不可动摇,对待产品质量要“心有正气则无畏”。

水轮机装配有三大核心产品:导水、球阀、转轮,每一套装配都有它的难点和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崔兴国数十年带领着团队逐一进行技术攻关,从卡普兰转轮的洁净化装配到球阀装配四个零渗漏的突破,再到悬浮式导水机构装配,就在去年,崔兴国团队在蝶阀洁净化装配领域也取得了新突破。

其实,对崔兴国来说,质量改进就像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永无止境。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时间。

“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发光发亮!”对崔兴国和工友们来说,这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励志语录,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30多年来,崔兴国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实际行动向工友们证明了“是金子真的会发光”的真理。

当工友们感到人生迷茫时,崔兴国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带领他们破浪前行。“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爱岗敬业,学习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14年来,我一直都是望着崔叔的背影向前追赶,向他学习,不敢懈怠。”崔兴国的同事、水轮机装配工岳国艳佩服地说。

在崔兴国的影响下,水轮机装配工刘闯也一直以他为榜样,与他同行。刘闯在工作中勤勉敬业、重干担当,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徒工,逐渐成长为一名水轮机装配战线上的优秀青年骨干,曾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要传承好崔工长的工匠精神,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展现一名优秀装配工的高超技能和过硬素质。”刘闯说。

水轮机装配二组副组长衡宇告诉记者,崔兴国既是领导,也是导师,“崔工的身上具备一种特质,面对任何困难都不愠不火,对事物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擅长将零星的碎片组合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且他往往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值得我们学习。”

E 相爱相守 与妻子共建和谐家庭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眼中,崔兴国是技能能手、是行业标兵、是大国工匠,但是在家里,他却有不同的一面。

“对我来说,工作和家庭都重要,缺一不可啊!”谈及妻儿时,崔兴国一改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形象,变成对妻子柔情似水的“情话大王”。都说成功男人背后,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崔兴国事业的背后,也离不开妻子曾霓的支持,操持家务、抚育孩子、孝敬老人。

当记者见到曾霓时,她身着一件过膝大衣,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神情温柔,仪态从容。谈起与丈夫崔兴国的相知相识、相爱相守,曾霓不好意思地捂着嘴笑了起来。她说:“我跟‘崔大爷’的日子过得很平淡,买菜,洗衣,做饭,教育孩子,几十年如一日,我们习惯并享受着这样的日子。”

曾霓口中的“崔大爷”正是她对崔兴国的爱称。崔兴国日常工作任务繁重,业余时间也在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更多的家庭压力被妻子曾霓扛了起来,日复一日地接送孩子上下学、上兴趣班、家务事等等,谈及这些,曾霓常说的就是:“结婚20多年来,我知道他工作很忙,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也很多。我也是慢慢地理解了他的工作性质和压力,家里的事情我尽量自己扛了。”曾霓说,崔兴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断进取的精神,倒是给家庭带来了很多正能量,给孩子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虽有一日三餐的平淡,也有偶尔旅行的浪漫,但年逾半百的崔兴国在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常常感慨自己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好时光,让妻子承担了很多家庭的重担。但说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时,他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点亮万家灯火的道路上,正是这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手记:

一辈子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崔兴国用轻松亲切的话语、不急不徐的讲述,带我们回顾了一位水轮机制造装配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国家水电事业共同奋进的三十余年。透过他的故事,我们得以管窥属于大国工匠的精神特质。

谈起水轮机装配,崔兴国言语中常带着笑容,眼里透露出的光彩,那是一种经历岁月积淀后的热爱。“择一事终一生”,或许是过去许多人的选择,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则是开拓创新、孜孜不倦的动力源泉。在坚守中攻坚克难,在发展中精益求精,处处是工匠精神的现实体现。

时代需要榜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要依靠着千千万万像崔兴国这样的技能人才。采访完毕记者们不由感慨,大国工匠崔兴国的故事,会带给我们再度出发的勇气、脚踏实地的信心、仰望星空的梦想。平凡如你我,专业专注地完成一生的事业,也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崔兴国(中)与徒弟在电站厂房中合影

第一次达成球阀“零渗漏”后,业主单位检验人员与崔兴国合影留念

崔兴国和妻子在一起  均为受访者供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