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启幕,哪些与打工者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615 万人次选出了这十个“热词”
日前,人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结果出炉。“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三大热词关注度位居前三,“医疗”“高质量发展”“养老”“教育强国”“社区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跻身前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如何理解这些两会热词?透过这些热词,可以触摸怎样的时代脉搏、了解哪些民之所盼?
词之热议,盼之热切
每当进入两会时间,总会诞生一批批“两会热词”,这是一道独特的两会风景。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照例开展全国两会调查。二十来天的时间里,“吸引约615万人次参与”,充分证明了公众的关注程度。而这615万人次选出的十个热词,毫无疑问倾注着最广泛的民众关切,承载着最迫切的民意期待。
民生无小事。全国两会历来听民情、问民生。梳理发现,今年的“两会热词”中,民生领域依然是关注焦点。其中,“就业”位居热词榜的第二位。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如何稳住就业大盘?怎样继续优化就业渠道和创业环境?网友们对此热烈关注,自在情理之中。
同时,“医疗”“养老”“教育强国”等民生话题均进入了热词榜前十,也呼唤着民生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不断推动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公共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 教育发展越来越高质量。 来自公众的每一次关注,都饱含着希冀。关注依法治国,是希望自身权利始终能够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关注乡村振兴,是希望乡愁有地方安放;关注医疗,是因为希望健康能够得到更好的守护;关注教育,是期盼多一些优质,少一些焦虑……它们不仅是一个个热词,也是一个个重托,期盼着全国两会给出答案。
热词之变,时代之变
两会年年开,时势都不同,产生的热词也不相同。今年是人民网第23次开展全国两会调查,拉伸观察的时间轴线,一个个热词或是产生、升温,或是降温、消失,成为一扇观察中国发展的生动窗口。
热词记录着社会的变迁轨迹。梳理历年热词,可以看到许多工作发展变化的清晰脉络。比如,从2020年的“教育现代化”,到2021年、2022年的“教育改革”,再到2023年的“教育人才”、今年的“教育强国”,伴随着热词变化的,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科学决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以贯之、层层深入。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健康中国”“住有所居”“数字化生活”“高质量发展”等一个个热词犹如时代的脚印,见证了宏大的时代叙事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也展示出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引领性发展、爆发式成长。
热词反映了改革的丰硕成果。新的热词出现,既是发现新问题,也是凝结新期待。从“环境保护”到“青山绿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高质量发展”,我们从这些热词的更新中看到的是:一些“硬骨头”被啃下,一些短板被补齐,一些动力被激发,经济、生态、民生等不同领域昂扬向上,奋进中国在一步步新跨越中展现新面貌、呈现新气象。
折射的是民心所向,指引的是步履所往
热词之“热”,是因为映照出了民情民意,引发群众的广泛共鸣。一个个“两会热词”,是来自千家万户的殷切期盼,是源自广大群众的民生重托。在“两会热词”中感知时代脉动,管窥民意所盼,也为政之所向锚定方位。
民心所向,步履所往。看见了群众对教育的聚焦,就要在补齐师资短板、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理解了求职者对就业的期待,就要在优化就业渠道和创业环境方面加强保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方面拿出更多更实的举措……这理应成为各级各部门从“两会热词”中倾听到的民声、解读到的民意,也是未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前行方向。
热词的发布,是两会悦耳的前奏。眼下,从诉求期盼到好主意、金点子,从大众心声到小众关切,从家乡繁荣到国家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正在踊跃参与、建言献策。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通过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更精准地把握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奏响时代主旋律与民生幸福曲的悦耳交响。
受访者期待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标准
住房是民生大事。每年的全国两会,住房都是热议话题。今年全国两会,大家希望住房领域的哪些问题被关注?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了全国两会期待调查,共有2002人参与。调查显示,在住房议题上,51.5%的受访者期待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标准和流程。88.7%的受访者表示在选择定居地时,会重点考虑当地住房优惠政策,且一线城市受访者、本科学历受访者、男性受访者的态度相对更为强烈。
选择定居地,88.7%受访者会重点考虑住房优惠政策
“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多地都将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两天,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对多孩家庭在住房交易中实行阶梯式税费补贴的提案。希望能更多地关注、解决青年住房问题。”现在在深圳工作的“90后”单身青年周凝,平时很关注所在地的住房政策。“房子是年轻人婚恋绕不开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享受到某个城市给力的住房优惠政策,我应该会考虑到当地发展”。
选择定居地时,你会重点考虑当地住房优惠政策吗?88.7%的受访者直言会。交互分析显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92.3%,其次是二线城市受访者(89.7%);在学历上,本科学历受访者(91.2%)的态度最为强烈;受访男性(92.9%)的比例明显高于受访女性(85.0%)。
“希望能让越来越多有困难的人群得到更好的住房保障”
来自四川的方女士身体不好,需长期服药、奔走医院,一直没有稳定正式的工作,居住上也是“颠沛流离”的状态。每次租约快到期,她就为租金、找房、搬家发愁。直到去年申请上廉租房,她终于有了一个稳定住所,简单布置后就入住了。“终于不再为房子的问题苦恼了。现在每月房租很少,生活质量提高了。特别感谢政府,希望能让越来越多有困难的人群得到更好的住房保障。”
周凝也很关注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很多需要得到帮助的人还没申请到名额”。他希望能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的供给,同时加强资质审核,并做好管理监督,核实入住人员身份,禁止对外出租等乱象。
刘语佳(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和爱人在北京发展,今年他们用所有积蓄购置了一套总价200万元的“老破小”,正在为选择哪种还款方式发愁。“一种是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组合贷,公积金能贷80万元。但因为房龄老,只能贷14年。另一种是商业贷款,能贷的年限更长,平均到每月的还款压力变小了,但比第一种要多还大几十万元的利息。”刘语佳期待,适当放宽公积金贷款的年限要求,让工薪阶层能更多地享受到公积金贷款的便利。
在更好地满足青年和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上,你期待两会关注哪些问题?51.5%的受访者期待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标准和流程,45.9%的受访者关注强化“租购同权”,保障租房者权益,44.6%的受访者看重提供过渡性短期租房房源,44.0%的受访者希望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供给,43.4%的受访者希望完善租房平台和网络交易平台监管,38.6%的受访者希望推进共有产权住房,有更多住房选择,35.7%的受访者期待普及廉租宜居的青年公寓。
关注职业教育:破解“说起来”重要实际“低人一等”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发展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说起来”十分重要与有关规定上“低人一等”、“看起来”人才辈出与社会需求“不甚匹配”、“推起来”政策频出与落地效应“层层递减”的矛盾。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多位代表、委员拟就此提出建议。
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
据教育部3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目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58所,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
“我国深入推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贯通式培养,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社会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在规模、结构和层次上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特别是面向高端人才岗位的人才供给不足,存在‘看起来’人才辈出与社会需求‘不甚匹配’的矛盾。”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表示,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认同度仍不够高,存在“说起来”十分重要与政策规定“低人一等”的矛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由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尚需一个较长过程,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考录仍对职教学子设置较高门槛。
据2022-2024年国考数据,专科可报职位数、招录人数占比分别为1.40%、0.92%、0.30%和1.45%、0.73%、0.25%。部分单位对已就业职教学子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上存在学历限制现象。产教融合也不够深入,政校行企在政策协同和发展模式上还有提升空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热情不高,存在“合而不深”“松散脆弱”等问题。此外,还存在“推起来”政策频出与落地效应“层层递减”的矛盾。近年职业教育利好政策频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机制、少协调,造成执行方向存偏差、责任落实力度不够、落地督查评估不全面、项目验收评价不具体等问题。
施文美建议,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考岗位设置的审查评估,降低专科受限门槛,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逐步扩大中本一体化(3+4)、中高职一体化(3+2)人才培养规模,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本一体化(3+2+2)人才培养试点,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升学发展路径。
设立“中国工匠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前,杭州、苏州、咸阳、青岛等地已设立工匠日。“但日期各不相同、推进力度各异,亟需在国家层面统一工匠日日期、规范活动开展等。”郑亚莉建议,在借鉴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牵头推进设立“中国工匠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协同进行调研论证、工作推进,在现有国家工匠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制度支撑。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
“还要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的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常态化开展评选,制定行业性专项培养计划,完善配套制度。”郑亚莉认为。
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同样关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在管理体制上边界不清、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融合等问题。“教育部门主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本科)院校,人社部门主管技工院校。由于管理体制不同,统筹协同不足,缺乏融合发展,客观上存在‘两个职业教育体系’。”
陈小平建议,从国家和省域层面进行职教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职责,由教育部门统筹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的一体化建设,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社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世界技能大赛等管理体系。
“同时,可选择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或与高职院校合并办学。”陈小平认为,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还应统筹招生和学籍管理,推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学生可在两种学校“双注册”,解决长期困扰技工院校的学历认定问题和职业院校的技能认定问题。
施文美也建议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统筹协调,打破壁垒,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供给,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等。 (据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