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昭玲查看酱油发酵情况
3月8日下午,春日的阳光暖意融融,在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长冲村的一个山坡上,几千口用于酿造的坛坛罐罐排列整齐,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万昭玲穿梭在这些坛坛罐罐之间,查看酱油发酵情况。
万昭玲的父亲是酿造酱油的一把好手,她从小对此耳濡目染,对酱油传统酿造工艺有所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008年,于广州务工的万昭玲在一次偶然的返乡途中,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酱油酿造技术传承人李德平。通过与李德平的交往,万昭玲了解到,现在的很多酱油企业都采用加温制曲等手段,短时间大批量生产酱油,其中还需加入各种添加剂进行提色、增香。“很多酱油已没了豆香味,我为啥不替人们找回这一味道呢?”说干就干,万昭玲毅然放弃了广州的高薪收入,回到家乡拜李德平为师。历经5年的刻苦学习,她悟得了酿造学的精华。
2015年,万昭玲利用自家附近的一个30多亩的山坡打造自己的酿造园,并成立了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刚开始,通往山坡的仅有一条烂泥路,只能行人不能通车,发酵大缸只能靠人力一口一口背上山去。为了在夏天前完成大豆晾晒,万昭玲和小伙伴们硬是凭着毅力将发酵大缸一口一口背上了山。数百米的山路每天一趟趟走下来,万昭玲满头是汗一身是泥,肩膀磨破皮更是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当初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如今脱胎换骨,4000多个大缸子整齐地排列着,满缸的酱油、醋接受着阳光和时光的“洗礼”。
作为古法酿造的酱油,从选豆、蒸豆、发酵,到洗豆、新发酵、过滤,再到翻晒、提炼、包装,需要经过60多道工序,至少6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除了工序多,每道工序需环环相扣不能有闪失,否则将前功尽弃。为了保证酱油、醋的质量,万昭玲坚持每道工序一丝不苟、亲力亲为。酱油最喜欢高温环境,夏天就是最适合晾晒酱油的季节。在别人都躲在空调房里享受凉爽的时候,万昭玲却每天站在38摄氏度以上的露天晒场翻晒40多摄氏度的酱醅。由于高渗透压的作用,手长期处于过敏状态,红肿脱皮几乎成了常态。
为了让人吃得放心,万昭玲生产的酱油、醋除了按传统的古法手工酿造,其生产过程均严格按照国家商务部制定的SB/T10170标准进行,并购进了检测设备,专门建成了化验室。2018年9月,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成功注册了“豆痴”牌商标,严格生产、坚持质量第一,以工匠精神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高品质调味品。
凭着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付出,万昭玲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看到家乡还有许多村民生活困难,万昭玲便流转了村里一批闲置土地,无偿交给这些困难村民耕种,免费向他们提供优质大豆种子,大豆收成后又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既解决了酱油的原材料来源,又带动了困难村民脱贫致富。公司用工上优先考虑妇女,特别是困难妇女、残疾妇女,年平均吸纳居家妇女就业100余人。目前,万昭玲已带领周边1000余户村民通过种植优良大豆创收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