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图
本报讯(记者黄瑞)3月13日,成都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管服务中心举行管廊开放日活动,记者与市民一同走进管廊“智慧大脑”,了解管廊智慧化管理手段。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地下综合管廊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水平,保障城市能源供给安全稳定运行,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走进总控中心,这个建筑面积约279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为展示大厅和监控大厅,在展示大厅,可以进行运维培训、参观展示等,市民可以佩戴管廊VR眼镜,沉浸式体验模拟管廊火警应急处置全过程,还可以观看管廊模型了解管廊内部结构,直观了解管廊建设的各种工艺及过程。
在旁边的监控大厅,一块硕大的显示屏映入眼前,这是监控大厅一屏总览界面,提供全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信息全面展示应用与分析服务,系统在整合地理信息数据和管廊空间数据的基础上,将分布在全市的综合管廊建设信息、运行指标、事件信息等集中展示在“一张图”上,可以直观了解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各项数据。
监控与报警版块可实现对管廊内实时视频监控,同时对廊内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进行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当发生报警时,系统按照设定的联动逻辑自动完成处置,实现管廊全链条智慧化管理,辅助工作人员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保障管廊安全。
来到位于日月大道的分控中心,日月大道综合管廊的实时情况直观地展示在分控中心大屏幕上,地下管廊内每公里安设有500多个监测设备,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当监测设备发现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液位等环境参数超标时,就会立即进行报警,并在大屏幕显示报警位置视频画面,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而在天府新区雅州路综合管廊,还有一群特殊的“巡检员”---头顶着两只“大眼睛”,四个小轮子灵活转动,这是智能巡检机器人。在收到指令后,智能巡检机器人可按照最高0.7米/秒速度巡检,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将结果推送到后台电脑上。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实现管廊病害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报警等功能,截至目前,实现替代人工完成日常巡检项目70%以上,巡检效率提升4倍。
据了解,成都作为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计划到2035年规划建设管廊约1000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在建管廊约180公里,移交纳入管理管廊约80余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