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设备维保生产调度中心部分成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记者张杨
3月21日凌晨,当成都地铁文家场车辆段生产调度中心里的时钟指针指向12时,调度人员安雷盯住大屏,静静注视着最后一辆列车驶入库内。墙上“安全运营4924天”的红色标记,喻示着4924个这样安静的夜晚,调度人员都在用心为安全生产坚守。
最近,这个守护成都市民安全出行的“幕后大脑”---成都地铁设备维保生产调度中心,喜获2023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称号。
该团队现有员工87人,青年员工53人,其中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轨道交通行业维修能手、成都工匠共5人。这支年轻的队伍承担着成都地铁600+公里线路的通信、信号、供变电、接触网、工务等地铁列车行车安全核心专业的生产组织及应急指挥工作,为安全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当好安全生产“大脑中枢” 他们护航市民出行4924 天
“轨行区一切正常!”“维保人员进入轨行区作业。”凌晨的城市,从白日的喧嚣中渐渐沉静下来,生产调度中心里的电话声、指令声交织。随着一个个指令下达,维保人员、施工人员纷纷迈进车站、隧道开始作业,浓浓夜色中,车辆段、轨行区进入另一种繁忙模式。
“每天地铁停运后,我们工作人员并没有下班,而是在停运后争分夺秒,抓紧推进设备维保、施工作业。”安雷今年30岁,从事生产调度已有8年。“白天,我们实时通过屏幕监测各运行设备状况,及时分析数据、排除隐患,为列车安全、准点运行保驾护航;夜晚列车停运后,我们根据施工计划,卡控夜间维保、施工进度与安全,为第二天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据成都地铁设备维保生产调度中心负责人张洪介绍,截至目前,该团队累计管控施工计划53余万项,开展设备数据监测、运维分析输出预防性建议4600余项,全力为成都地铁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地铁里的“调度程序员” 他们用“黑科技”护航安全出行
“我的工作是通过‘软件筛选+人工复判’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提前发现问题、预判隐患,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更好守护地铁安全运营。”生产调度中心接触网技术人员陈志翔今年29岁,工作之余,他通过自学编程,开发了生产调度信息机器人、可视化分析软件等应用,提升设备检测质效。
“燃弧是指列车运行过程中,受电弓碳滑板与接触线接触不良的空气间隙被击穿引起的放电现象,通过观察燃弧数据,我们能了解接触网的健康状况。”为提升接触网燃弧数据分析效率,做好弓网健康状态评估与接触网预防性维护工作,陈志翔和同事利用Python+JavaScript开发出燃弧可视化分析程序,切实推动接触网精检细修。
目前,该程序已实现燃弧数据自动筛选、过滤、分类,并形成线网区间燃弧可视化分析图,将每线燃弧数据分析时间由8小时降至1分钟,大幅提升分析质效。
据悉,近年来,该团队青年团队创新成果获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奖”“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QC成果”等奖项,不断通过创新促进安全生产发展。
用心每一天,温暖每一程 他们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技能
在看不到的地方,他们紧盯屏幕,为每一分、每一秒的安全生产、安全运营保驾护航;在市民乘客需要的地方,他们身体力行,积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轨道温暖。
积极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他们把安全知识科普给每一位社区居民;组织“青年安全志愿宣讲队”,他们为特殊少年开展安全乘车知识宣讲;前往成都轨道集团对口帮扶的简阳兴隆村,为需要帮助的村民送去温暖和爱心;走进社区、街巷,他们为老年乘客普及地铁适老化服务举措,并为小区居民提供家电公益维修服务……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未来,以成都地铁设备维保生产调度中心青年为代表的轨道青年们将牢记嘱托,克难攻坚,创新求效,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轨道实践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