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的坚守,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岁月的气质。手艺人用双手创造艺术,用匠心雕刻美好,记录下生活原来的样子,以及生动光鲜的灵性。 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笔者采访了坚守60年的老篾匠和孜孜不倦的剪纸艺人,试图通过采访感受他们心中对于传统手艺的那份执着, 那份爱。
李长水在编竹器
刘利书教小朋友剪纸
刘利书的作品《和谐》
“编”了60 年的李篾匠
农家院里,72岁的李长水坐在角落的小竹椅上,神情专注划着篾条。一把篾刀,一张竹椅是他的标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流露出岁月的磨痕。“现在买这个的少了,但还是闲不住,怕手生,能编几个算几个。”李长水说,这是他一辈子的手艺,要一直守下去……
晒席、竹笼、竹筛……早些年,大部分人家中都有几个这样的手编竹具,或晾晒食物或买菜沥米。从事这些竹编的手艺人,被大家称为“篾匠”。李长水就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有名的老篾匠。10多岁时,他就跟着二哥学编晒席,从挑竹子开始学,什么样的竹子韧性好,一眼就能看出来。竹子拉回家后,二哥又教他怎样划篾条、编晒席。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各家各户都要用到晒席,那个时候,找他和二哥编晒席的人很多。
后来,用晒席的人家少了,生意自然也不好。为了养家,李长水就在竹编手艺上想办法、动脑筋。“虽然用晒席的人少了,但用来装粮食的箩篼每家每户还是不可缺的,我就开始学编箩篼。”李长水将自家的箩篼拿出来反复观察、琢磨,很快就掌握了窍门,“宽厚的篾条作经线,细圆的作纬线。”在编织的过程中,他还发现,作纬线的篾条不能太细,细了太软,编出来的箩篼显得粑软;粗了,编的时候又容易折断。经过反复尝试,不知道划了多少根竹子,终于划出了粗细适当的篾条。看到自己亲手编织的箩篼,李长水觉得很有成就感。
于是,李长水在家编起了箩篼,完成一定数量,就和妻子拿到龙王场镇集市售卖。因为他的手艺好,编出来的箩篼很受欢迎,每次出摊,很早就卖完了。他又在集市上买些竹子回来,继续编。有了编箩篼的经验,李长水又举一反三,学会了编背篼、菜篮、梢箕等生活竹器。他用自己的竹编手艺,为家庭创造了财富,家里修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日子逐渐宽裕起来。
李长水不仅擅长模仿,还会创新。记得有一次,一个人拿来一件异形竹篓找到李长水,请他照着编一个。李长水仔细看了看竹篓,这样的竹器他还是第一次见,做工比较精细。“李师傅,我是慕名来的,都说你手艺好,你要是做不出,我就找不到其他人了。”见李长水半天没回话,顾客有些着急了。李长水又观察了一番,应下了这笔买卖。等顾客离开后,李长水就坐下来,静静观察竹器,想通原理后,他就挑选硬度适中的竹子开始着手。整个过程很顺利,基本没返什么功,李长水就把这个形状异常且做工精美的竹篓编好了。一周后,顾客来取货,表示很满意,当即给了他100元作为酬谢。在上世纪90年代,100元报酬算是很丰厚了。
再后来,人们大多喜欢在商店里购买塑料和金属器具,用竹器的人更少了,就连场镇上的集市也少有竹子卖了。为了不手生,李长水依然坚持编菜篮,年纪大了,曾经养家的行当,成了他现在最大的爱好。当然,现在也还是会有一些专门做竹器生意的店铺和农业专业户根据需求,找到李长水订制竹器。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太苦了。”李长水说,趁自己现在身体还可以,多编点,给后人留点念想。
剪刀“剪”出时代芳华
青白江区有一位67岁的剪纸艺人,名叫刘利书。他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使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利书上小学时,看到一位同学将一张剪纸画放在蜡光纸下面,用铅笔将蜡光纸涂抹成黑色。“你这是干啥子哟?”刘利书有些好奇。那位同学没有理会,仍继续在纸上涂抹着。过了一会儿,同学将涂好黑色的纸对着亮光,说道:“你看吧!”刘利书忙凑近一看,惊喜地喊道:“这不就是你的那张剪纸画吗?这样涂抹就能把剪纸印下来了啊!”于是刘利书也学着同学的方法,又涂抹了一张后,他们用小刀片,一点一点刻下来。当看到自己亲手刻出的剪纸后,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久后的一天,刘利书在家里涂抹另一张剪纸时,被父亲看到了,“你在做什么呢?”刘利书只好把复制剪纸的事向父亲说了。“你这样复制是学不好的,一辈子只能照着别人的东西去刻出来。”父亲拿出纸和剪刀,从如何叠纸到下剪,就那么几下,一张栩栩如生的蝴蝶剪纸就完成了。
此后,刘利书摒弃了简单涂抹拓印的方法,认真地从最基础的剪纸技法学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剪纸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他遵照父亲“要学好剪纸,必须学会画画”的教诲,认真学习绘画。没有教材就照着课本插图和连环画画,在不断地勤学苦练中,他的绘画技艺有了很大进步。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不到20岁的刘利书被城厢供销社招为电影放映员,他将自己的剪纸画制作成幻灯片,在电影放映间隙播放出来,激发了观众们的热情。为了使剪纸幻灯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刘利书又借鉴版画的画法,将连环画的内容剪刻下来,制作出了《红岩》《铁道游击队》等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剪纸幻灯片,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后来,刘利书离开了供销社放映队,先后进入青白江区木螺钉厂和成钢厂(后改制为攀成钢公司)当工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还将一些工厂题材的剪纸作品投稿参加厂工会举办的职工书画摄影展,受到工友们的好评。
2017年,刘利书退休后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剪纸的创作中。特别是2019年,他在青白江区文化馆学习时,得到了四川省一级剪纸艺术家袁成祥的悉心指导,使其在剪纸创作的思路和技法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在这之后,刘利书经常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收集素材,以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剪纸作品。
2020年,是青白江建区60周年,刘利书想创作一幅剪纸作品,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到凤凰湖、城厢古城、成都国际铁路港去转悠,寻找创作灵感。
经过一个多月的构思,他完成了取名为《和谐》的剪纸作品。这幅剪纸的主体是一个“和谐号”火车头,象征着青白江区如飞奔的列车向前奋进,火车头周围是欢欣鼓舞的市民以及标语,展现出全区人民庆祝建区60周年的喜悦心情。这幅剪纸在当年青白江区“非遗”作品展上荣获二等奖。后来,刘利书先后创作了《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丽的凤凰湖》《彭家珍大将军》《美丽青白江欢迎您》等剪纸作品,用自己的方式赞美家乡。
如今,年近古稀的刘利书还用自己的这一技之长,到青白江区一些社区和养老机构去教老年人剪纸,他希望更多老人在剪纸过程中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