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美丽绽放的“石油花”他以“忠诚担当”书写41年警营生涯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应急人打铁就要自身硬打磨  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你怎么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5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4

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你怎么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雅安市总工会 张果:

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不仅有利于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还有利于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AI“复活”亲人服务是新兴产物,仍有一些法律盲区,面临着伦理边界、隐私安全、数据安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复活”亲人的底线和红线,让AI“复活”行业在法治轨道内运行。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监管和执法水平,大力整治AI“复活”领域的乱象问题,严惩违法行为。再次,AI“复活”行业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杜绝滥用AI“复活”技术,依法依规开展经营,维护好行业发展的良好秩序。

资中县太平镇人民政府 汤飞:

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它本质上是一种模仿的产物、虚拟的载体---按照怀念者所期望的模样和状态塑造而成,表达的内容也多是预先设计好的,所以未必是逝者生命的延续。假如是缅怀自家亲友、小范围收藏的私人行为,倒还可以理解,若是要将之变成商业行为,比如“复活”已逝明星,则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不可不厘清。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不管是否涉商,都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个人隐私保护,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是AI“复活”的素材,必须确保其安全性,不被肆意滥用或泄露。其次,逝者本人生前是否有相关意愿。如果明确反对,那么必须尊重,否则有悖伦理;假如没有明确的意思表示,则可听从家属的意见。最后,相关部门的监管应该同步。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新兴事物的发展,为之保驾护航,使创新技术在正确的轨道上、在明媚的阳光下、在严格的伦理范畴内健康发展,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四川师范大学 王苹: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需要从业者和相关技术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用AI“复活”他人,需要了解已故之人生前的意愿以及征得其在世亲属的同意,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擅用AI“复活”他人,未经允许直接发布在公共网络平台,侵犯了已故之人的肖像权和隐私,将面临法律责任。同时对已故之人的亲属而言是一种冒犯,也是一种二次伤害。

利用AI“复活”亲人,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坚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已故之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及其意愿,让行业健康发展,是善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表现。

沐川县委统战部 杨兴俊:

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是一个涉及伦理、技术和情感等多个维度的复杂问题。笔者认为,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应审慎,不可盲目冒进。

在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这个问题上,需要持特别审慎的态度。首先,应该尊重逝者及其家人的意愿,确保他们的隐私得到合法保护;其次,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AI技术的使用,建立负面清单,用法律手段筑起“防火墙”,防止AI的滥用和误导,禁止“野蛮生长”,使其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再次,要研究AI技术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影响,避免过度依赖这种虚拟的亲密关系,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支持,从而确保AI技术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万利东:

AI技术“复活”逝去的亲人,笔者认为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可以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这种“复活”也可能会让人过度留恋亲人而深陷痛苦,甚至可能影响到生者的正常生活和情感处理。此外,该技术也可能被人滥用于其他不当用途,对社会带来更多负面问题。

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保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认识到它并非真正的“复活”。其次要关注伦理和隐私问题,思考AI复活亲人技术可能涉及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以及是否尊重逝者的意愿等问题。三是正确处理个人情感,要认识到AI技术不应成为逃避现实或替代真实情感交流的手段。四是加强教育和科普,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评估其利弊。五是呼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以确保AI技术的应用不会侵犯人权,也不会被滥用。确保它的使用不会侵犯到他人的权益,也不会对生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在借助现代科技满足需要时,也应保持对人性和情感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工务段 樊渐诩: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在体现人性与科学关系的同时,道出了文明的真正意义。利用AI“复活”逝去亲人,是科技发达带给我们的温暖,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看。

利用AI“复活”亲人,首先这可能涉及使用声音、面部特征或其他个人信息,商家是无法准确判断客户是否有这些信息的合法使用权,以及其生成后的具体用途。如被滥用,轻则有违道德伦理,重则涉嫌违法犯罪。其次AI“复活”亲人实现的是一种“数字永生”,它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影响着人类对于死亡的看法。而这种形式的“永生”是否符合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环境,才是更加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问题。

西充县委老干部局 李明红:

AI“复活”逝者可缓解思念之苦,但它并非真正重生,只是虚拟存在。我们需保持理性,明确其边界,避免过度沉迷。

一是把握边界,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不将AI生成的形象等同真实亲人,不期望它完全替代。同时,尊重逝者隐私和尊严,使用中遵循伦理道德准则。

二是更要注重与现实亲人建立紧密联系,因为真实亲情关系更重要。珍惜在世亲人相处时光,用心关爱,让彼此生命更充实有意义。

沐川县委政法委 罗功臣:

AI“复活”逝者,依法是前提。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如对非亲属逝者或已故明星、名人等进行“复活”,可能涉嫌侵权,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诽谤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加强群众教育,普及相应的科技知识,让其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下期话题:员工可以自由地被多家公司聘用,对于“共享员工”你怎么看?

来稿请发送至QQ邮箱:372568613@qq.com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