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幅精彩的劳动画卷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6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6

看!这幅精彩的劳动画卷 

——“速度之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来源,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广大劳动者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一项项伟大成就,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四版特推出“看!这幅精彩的劳动画卷”系列报道,以“速度之美”“精细之美”“力量之美”“创造之美”为主题,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报道,挖掘不同劳动者背后的故事,记录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向所有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节日问候。

高空飞行 用“敬业福”守护旅客“平安福”

黄鑫在客舱内主持活动  受访者供图

记者邓霞

4月20日清晨的阳光,透过舷窗铺撒在客舱内,早上7时35分,四川航空3U6687航班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起飞,前往丽江三义国际机场。航班飞行约1个半小时,乘务员黄鑫和同事负责照顾这架客机上的158位乘客。这是黄鑫飞行生涯中平凡的一天,凌晨5时左右她已到达机场开始准备,对普通人来说,或许还在梦乡,但对于民航人来说,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早航。

黄鑫,四川航空客舱服务部公务舱乘务员。4月22日,记者第一次见到黄鑫时,她身着漂亮的制服,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举止优雅大方,让人印象深刻。

今年是黄鑫飞行的第5年,近2000个日夜,数以千计的航段,如今的她已然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乘务员。黄鑫告诉记者,自己已经飞过无数航班,见过南来北往的旅客,每次在登机之前总会以热情饱满的态度,期待着与旅客们相见。

“安全是最美最好的服务。”这是四川航空客舱服务部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这一点,黄鑫始终牢记在心。5年来,她把“坚守安全,真情服务”视为飞行习惯,在万米高空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旅客,也收获了来自旅客们的肯定。航班中有许多故事,有一次经历,触动了她的内心。

2023年10月8日,在四川航空3U6861航班由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飞往吕梁大武机场的航班上,一阵急促的呼喊打破了客舱内的宁静,一名旅客冲到黄鑫面前喊道:“后面有个小孩快不行了!”

听闻消息后,正在公务舱的黄鑫,立马拉开帘子前往查看,只见一位母亲抱着一个不足一岁的婴儿,此时婴儿全身已经发紫,无法啼哭,喘不上气,四肢挣扎着。

“孩子有没有疾病史?有吃过什么东西吗?”这是黄鑫第一次在航班上遇到这样的急救情况,一向沉着冷静的她没有慌乱,仔细询问孩子的情况。这时,所有乘务员都发现了这个情况,一个临时的急救小组迅速形成。当无法准确判断小孩的具体情况时,黄鑫当机立断、快速反应,紧急通过话机广播寻找同机医护人员,并立刻向机长汇报,携带上氧气瓶赶往孩子身边。与此同时,其他乘务员分别实施急救措施、准备急救物资、安抚家长情绪、维持现场秩序。

听到广播后,一名医生挺身而出,立即现场实施急救。医生尝试了多种急救方式依然无果,眼看孩子的呼吸愈发急促,医生怀疑是孩子误食了异物,紧急情况下,他将手指伸进孩子的嘴巴里实施催吐。很快,一小块饼干从孩子的嘴里吐了出来,而孩子的啼哭声也让舱内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当所有人向这位医生表达感谢的时候,他向大家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那一瞬间,黄鑫突然明白了一句话: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坚守和使命。黄鑫对这份工作的意义,也更加清晰了。

“为了确保每一架航班都能安全起落,每一名旅客都能安全抵达,在航班起飞前,机组成员都会参加航前准备会,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以及应急情况的预案等。”黄鑫告诉记者,“我们虽然不是医生,但通过我们专业快速的判断,采取正确的、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为旅客等待救护救援争取到更多时间。”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黄鑫深知保障好客舱安全就是助力飞行安全,只有在平时下功夫,多积累,多总结,多思考,时刻践行“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的理念,才能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精准迅速地做出判断和处置,才能在每一次飞行中坚守安全真情服务,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

她是千百个四川航空乘务员的缩影,是千万名民航工作者的其中一员,更是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坚守,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筑梦者和创造者。

从慢到快  动车司机不一样的飞驰人生

潘海波(前)和副司机值乘复兴号动车组

钟诗宁雷雨记者雷琰文/图

“凭证正确,车门关闭,到点开车……”4月17日18时14分,从成都南站开往攀枝花南站的C49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准点发出,值乘司机潘海波一丝不苟地确认着开车信号。

家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的潘海波(彝族名:白拉吉布),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昌机务段的一名动车司机,负责新成昆铁路攀枝花至成都区间的复兴号动车组值乘任务。潘海波的父亲白拉友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彝族火车司机。“小时候,别人一听说我爸是火车司机,都会满眼放光,羡慕不已。”潘海波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成昆铁路边长大,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火车的影子。如今,他驾驶着时速16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驰骋在家乡的山水之间,心中充满自豪。

1996年,年仅17岁的潘海波为了靠近父亲,通过努力考入了火车司机的队伍,接下父亲手中的“闸把”,开上了火车,值乘成昆线上的货运列车。穿梭于四川大凉山的成昆铁路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平均时速40公里。2008年,潘海波主动报名去值乘“慢火车”,服务乡亲邻里。

透过“慢火车”司机室,潘海波看到大凉山的蔬果大棚多了起来,一栋栋新式彝家楼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彝族老乡背着大包小包走下山,做起了生意,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家乡因为铁路发生了巨大改变。

潘海波把11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慢火车”。他一直想把“慢火车”开得再平稳一点,再长久一点,让老乡们乘坐“慢火车”的体验感更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潘海波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出了与成昆铁路线路和运输特点高度融合的“全程贴线跑”和“灵活对标法”两种特有的操作技巧。经过多年的完善和调整,现在“慢火车”能够保证全年正点率达95%以上。

2022年1月10日,新成昆铁路米冕段开通,大凉山从此迈入“动车时代”,复兴号成为老乡们的出行首选。开动车,继续服务老乡,成了潘海波新的向往。2022年7月,经过集中理论业务培训、军事化训练、考试选拔、集中面试和综合测评等多个环节的层层选拔,潘海波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动车司机。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潘海波作为首发司机,难掩激动。

复兴号全新机型的操作和规章制度的不同,对开了多年火车的“老司机”潘海波来说无疑是一次“回炉重造”。“想想以前刚上班时的第一代国产内燃机车DF1、第二代国产内燃机车DF4, 到电力机车SS3、SS4、SS7、HXD3,再到复兴号动车组,机车功率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不仅是速度和科技的提高,更是对司机综合素质的挑战。”

潘海波坦言,刚开始学习时,心里还是有些“虚”。“动车进站前的速度比‘慢火车’高了近100公里,操纵习惯也和原来完全不一样,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为保证安全,潘海波每天训练8个多小时,学习复兴号动车组的乘务作业标准、新线站场数据、设备维护、应急处置演练等18项业务内容。

在过去驾驶“慢火车”的经验上,结合新成昆铁路不同站台的特点,潘海波还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操纵法。

根据不同区段的曲线半径和站台,制定不同的减压地点,做到停车对标10厘米内误差,这是一名动车司机的标准。而最大限度减小误差,是潘海波对自己的要求。在潘海波的带动下,车队的整体驾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每一位旅客都能安全、舒适地到达目的地。”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锅铲翻飞间  奏响昂扬的厨房进行曲

罗俊正在烹饪美食

记者张宸菱文/图

起锅热油,同步备好大葱、姜丝、小米辣等佐料,待到油热,倒入处理好的黄喉和小料,挥舞锅铲翻炒。一时间火光跃动,八九铲后,一道鲜辣喷香、热气腾腾的火爆黄喉出锅,即将端上客人的餐桌。整道菜从开始制作到出锅,用时不到1分钟。

这是4月22日中午,记者在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焱味·邱金小炒”后厨所看到的场景。“你看,黄喉微微发卷就是熟了,多一秒都会变老,味道完全不一样。”做完这道火爆黄喉,中午的客单接近尾声,厨师长罗俊得空与记者交流起自己的“美食经”。

“自贡盐帮菜有着‘味厚香浓、辣鲜刺激’ 的特质,讲究火候,也讲究‘锅气’。其中‘火爆’系列最为快意,采用急火快炒烹调,一道菜瞬间即好。这也要求厨师掌握娴熟的技艺,在做菜时心中有计划,下手‘快准狠’。”聊起这些时,罗俊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今年,已经是他在这家自贡盐帮菜馆工作的第20个年头。

罗俊回忆起年少时,抱着“学会一门技艺”的想法,他曾尝试过多种职业,最终在厨房“扎下了根”。当年,“邱金小炒”还只是一个夜宵小摊,罗俊机缘巧合应聘成为店里的服务员,“跟着早起买菜、归置桌椅、择菜洗碗,什么活儿都愿意干。”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时间,表现勤快踏实的他,得到了创始人邱金的青睐。自此,罗俊成为邱金的第一个徒弟。

刚开始学艺时,师父一次只教他做一道菜。学会一道之后,师父就让罗俊持续重复练习,只要有客人点单,都放手安排他去做。“学厨是一个‘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事,需要自己不断去领悟。”罗俊说。他在一次次尝试中,调整爆炒的火候、收汁的程度、做菜的习惯,直到对一道菜形成近乎条件反射的记忆,直到所有的食客都对菜品竖起大拇指。

一道菜接着一道菜的学习,也在磨炼着罗俊的厨艺和性格。到后来,有客人来到店里吃饭,专程点名要吃罗俊炒的菜,再到如今,罗俊一步步成长为厨师长。“做菜快而不乱、控制稳而精准”是徒弟们对他的评价。

随着店里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食客的认可,大家愿意为了吃上一口排起长队,也有人从大老远专程前来品尝。为了减少客人的等待时间,厨师们在用餐高峰期常常“连轴转”,一边在脑子里统筹规划,一边动作麻利地打料、挥勺,上演着一场锅铲碰撞的进行曲。菜品一道接一道出锅,即使是在用餐高峰期,除了鲜活现杀的食材外,客人等待一桌菜上齐的时间,也不超过半个小时。

为了不辜负客人的期待,多年来,罗俊始终铭记师父的教诲,承继着身为厨师的坚持。“师父常说,做菜就像做作业,不能马虎。要严格把控食材、坚持小锅单炒,用‘匠人’的态度全身心投入烹调,才能烹制出令人满意的菜肴。”如今,罗俊还在尽自己所能,不断研发创新,推出了不少深受食客欢迎且极具记忆点的新菜品。当被问及酿造美味的秘方时,罗俊笑着说:“常怀工作热情,好心情就是最好的佐料。”

时速160公里 飞驰在地下的城市“摆渡人”

刘东海进行手指口呼标准化作业  受访者供图

记者张杨

走出驾驶室、站台立岗、手指口呼、注视乘客上下车情况、关门灯闪铃响、确认安全、启动列车、驶离站台……这样的标准化作业,成都地铁19号线电客车队长刘东海做过无数次。身着蓝色制服,面容严肃,身形笔直,动作迅捷,这位年轻的“95后”,已经是一名有着8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

刘东海所驾驶的成都地铁19号线是4A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属国内首创时速160公里的市域A型车,也是目前国内最快的地铁列车之一。

2020年,刘东海凭借扎实的业务技能、丰富的行车经验和优秀的心理素质,从100多名乘务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成都地铁首批市域快线司机的一员,并参与到高度紧张的17号线筹备工作当中。2023年,刘东海主动申请到难度更高、要求更严、速度更快的19号线。

从时速80km/h的6B型列车,到时速140km/h的8A型列车,再到时速160km/h的4A型列车,刘东海成为具备6B、8A、4A三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型“驾驶证”的“多面手”。

谈起列车故障、应急处置、降级运行等行车关键点,刘东海如数家珍,把每一个行车安全风险点都牢记于心。19号线的长大区间考验着司机的驾驶技能,司机一方面需要适应长时间隧道内行驶带来的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得着力提升应急处置的能力。“我们都要通过包括理论考试、故障验收、驾驶考试以及动静检考试在内的多重测试才能上岗。”

高速运行、共线运营、复杂交路、多编组列车混跑……对于电客车司机而言,驾驶19号线意味着很多全新的考验。“实际驾驶过程中,司机须严格执行最大时速160公里以及18、19号线共线运营的要求,因此司机驾驶级位把控必须更加精准,不仅不能超过最大时速,同时也不能将列车开得太慢,避免造成晚点,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要准点。”刘东海说,驾驶地铁列车不仅要精确地控制列车的速度还要兼具平稳和安全,这就要求司机拥有丰富的行车经验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每天穿梭城市地下,运送上万乘客,同样的动作重复上千次…… “一想到自己载着每一位乘客在城市中穿梭,将他们安全送达目的地,成就感就满满的!”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刘东海先后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赛项(职工组)团体第一名、个人第五名,2021年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职工组)金奖,2023年度“成都工匠”……

在取得诸多荣誉的同时,刘东海不忘做好“传帮带”,通过授课培训、师徒带教等形式,为公司开展新线筹备,为新员工、在岗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轨道学院委培生从理论和实操开展50余场培训,覆盖员工213余人次,培养了专业技能人才100余人;期间师徒带教4名,徒弟均一次性通过公司上岗鉴定。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青春的朝气和热情,持续贯彻司机队伍硬朗作风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用奋进和敬业在行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笃行不怠、全力护航乘客安全、便捷、舒适出行,助力成都轨道事业高质量发展。”刘东海说。

今年“五一”假期,刘东海选择像往年一样坚守岗位为更多家庭的团圆穿梭在隧道里。8年的时间,28万公里,2000多个不分昼夜的坚守,他自始至终保持着奉献精神和对轨道的热爱不断前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