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劳资纠纷怎么办?调解仲裁可及时帮忙。家住绵竹的职工王某工资被拖欠,今年3月14日,经绵竹市仲裁委调解达成协议:3月22日前雇主李某一次性全额支付王某工资、经济补偿等共计5万元。目前,李某已支付了王某全部款项。
这是我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的一个缩影。据悉,近3年来,全省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争议案件41.1万件,涉及劳动者46.7万人,涉案金额111.6亿元,调解成功率、仲裁结案率分别达67.1%、94.9%。
近年来,四川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实施了哪些创新举措,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我省各级人社部门坚持强化预防、实化调解、细化仲裁、优化服务‘四化并举’,调解仲裁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紧盯源头抓预防。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内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健全劳动者申诉渠道和争议协商平台,前延争议柔性化解链条,促进更多争议协商和解。常态化开展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活动,提供形式多样的人社法律政策服务,送法进企业、进校园、进工地、进园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指导企业开展争议预防,充分发挥“抓前端、治未病”的功能。
多元共治抓调解。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社部门牵头和有关部门参与、司法保障、科技支撑的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推进和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一站式”联调联处中心建设,探索建设新业态劳动纠纷调解组织,推动服务平台向街道、乡镇延伸,充分发挥协商调解的前端性、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协同联动,在机制衔接、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方面强化协作,最大限度凝聚攻坚合力。建立三方驻会制度,会同司法、工会等部门,在仲裁机构和调解组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法律援助窗口,帮助劳动者更好维权。会同人民法院健全裁审衔接机制,推进“总对总”诉调对接,依法开展案前调解。
提质增效抓仲裁。完善仲裁工作制度,规范办案流程,推广要素式办案,确保案结、事了、人和。开展仲裁办案质量评查,强化仲裁办案超审限问题治理,完善办案质效监督长效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护薪”行动,在仲裁机构普遍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团队),完善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工作机制,及时有效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协调联动机制,推进仲裁监察一窗受理,强化办案协调和力量互济,进一步提升争议处理效能。推行“劳动仲裁+就业帮扶”服务举措,助力失业劳动者再就业。
强基固本抓队伍。深入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仲裁院内设调解中心,开展省级金牌调解组织选树培育,强化示范引领。加快推进人社数字化转型,推进全省调解仲裁办案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数字仲裁庭”“智慧仲裁院”,推动在线仲裁庭审、调解服务平台与“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各类信息平台深度融合、高度集成。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练兵比武活动,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政策处理实务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