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托举大国制造
徐文江在对设备进行电压检测 受访者供图
记者张杨
一批批毛坯板料随着冲压模具起落咬合,一块块汽车表面覆盖件通过全自动化压机生产线快速诞生……4月23日,在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冲压车间,记者看到冲压机器人手臂将一块车身板材放入冲压模具,伴随着一声金属声响,一个冲压件的外观部分初步成型。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身着灰色蓝领工服的徐文江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冲压是轿车生产四大工艺的第一道工序,冲压车间,也是整个生产线上投入成本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一个。”今年38岁的徐文江是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之一,主要负责国内外先进压机与机械手电气控制领域的技术攻关与创新、备件国产化等工作。
徐文江是个名副其实的“技术大咖”,热爱学习、痴迷创新。2018年初,随着成都分公司新车型项目的不断推进,冲压车间的新模具数量也不断增加。模具线路的检测工作也就作为了车间的重点工作,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检查一序就需要30分钟,在市面上并无模具线缆智能检测仪器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徐文江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自主设计开发“模具线缆智能检测仪器”。
“起初,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项目,直到一个月后我将模具线路检测仪器摆在维修的实验桌上。”徐文江透着自豪的笑容向记者介绍起他设计的检测仪,“用它检测每个模具线盒内的线缆只需1分钟,比人工检测效率提高30倍,效率提升96.7%;每检测周期可节省13050分钟,相当于27个生产班次,年创造经济价值约144.8万元。”一战成名后,他被同事们称为“创新达人”。
“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不会被动”,这是徐文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当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时怎么办?他的答案是比学赶超、自主创新。
2023年,在得知压机线服务器备件已停产,德国厂家升级一条冲压线需要718万元的情况下,有着14年党龄的他,主动向车间党支部申请攻关立项,全力突破国外技术瓶颈,破解数据库密码。
在临近40摄氏度的成都高温环境下,徐文江主动放弃周末、节假日,深入研究服务器系统运行原理,历经近10个月的深入研究,在无任何技术指导、无任何安装包、无任何源代码、对生产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徐文江不仅将服务器操作系统升级,移植可视化系统运行的核心文件2136个、解决软件兼容性问题36项;还将压机控制中心的4台服务器优化为1台,使中控服务器成本降低75%,节创价值约2360万元,将服务器升级改造周期从国外厂家的13个月降低为1个月,改造周期缩短92.3%,打破了技术升级只能依赖厂家的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国外核心技术“国产化”。
自主设计制作清洗机自动加油机,间接创造经济价值约628万元;创新发明模具线缆智能检测仪器替代人工,提升一线检查线缆效率96.7%以上;设计压机安全门电葫芦控制电路、实现电葫芦整体报废到精准维修的创变,节约备件成本102万元;承接公司级数字化项目7项,为公司节创价值约1036万元……从一名操作工到高级技师,从一线学徒到技术达人,徐文江十年如一日在冲压设备技术领域走出了一条“硬核”创新之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如今,拥有11项国家专利,18项国家软件著作和成都五一劳动奖章、成都工匠、成都百佳创客明星、“一汽大众工匠”、“一汽大众立功个人”、“优秀一汽大众人”、“一汽大众最美劳动者”等诸多荣誉的徐文江依然步履不停,创新不止。
“要把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工匠精神托举大国制造!”徐文江说,他将继续怀揣匠心,埋头钻研领先世界水平的压机控制技术,为早日实现进口零部件国产化而奋斗。
智慧“大脑”激发“智造”新动能
宽敞明亮的车间生产流程无人化
记者王旭文/图
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见智能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一辆辆5G IGV智能小车在通道中灵活地穿行,驶入自动化设备接驳台区域进行上料、下料。4月24日,记者走进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眼前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5G IGV智能小车也被称为IGV智能机器人,负责衔接智能生产线上的每道工序,实现工序与工序之间物料流转,让整个环节变得更加丝滑流畅。同时,每个工序应用自动化设备完成物料在设备内部的流转,从而实现车间生产流程无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信息部负责人李靖翔介绍,与同等产能的通威智能制造生产线相比,5G生产线用工减少约62%,能源消耗降低约30%, 生产效率提升约161%。
车间员工也由以往的设备操作者转变为机台“守护者”,综合素质更高,能初步“医治”机台故障,遇到相对复杂的机台问题则及时反馈给设备部门处理。
厂区道路上还有5G无人叉车来回穿梭,从仓库运送原材料到车间,又将成品从车间运回仓库,实现跨区域、跨建筑的无人流转,进一步提升库存管理、订单处理、配送和跟踪等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实现全生产周期的智能物流。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内首个5G应用基地,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片年产能超30GW。2021年5月,5G+智能工厂建成投产。通过车间无人智能制造、园区数字化管理、室外无人驾驶仓储物流等核心技术,率先实现工业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
由制造变“智造”,依靠5G信息技术控制中心和制造执行系统,使得工厂有序地生产运行。有别于传统制造,5G信息技术控制中心和制造执行系统犹如工厂的“大脑”,承担着指挥生产系统的运行、调度、数据监测的工作。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5G高速工业互通网络、IGV移动机器人和工业APP平台、大数据等技术,前端感知设备采集生产线上真实、详细的信息,实时将工厂现场数据传输到后端运维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挖掘,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洞察各项事务的变化,从而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的管理,以工业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全程参与公司5G+智能工厂建设的李靖翔,现在的职责是组织推动公司各项信息化项目的开展、维护。“运用5G等先进技术,我们的后台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到每个工序、每辆小车的相关数据,基本没有延时信息,后台快速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整合机台产能、实时在制产量、计划需求、原物料供应等多方面因素,推演出最佳生产计划和最佳配方,实现产能、成本、供应的最佳实践。”李靖翔说。
在李靖翔看来,未来5G+智能工厂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建网,更要同步发展数据平台和典型工业APP的应用,在5G建网过程中关注与企业原有工业系统的融合,同时建立5G安全防护和测试的标准体系,“让5G+智能工厂更加‘聪明’高效。”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不再遥远
工作中的科研人员 受访者供图
记者雷琰
还记得2023年成都大运会上萌感十足、一出现总是成为镜头追逐的“蓉宝机器人”吗?它背后的研发团队正是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乐达机器人”)。这家于2018年在四川天府新区成立的企业,是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以智慧赋能成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边是对高度智能化和自主化能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一边在忙着联系创新中心装修、布局的协调……睿乐达机器人董事长张睿睿在4月12日取得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后,工作变得连轴转。
“创新中心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筹备的,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将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张睿睿说。
今年以来,睿乐达机器人不断迎来好消息,其牵头的“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首批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重点研究人机交互技术、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和‘肢体’,使其具有理解、推理和执行的强人工智能能力。”张睿睿进一步解释道,这样的人形机器人类似于管家一样,听从指令后直接进行服务。像这样机器人端茶递水、收拾房间这些电影里才有的场景,即将成为现实。
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中,完成指定动作,实现特定操作和人机交互,双手的灵巧度被认为是关键因素。张睿睿说:“与工业灵巧手直来直去夹取动作不同的是,我们研发的变胞灵巧手采用了手掌模块和手指模块,仿生模拟了人类手掌关节的活动。这使得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拿放水杯和抓取物品,从而增加了其灵活性和操作空间。”
记者了解到,该创新中心核心人员有7名,均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的院士、专家。雄厚的科研力量将在接下来的研发攻关过程中,推出主要面向家庭场景的双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通过与头部企业打造专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实现在家庭服务、养老、文旅等方向的应用。
目前,张睿睿所在的团队已经研发出6大系列、100多款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呈白热化,这也正是我们抓住风口的绝佳机遇。”在张睿睿看来,创新中心的正式落地,让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在发展窗口期能够一马当先,助力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更是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张睿睿表示,机器人最能直观体现人工智能的优势,几乎涵盖了所有人工智能的门类及多个产业方向,“希望随着创新中心的成立,能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及人才汇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推动四川及成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5年时间内,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上市,服务千家万户。”
他是航空装备制造产业的“自攻钉”
梁玉成和他的无人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邓霞
4月25日,梁玉成带领无人机技术团队,从自贡出发前往海外做技术支持。
今年43岁的梁玉成,是北京航翊科技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师兼项目负责人。一直以来,他怀揣着“用无人机改变世界”的梦想,在无人机研发制造领域已有15年耕耘。
2003年,梁玉成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便从事风力发电相关工作。“虽然干风力发电也有些成绩了,但风机是树立在那儿不动的,而我的梦想一直都是制造出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飞机。”梁玉成笑着补充道,“也许是小时候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看多了吧。”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梁玉成接触到了无人机行业,他决定脱离舒适圈,迈向未知领域。然而,新赛道就像一座高峰,等着梁玉成去攀登。
从飞机的选型、动力配置,到飞控的装配、调试等,“初生牛犊”的梁玉成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把这些难点一点点掰开揉碎地去了解、熟悉、深研,逐个击破。他说,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项工作当中,把各项技术研究透了,才能做到无人机飞行的“零失误”。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梁玉成作为一名志愿者也参与到抗震救灾之中。当他进入灾区后,第一时间进行无人机航拍,把灾后的地形地貌变化的高清图交给有关单位,对后续救灾工作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正是这次经历,让梁玉成对无人机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了解,也让他对无人机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直到进入这个行业,我才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把爱好和职业结合,我好像做什么事都有动力了。”这些年来,在公司的支持下,梁玉成及团队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化和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梁玉成主导的HW600无人直升机,最大续航时间8小时,载重可以达到200公斤,可以在海拔5100米的地方起飞,动升限达到6500米。这款纵列式大载重无人直升机在应急保障物资投送、电力检修物资运输、应急通信信号保障和异构集群精准灭火等方面大有用处,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并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2023年5月,北京航翊科技有限公司入驻自贡航空产业园,无人机基地和专属空域开始投入生产使用。梁玉成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入、全面布局无人直升机、无人机专用航电、智能灭火弹等系列产品,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及维修保障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与当地的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通力合作,大力发展工业级无人机装备制造产业,共同推动四川省航空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做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就要专心研究,要有‘自攻钉’的精神,只要使劲地‘转’,总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梁玉成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面对未来,梁玉成也充满信心。他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梁玉成说:“我也将带领团队不断发挥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为推动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