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23日《工人日报》报道,外卖选择口味也要收打包费、收取打包费但不一定提供包装、到店自取与外卖打包费用不一致……打包费经常是一笔“糊涂账”,让人摸不着头脑。
打包费之所以成为一笔“糊涂账”,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按量收取并叠加,但并未分开逐一打包,而是统一打包,名实、价实均不符。相关费用看上去不高,然而细算下来却可能超过餐费10%。个别消费者缺乏“锱铢必较”的细致与耐心,并未发现其中不妥之处。这笔糊涂账虽已存在一段时间,甚至有成为“潜规则”的苗头,但并不代表它是合理、合法的。二是尽管某些商家标注了项目及费用,但不够详细,消费者难以据此作出判断,不仅不算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反而有“浑水摸鱼”之嫌。三是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未及时对商家的行为作出反应,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作出判断,正常的市场行为则应支持,反之则应密切关注,该出手时就出手,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商家为减轻打包成本、平台抽成、红包补贴的压力,在打包费上做起了文章。不过这些“委屈”难以站住脚:打包包装与费用项目并不相符,且存在到店购买奶茶,同样的包装却不收打包费的情况;订单抽成针对的是餐饮本身,难道为了不提高商品单价,而将成本转移到打包费上?再次,消费者出钱给自己发红包,快乐了什么?
消费者愿意承担合理的打包费,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钻空子、做糊涂账,以打包之名,行侵犯消费者权益之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人为的糊涂账算清楚:第一,加强行业自律,打破心照不宣的“默契”,做干净事、赚干净钱,眼光放长远些,营造诚信、守法经营的良好风气。规范经营秩序,服务项目标明价格,增加透明度,让消费者自主选择。第二,监管保驾护航,与行业企业发展保持同步,可以未雨绸缪,不能滞后缺位。第三,消费者要主动维权,权益无大小,它不绝对等同于利益,不要因为损失小就作罢。
相信多方合力、多管齐下,打包费这笔糊涂账不难算清楚,从而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