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6日《工人日报》报道, 不少地方探索 “妈妈岗”就业新模式,鼓励用人单位开设“妈妈岗”,促进育儿妇女就业。“妈妈岗”的出现备受期待、关注、重视,真实反映了育儿职工的愿望、企业的包容和社会的发展。广东在全省范围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其他地方也鼓励企业设立“妈妈岗”,这是良好的开端。不过,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妈妈岗”满足了部分育儿妇女的就业需求,帮助她们重返职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叫好之余,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岗位数量来说,适合育儿妇女的岗位偏少,其“后顾之忧”仍然让企业心存疑虑,这直接导致“妈妈岗”竞争激烈。从岗位质量来说,“妈妈岗”多为技术含量、学历需求低的岗位,晋升通道不畅,希望“大展拳脚”者难免有落差。从岗位性质来说,有的“妈妈岗”属于合同工或临时用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妈妈岗”可能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
笔者认为,我们要像妈妈呵护孩子一样呵护“妈妈岗”,使之惠及更多人。首先是鼓励设岗。育儿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经过短暂的适应后,不少人能够胜任更重要的职位,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在完成角色的转变后,其忠诚度、敬业精神都值得称道、值得信任。因此,要鼓励企业设立“妈妈岗”,不能也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她们。其次是严格管理。要制定管理措施,不可空有“妈妈岗”的名目,乃至出现以“妈妈岗”为名骗取补贴的情况,更不可将“妈妈岗”变作对育儿职工的“惩罚”。再次是大力扶持。加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的建设,对相关企业及职工多一些政策支持和关爱,减轻其负担与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
这一岗位市场需求旺盛、竞争激烈,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希望“妈妈岗”越来越多,所涉及的岗位越来越重要,在岗职工的权益能得到维护。最终,希望岗位名称之前不要再有“妈妈”这样的限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