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珍为村民提供上门办证服务
韩素珍与村民交流 省公安厅供图
跋山涉水的韩素珍
记者张宸菱
“韩大姐好!”走在凉山州木里县的乡道村舍,常有群众这样亲切地称呼韩素珍。今年43岁的韩素珍,是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公安局的户籍民警。自2005年入警以来,她一直从事户籍业务办理工作,她走遍了木里的27个乡镇,为山区的群众开展上门办证服务。
木里县域自然村落分布广、人口居住分散、道路条件复杂。这些年,韩素珍学会了骑马、骑摩托、乘溜索,成了同事眼中的“女汉子”。虽然环境艰苦,但是韩素珍坚持用脚步丈量辖区,用真心对待每一位群众,她说:“我们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帮助一点,群众就少跑一趟。”
“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韩素珍是土生土长的木里人,从警的初心,源于她的父亲在她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
韩素珍的父亲是木里县的退休民警。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忙碌的,甚至常常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19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多条公路冲毁,木里县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成为“孤岛”。父亲也自此“消失”了近一年的时间。
“那时候还没有电话,不知道父亲具体在哪里,在做什么。”韩素珍说,那一年的她正上高三,在她参加高考的时候,始终没能收到父亲的鼓励,也没收到父亲回家的消息。
“为什么一直不回家,连家人都不要了吗?”韩素珍心里埋怨父亲。后来,等到父亲回来,韩素珍才得知错怪了他。这一年,父亲一直在乡下忙着抢险和维护治安,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与幸福,他选择将“小家”放在了“大家” 之后。
看到父亲一身笔挺的警服、新增的皱纹和白发,听到村民对父亲的一声声“谢谢”,警察的责任与使命,给年少的韩素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父亲是一个特别好的警察。”韩素珍说,从那时起,“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这个想法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1999年,韩素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警校。2005年,韩素珍通过木里县公安局的招警考试,成为一名正式民警。
“到能帮助人的地方去”
入警后,韩素珍被分到了瓦厂镇派出所,当时木里县城到瓦厂镇有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第一天到瓦厂派出所,是退休的父亲送她去的。
报到的那天晚上,所里的同事都出警了,只有一个守所的老妈妈,把她带到宿舍。到了半夜,外面下起了大雨,宿舍漏风又漏雨,“外面在下大雨,屋里在下小雨,只能拿个盆接雨水。”韩素珍回忆道。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韩素珍想起了父亲跟她说过的话:“参加公安工作,就是到能帮助人的地方去,帮他们解决困难。”父亲也曾在更偏远的派出所工作过。这些条件艰苦的地方,也是群众需要帮助的地方。
来到瓦厂派出所后,韩素珍主要是负责户籍业务。那时,所里只有五六个人,只她一人办理户籍,要管辖8个乡镇。以前交通不便,很多群众都住在山上,到瓦厂派出所来办理户口,要走好几天。“山区老百姓办个户口真的太不容易了。”韩素珍感慨道。
针对这一情况,木里县公安局开展上门办证及送证上门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让窗口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为了到村里给群众办证,这些年里,韩素珍常常穿梭在各条山间乡道,熟练掌握了骑马、骑摩托、乘溜索等多种技能。
十多年前,韩素珍去雅砻江边的一个村子去帮村民办理第二代身份证。那个地方不通公路,村民听说户籍民警要去,走了两天前来迎接,还把马带来给他们骑。山路漫长,路途艰苦,但在看到他们到来时,村民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让韩素珍记忆犹新。
“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瓦厂派出所工作的12年里,除了帮助群众办理户籍业务,韩素珍还为村民提供了许多工作职责之外的帮助。得知瓦厂中学有多名贫困学生,她会在周末,叫他们来帮忙打扫派出所的卫生,自贴腰包给予其一定的报酬,用这种方式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有时,派出所也会让这些孩子来所里吃饭,韩素珍就会煮点肉或面,帮他们改善伙食。
后来,韩素珍被调回到县城的派出所工作,并进驻县政务中心,继续从事户籍办理工作,她与瓦厂镇村民的缘分仍在继续。会有村民打电话向“韩大姐”咨询自家工作与生活上的问题,也有村民在遇到困难时,来到县城寻求韩警官的帮助。她也从没有辜负过村民的信任。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来到政务中心,称要找韩素珍,说自己一个人在这里,生病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小女孩想起父母跟她说过:“你在县城遇到困难了,可以去政务大厅找韩警官,她一定会帮忙。”于是,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前来寻求帮助。得知小女孩的情况后,韩素珍立刻将她送到医院,像家人一样,为她跑上跑下,办理住院手续。
从警18年,韩素珍帮助过不少人,但她觉得这些都是平常的小事。“人民群众信任我,愿意将他们的事情交付于我,我就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韩素珍说,人民警察代表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就是一个打户口本的。”这句话韩素珍经常挂在嘴边。在很多人眼中,户籍工作是平凡琐碎甚至枯燥乏味的,而对韩素珍来说,坚守这一岗位18年,工作经历中早已充满了酸甜苦辣。在她心里,守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是始终不变的目标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