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脚步守护美丽河岸保持奔跑姿态的“杠杆青年”深化“工”字特色品牌 乐山万名职工唱“享”嘉州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96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4

保持奔跑姿态的“杠杆青年”

庄娅敏 记者张杨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电力工人李银奇


“杠杆青年”是指专注于一个支点,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和专注,最终能够撬动巨大能量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坚持和专注,将自己的努力转化为撬动自身价值的支点,从而成为一根无论放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的“金杠杆”。

李银奇,就是这么一位“杠杆青年”。2024年6月5日,第七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正式发布,50个故事从2.3万余个候选故事中脱颖而出。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在川央企唯一代表,第21位李银奇与其他人显得稍有不同,他的故事的第一句是---“他是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

爱写作的电力工人:一场职业和爱好的双向奔赴

2017年,李银奇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入职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先后从事变电运维、变电检修等班组一线工作。日常工作中,他积极钻研,参与发表SCI、EI论文3篇,1项成果获省公司工人技术创新三等奖,2项课题获全国党建创新类奖项。

“8小时之外”,他热爱生活、热爱创作,并将其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积极传播正能量。工作与爱好的第一次触电,来源于他对工作所在地成都市新都区电力发展史的梳理,翻过厚厚的档案、沉重的年鉴、泛黄的照片,他用1个月的时间,首次完成了新都电力史的整理,在公司的支持下,形成了“新都有电90年”文化主题展,引得公司老员工和新员工纷纷自拍留念。这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不仅点亮了夜空的灯、前行的路,更承载着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此,一双拧惯了螺丝的手,开始积极地以笔为舌,在线上线下宣传着国网好故事、国企正能量。2018年6月,他结合自身经历写作《我们国家的电网到底有多强大?》获得数百万浏览、近2万点赞,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转载,网友们纷纷评论“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2019年,他为网友讲述数十年来,中国电力行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筚路蓝缕到世界第一的辉煌历史,被新华社“你好中国问答70年”国庆特刊以《电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为题刊发。后来,他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上发表《见证中华民族从苦难到振兴-从水车声中走出的水电王国》,讲述了中国水电发展的艰辛与成就;参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初心向未来-国网四川电力青年工作纪实》书籍编纂,所写文章被收录于中国电力出版社《百年百篇亮四川》。

2023年,他获评四川省电力公司“十佳网评员”,并在中央网信办举办的网评工作“创四优”竞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网评账号”。

爱历史的国企员工:积极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中,对李银奇有这么一个评价:“他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小,李银奇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中的“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苏东坡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都成为他成长道路上最深厚的精神营养。

毕业之后,他来到了四川, 这里曾孕育出“既奏大人之赋,天子大悦”的司马相如、“枇杷花里闭门居”的薛涛、“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等,再加上公司里藏书量丰富的图书室、能够疑义相与析的青年同事们,让他在工作之余,能够广泛游览文化遗产和攻读学术书籍,使得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他一直积极创作,想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作为多家国家级杂志特约撰稿人,他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国家人文历史》等发表署名文章近30篇,高质量输出各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在社会层面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与中国法制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

除了线下平台,他还在线上积极进行文化科普。2019年,他以“李子寒泉”为网名开通了个人账号,凭借着正确的价值观、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文笔,累计收获粉丝9.4万,全网累计阅读量超5700余万次,超“10万+”作品30余篇。

2023年8月23日,在参观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时,李银奇被晋文公送给女儿的礼物---晋公盘,深深感动。广泛查阅资料后,他在小红书创作《晋公盘-送给女儿的水上动物乐园》图文作品,获75万浏览、近4万点赞,网友纷纷评论“历史变得有温度,真好”“感觉历史活过来了”“马上就去看”。类似的感动,在他的日常创作中还有很多,他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手中的笔、脚下的路,把文字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2023年,李银奇在业余时间,走过8座城市、13个博物馆、32处文化遗产,写作了1部书稿、12篇文章、37万字。身为一位杰出的新媒体和杂志撰稿人,他在对媒体价值探索中表现出的坚守与拓进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爱历史的李银奇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