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历经2年9个月,197653名最可爱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侵略者的战略意图。
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9周年,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几位曾参与过那场保家卫国战争战士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回忆来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感受战场上的硝烟,从而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抗美援朝战争火炮阵地 资料图
庄德贵老人
庄德贵:放牛娃当上解放军战士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原成都轴承厂宿舍院里,住着一位94岁的老人。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思维清晰,耳聪目明,特别是讲起他年轻时发生的故事时,更是滔滔不绝,仿佛讲述的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庄德贵。
1928年2月,庄德贵出生金堂县云顶乡农村,因家里贫穷,他13岁就给人当放牛娃,长大后他帮人打短工,维持生计。1949年底,金堂县解放。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驻扎在太平镇。年仅21岁的庄德贵正在离廖家场不远的山上一个保长家干活,当他得知全县都已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消息后,当即丢下手中的活,离开保长家,下山来到廖家场驻军的地方。
“老乡,你找谁啊?”一位哨兵叫住了他。“我找你们首长。”庄德贵说道。“老乡,你找我们首长有什么事吗?”那位哨兵说道。“我要当兵!”庄德贵朗声回答道。于是,那位哨兵就将他带到一个屋子里,对里面的一位首长说道:“报告营长,这位老乡要求参军。”
那位首长便笑着问庄德贵:“你为什么要当兵呢?”“我没有饭吃,跟着你们能吃饱饭,不饿肚子,还有衣服穿。”庄德贵如实回答道。“现在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我们部队是要打仗的,你不怕吗?”首长对他说道。“不怕,只要跟着你们,我什么都不怕。”庄德贵坚定地说道。后来,首长同意了庄德贵参军,庄德贵心里很是高兴。
部队在廖家场驻扎了几天,便开拔行军到了成都,后又坐汽车到了宝鸡火车站,坐火车经河南郑州、河北正定,最后到达北京。部队到达北京后,庄德贵就和战友们一起学文化、学政治,参加军事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
1950年10月,庄德贵所在的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开拔到东北,准备出国参战。“当火车到达沈阳时,就听见空中有敌人的飞机在打旋旋,敌人用高音喇叭喊话。”庄德贵回忆道。当火车快到安东(现丹东)的时候,庄德贵看到前方一阵火光。他忙对战友说道:“前面怎么在扯火闪呢?”老兵这才告诉他,前面就是朝鲜境内了,前方天空上的火光并不是什么火闪,而是战火映红了天空。听了老兵的话后,庄德贵和战友们受到鼓舞,恨不得插翅飞到前线战场,投入到打击敌人的战斗中。
很快,部队到达了鸭绿江边。就在他们准备过鸭绿江大桥的时候,敌机前来轰炸,一枚炸弹将大桥炸断了。部队只好沿着鸭绿江边行走,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当时,他们每人身上都背有3公斤炒米、1.5公斤饼干、两个手榴弹和背包,一共有几十公斤重。他们背着这些东西急行军,走啊走,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流狭窄的地方,水较浅,部队便涉水渡江。过了江后,没走多远就是一条宽大的柏油大马路,一枚照明弹在空中划过,将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只见马路上放着很多物资,有背包、枪支和干粮。庄德贵等几位新兵,看到地上的这些东西高兴坏了,忙跑到路中间去捡起来,挂在自己的身上。
“你们不要命了,快扔掉,这都是前头部队战士们丢下的,为的就是轻装前进跑得快。”班长忙将他们几位新兵叫住。正如班长所说,一路上,敌机随时扔照明弹下来,一旦发现有部队活动,就扔下炸弹。为此,部队只好沿着公路在两边的野地里行走,以躲避敌机的轰炸。就这样走走停停,部队走了好几十天,到达了朝鲜的开城。
后来,庄德贵被分到炮兵营当了一名炮手。“我们的炮弹打得不远,只能打到敌人火炮一半的距离。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与敌人炮营硬碰硬地拼。”庄德贵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布满血丝的双眼,闪烁着明亮的光。庄德贵说,虽然炮兵打仗,不像步兵那样激烈、悲壮,但也有好几次敌人的炮弹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爆炸,他亲眼看到战友在爆炸中壮烈牺牲。“每当看到战友倒下了,我的心中都鼓着一股气,把对敌人的仇恨压在手中的炮弹里,向敌人投掷出去。”庄德贵激动地说道。
1973年7月,庄德贵退伍回到家乡,被安置到城厢镇四川省机械厂,该厂后来与成都轴承厂合并。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本职岗位上,直到退休。“我很骄傲,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家卫国出了力!”庄德贵说完,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跨过鸭绿江 资料图
干基荣珍藏的纪念章
邓修云(曾用名邓修荣)的退伍证
邓修云的退伍证内页
安享晚年的邓修云老人
邓修云:和战友奋战7天7夜 打退敌人20多次冲锋
今年90岁的邓修云出生在原新都县华严乡同井村(现属成都市青白江区)。1951年6月,他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的华严乡还属新都县管,在乡上体检合格后,就到新都县集中,然后有一团的新兵去到金堂县的城厢镇进行一个月的集训。”邓修云老人回忆起当年报名参军的经历。
在城厢镇集训一个月后,新兵团从城厢坐汽车出北门往陕西进发,到达陕西宝鸡,再坐7天7夜的火车,到达黑龙江。部队在黑龙江训练有半年多时间,于1952年2月开拔进入朝鲜。
“我们来到鸭绿江大桥桥头,听到广播里播放的‘雄纠纠气昂昂’的歌声就很激动、兴奋,别人是跨过鸭绿江的,而我们是跑过鸭绿江的。”说起当年的事情,邓修云老人仍是十分激动,眼里发出炯炯有神的光芒。他们过了鸭绿江后,就开始了只能在夜晚的行军,因为是山路小道,且因下雨和冰雪,路上很难行走,他和战友们只好双手拉着路边的树枝,一点一点前行,这样,整个队伍行动很缓慢。“也有快的时候,那就是坐‘电梯’了。”老人笑着说道。老人口中的“电梯”,就是当山路下坡的时候,因为地上有雪,根本无法行走,他们便将背包放下,人坐在背包上,滑到坡下。
在行军途中,邓修云所在的部队还冲过了几道烽火线。他们背着背包、干粮、手榴弹、步枪和一支铁镐。在山上,有先头部队留下的防空洞,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他们就会跑到防空洞里休整,也要动手修整防御工事,这时手中的铁镐就派上了大用场。有一天夜里,部队分散在防空洞里休息,邓修云脱下鞋子时,发现自己的脚底上起了一个大拇指大小的血泡。这时,老兵就教他用针将血泡穿过,再用头发引流。到了第二天早晨,血泡就没有了,又继续行军。
后来,邓修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重机枪主枪手。
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启动了“摊牌行动”计划,集结重兵进攻五圣山上甘岭地区,企图夺取五圣山。邓修云所在的部队参加了“五圣山阻击战”。“我们当时用的是苏联郭留诺夫重机枪,每隔五六分钟就要撤出阵地换枪管,不然的话,枪管发红就打不准了,还很容易被敌人炮击。”说起打仗的事情,邓修云老人思维清晰,声音洪亮。
他与战友连续奋战7天7夜,打退了敌人20多次的冲锋。邓修云所在的重机枪班作为联队重火力输出和有效防御力量,是敌人火炮和狙击手攻击的重要目标,为此,邓修云其他6名战友,每过几分钟,就要拆卸重机枪扛起部件,换到下一个射击点位架设火力点继续战斗。枪口喷出长长的火舌,像收割机一样把敌人成片地消灭在阵地前,沉重地打击敌人。
1953年,邓修云随部队回到国内。1957年6月,退伍回到家乡。在部队中,邓修云荣获两次三等功和两次嘉奖。
干基荣讲述当年的故事
干基荣:差一点我就摔下悬崖
“白天我们就躲在树林里休息,只有到了晚上,才开始行军。有一天夜晚,我拉着战友李良平的背包带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因疲倦便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突然感到前面没有了动静,忙睁眼一看,前面只有几步就是悬崖边了,我才大喊一声‘走不得了’……”
讲述故事的老人名叫干基荣,是成都轴承厂的退休工人,思维清晰的他,一讲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就很带劲。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和自豪的经历。
80多岁高龄的干基荣出生在成都市黄田坝。1951年7月,部队来到乡上招兵,干基荣与同村的大哥哥们一起报名参军并被录取。没过几天,干基荣和战友们跟随接兵部队离开了成都,坐火车到黑龙江某部军营参加集训。在这里,他们一边学文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边进行军事训练。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集训,他们穿上了军装,从农村青年变成了志愿军战士。
1952年3月,干基荣所在的新兵部队,开拔到了朝鲜。“那个时候,虽然是抗美援朝的二阶段了,但前线仍然在打仗。”干基荣回忆道,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了。当时,敌机仍然不断对鸭绿江大桥轰炸,当干基荣所在的部队刚过大桥,敌机扔下的炸弹就将桥炸断了。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他们只好分散到公路两边的树林里隐蔽,等到天黑才开始行军。
部队到了新义州后,天空下起了大雨。雨夜行军很是艰难,因泥泞的小道很湿滑,稍不留神就要摔跤。干基荣和战友们高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干基荣不知摔了多少跤,也不知走了多少公里的山路,总算到达了一个可以休整的地方。雨停了,部队就在树林里休整,大家倒出干粮袋里的炒面吃,以补充能量。
到了晚上,部队沿着崎岖的山路继续行军。不知走了多久,干基荣的身体疲倦得要命,他拉着前面战友李良平的背包带,机械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干基荣就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他感到队伍前面突然安静了下来,急忙睁开眼睛一看,李良平已经走到悬崖边了,如果再迈一步,他俩都得掉下悬崖。干基荣忙将李良平往后一拉,并喊道:走不得了,这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原来,李良平的眼睛本来就不太好使,也有可能他当时也因疲倦打起了瞌睡,就没有跟上前面的队伍,独自走到了悬崖边了。经历这一惊险后,干基荣的瞌睡被吓跑了,精神头十足,快速追上了前面的队伍。经过3个夜晚的行军,他们终于达到了一个名叫永州的地方。在这里,老兵部队派来汽车接新兵,干基荣被重新分配到新的班组。
“我为什么会把我们班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这个班是一个英雄班,在前期的战斗中,仅有3人活了下来,我们几个人是补充到这个班里的。”干基荣激动地说道。他说,班长卢军俊荣获独胆英雄称号,而副班长关崇贵就是著名的用轻机关枪打下敌机的二级战斗英雄。当干基荣等新兵来到这个班时,两位班长都调到别的单位去了,但英雄的事迹鼓舞、激励着所有的战士。后来,干基荣也当上了副班长,将英雄的精神发扬下去。
没过多久,干基荣所在的部队就换防,撤回到平壤。敌机仍然经常飞来轰炸军事重地,干基荣和战友们就不停地挖坑道,修筑被毁的工事,参与后方建设,直到1952年12月,部队回到国内。
1970年5月,干基荣回到四川,被安置到城厢镇成都轴承厂工作。如今在家安享晚年的干基荣,仍关心国家大事,面对国家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他感到无比的欣慰,他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是我们当年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早已实现,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