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大自然”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0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21

6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大自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探秘!成都世园会里的那些“神奇花园”

记者  张杨

导语: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6月,仲夏的气息弥漫,生命的欢歌彻夜不息,在这五彩斑斓的季节里,大自然将她最动人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成都世园会的“秘密花园”里,在四川“自然导师”的细致讲解中,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间,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不可抵挡的魅力。

就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浏览无尽美景,尽情享受自然母亲带给我们的美好馈赠吧!

云山浮蓉  成都世园会组委会供图

山遇

影戏人间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已然成为市民与游客争相探访的热门目的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世界园林艺术碰撞出的火花,还能一睹竹构花园的风采,一起感受“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万千美好。

据了解,本届花园季竞赛的主题为“公园城市,美好花园”。竞赛紧紧围绕世园会办会理念,以特有的“竹构建造”,助力世园会,诠释公园城市。自2023年12月发布竞赛公告以来,赛事吸引了包括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米兰理工、伦敦大学学院等全球高校参赛。

一场世界级的花艺盛会,是如何通过多元化竞赛带给市民更多视觉体验?一次全球大学生参与的专项竞赛,如何兼具专业性和国际范?记者近日进行了专访。

惠民 成为市民游客感受园艺之美的窗口

《山遇》《影戏人间》《登“槔”去》《云山浮蓉》……20座充满创意与生机的“美好花园”如期在成都世园会童梦世园区中的东侧草坪区域盛大绽放,建造范围面积约8500平方米。这些竹构花园饱含当代大学生的辛勤实践的汗水,展现了大学生们的独特视角和无限创意,更体现了大学生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每一座花园都如同一个精致的艺术品,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每一座竹构花园的独特魅力。这些造型独特的竹构花园,均出自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竞赛花园建造专项竞赛---2024年成都公园城市花园季暨第七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全国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20座“美好花园”作为成都的一部分,从5月25日起开放展览至6月24日,游客可以在游览世园会时,一睹这些竹构花园的真容。

“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竹艺造型。”市民向文在端午节第一天就携带家人来到了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现场造型各异的竹构花园给向文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这些小花园就像是世园会的彩蛋,为观赏之旅增添了很多意料之外的趣味。”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北京的游客蒋苗,她告诉记者此次端午假期的“成都行”,她特意将世园会纳入旅程。“没想到现场还可以看到这么多竹子变化出的艺术装置。我觉得既体现出了世园会的包容性,也能由此感受到设计团队的用心。”

以赛事为契机产出一批惠民艺术成果是2024成都世园会国际竞赛的主旨之一。后续,2024成都世园会国际竞赛还将举办荷花、兰花、芙蓉花、菊花4项花卉园艺专项竞赛。“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在世园会各个会场走走看看,感受花卉园艺的多重表达,走进美、欣赏美、感受美。”成都世园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专业 为海内外学子提供交流竞技的广阔舞台

2020年至2024年,成都连续五年举办的花园季活动,见证了这座城市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程中的坚定步伐与美好追求。

五年来,花园季活动的主题与时俱进,与城共融,不断创新。从“花重锦城”的浪漫韵味、“未来花园”的前瞻探索、“梦想花园”的创意启迪、“活力花园”的生机勃发,再到今年“美好花园”的和谐共生,每一届主题都深刻反映了成都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中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这个过程中,不难感受成都向世界传递出的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理念,展示了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

花园季竞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竞技的广阔舞台。2023年、2024年,花园季连续2年成功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成为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可的唯一一个以花园设计为主题的全国性高校专业赛事。

从跻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可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名单”到今天成为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国际专项竞赛,花园季一路走来,以竞赛为窗口,为海内外学子提供了一个将园艺创意从“纸面”到“地面”的平台。

今年,花园季落地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更是碰撞出了更多火花---以世园会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了园林园艺技术的国际化交流。

此外,花园季的举办还充分体现了成都世园会“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的办会理念,推广“以竹代塑”,为参展者和观众营造了一个绿色、低碳的参观环境,也为全球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花园季是践行“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对塑造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起到积极作用。

开放 蜀都味与国际范贯穿成都世园会始终

“我们作品的创意源自《山海经》。”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代表唐诗韵介绍起自己团队的创意来源,结合三星堆太阳神鸟元素,融合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团队利用竹篾的互动性,微风穿过间隙时细语低吟,如杨万里诗中描绘的竹林之韵。空间呈现多样造型,营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致。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展现公园城市与美好花园的繁荣。

来自同济大学、广岛大学的学生团队的作品《云山浮蓉》则根据成都的城市“气质”,结合云的特征对竹构进行形态优化,体现出悠然之感。

尽管来自不同国家和城市,但带着对园林艺术共同的追求,海内外学子在此同台竞技。更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园艺师和专家分享各自的经验、技术和文化,促进国际园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如何对作品进行专业性评审?据了解,此次竞赛的评审委员“高手云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来自相关行业和不同地区的11位评审委员,从视觉效果、设计创意等多维度进行评分,最终让这些竹构花园在世园舞台绽放。

对于成都而言,这是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的注脚之一,彰显着“蜀都味”和“国际范”。

成都世园会开幕已一月有余,得到海外嘉宾和游客的广泛好评,让国际社会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2024成都世园会是一场集园艺、文化、科技和艺术于一体的国际盛会,除了展示丰富的园艺花卉,更是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为游客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国际展会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汇聚地,刻画着东道国兴盛繁荣的轨迹,也是东道国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成都世园会举办期间,陆续组织了花卉园艺国际竞赛、城市主题日特色活动、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夜游世园等丰富多样、全龄友好的会期活动。开展推动园林园艺、花卉苗木产业、人文艺术的国际交流合作。

世园为媒,赛事为窗,一个越来越高水平开放的成都走向世界舞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来!和“自然导师”一起亲近世界

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供图

“自然教育导师”为孩子们讲解科普植物知识

记者万天月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依托各类自然资源,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教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培养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为规范和强化自然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日前,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自然教育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经过申报、评审,共计20名人员入选“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和“自然解说员”。他们以自然为师,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为我们搭建起一座连接人与自然世界的桥梁。

“自然感染着我,我也感染着更多人”

“带孩子们认识自然、去到自然、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从而顺应自然,并投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去。”这是本次“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称号获得者,成都市植物园科教经营部负责人向可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工作理念。

从如何把“一朵花”讲清楚开始,到后来考虑植物的疗愈作用,越来越多的想法冒出来---向可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作为一名“90后”自然教育从业者,在她看来,与传统室内教育相比,自然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差异,它更重视受教育者在环境中的真实体验,关注感受和理解,“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自然的精彩,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保护自然的意识。”

“自然创造了美,我们欣赏的同时,也成为维护美的一分子。”据向可回忆,她曾参加过一次陪伴特殊学校孩子参观植物园的活动,为她打开了新的工作思路。“那次活动后,我便开始思考植物的疗愈作用,尝试通过调动五感来感受自然的声音和气味,并申请了园艺疗法项目,成为植物园里‘五感花园’的雏形。”

据向可介绍,由成都市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团队建设的“五感花园”项目,是园区内一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小花园。参观者们可以在花园内尽情打开五感,闻一闻蔷薇、香水合欢等充满香味的花卉,摸一摸木贼、麦秆菊等具有神奇触觉的植物,听着风吹草叶的沙沙声、蜂鸣声和鸟叫声,舒缓情绪、疗愈身心。

“自然以一种很强的生命力感染着我,同时我也在感染着更多人。”向可告诉记者,随着活动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高,惠及人群越来越多,慢慢开始带动场馆讲解员开展自然教育,组织志愿者讲解,并从2020年开始培养小小讲解员,作为自然教育的辅助力量。

“当看到第一次培养的优秀小小讲解员在成都市举办的讲解大赛中获奖,成人讲解志愿者们在园区专类园里滔滔不绝地为公众讲解植物故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然教育延续的无限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然的传播者,只要你愿意。”

“培养好奇心和责任心,自发守护自然”

长期以来,依托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人才资源,成都市植物园注重强化科普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组建起一支专职科普教育团队,成员涵盖生态、植物等多个专业。此次“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称号获得者李雨桐,便是一名科普教员。

“植物园的小小讲解员系列科普活动已经连续开展4年,在这四年时间里,我们的自然教育团队带领近200名青少年识花辨叶,学习讲解技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责任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发守护自然。”李雨桐分享道,“这个活动让我见证了许多小朋友的成长,看到了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

通过自然教育认识自然,犹如打开了一扇奥秘之门,将受教育者带进一片自由广阔、素材多样的天空。谈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李雨桐表示,首先要好好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设计符合青少年发展需求的自然教育课程,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争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自然教育需求。

“我还想多走出去看一看,学习其他地方的优秀自然教育模式,走进乡野林间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状态,持续丰富阅历,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系列课程。”

带更多人一起做林间“野孩子”

“很庆幸,从童年成长到走上工作岗位,人生的起始、未来的很长时间我都可以一直做一个林间‘野孩子’。”“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称号获得者谭琲琳,从小就对大自然拥有浓厚的兴趣,202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成都市植物园从事自然教育相关专业性工作。

“自己感受自然、观察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和将这些行动或理念转化、传递给更多的人还是不太一样。”在谭琲琳看来,自然教育从业者是连接大自然和人的媒介,作为自然的代言人、传播者,一定要做到真实、科学,这也对个人的知识储备量和专业能力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据谭琲琳介绍,去年她在设计季节系列研学课程时,挖掘和整理资料,求证其准确性几乎充斥着每天的全部工作时间。“经过反复修改推敲,才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受到小朋友认可和喜爱的课程,看到大家能从活动中学到知识,并对自然产生兴趣,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绚丽的自然,无论是地貌、天象、深海,还是花鸟虫鱼,都充满等待发现的未知。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不落伍,谭琲琳还经常观看自然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专业文献,并报名参加培训班学习新技能,使自己时刻保持“新人”心态。

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

返乡从事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李芯锐、致力于自然知识科普,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博物馆从业者周雪梅、负责学校《自然教育》示范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高校教师石红艳……身在不同岗位的他们,凭着对自然教育的初心与热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自然教育导师”。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显突出。今年5月底,在上海发布的《2023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四川省2023年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较2022年新增1766家,增幅达到174%。

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自然教育机构达到21556家,较上一年增长34.15%,自然教育机构数量位居前五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四川、北京、山东和浙江,其中四川自然教育机构2782家,居全国第二位。

除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和专业机构,雅安碧峰峡、马边大风顶、崇州蜀山大坪、威远县石板河等一批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促进全省自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进行自然教育,讲好绿色发展故事。记者从四川省林草局了解到,过去一年,我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全省自然教育工作取得系列重要突破:修订印发《四川省自然教育基地评定与监测运行办法》,积极推进成渝地区自然教育共建推介工作;研发《守护熊猫回家---大相岭大熊猫野生放归自然教育实践》案例;组织开展系列推广普及和评优活动;推动平武县成立岷山(平武)自然教育总校及5所分校、岷山自然教育联盟,汶川县成立“汶川自然学校总校”及9所分校。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度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达到199.78万人次。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四川各地徐徐铺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