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用过的手机 资料图
1998年,我有了第一部手机,西门子牌直板机,看起来敦敦实实,像块小板砖,头上长着一根天线。买手机的时候,还顺带买了个皮套,背面有个扣,可以拴在皮带上。
手机是一种通讯工具,但我的手机用得并不多。虽然打进来的电话不多,但接电话的阵势往往不小。手机一响,赶紧把衣摆一捞,扣皮套,取手机。就这一连串动作,已经备受瞩目。然后扯着嗓子“喂喂”一阵,更是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手机用得不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话费不便宜。记得那时手机话费按分钟计,4角钱一分钟,打电话付费,接电话也要付费;若不是本地电话,还要另付漫游费、长途费。
2000年去昭觉支教,我们一行三人分别在三所学校上课,下班便去食堂会合。有一天学校有事,我下班晚了。另外两位便用公用电话拨号找我。他们问我多久到,我说马上。一问一答两句话,手机显示话费2.4元。
后来换手机买了爱立信,比西门子轻薄很多,小翻盖。除了遮一下按键,翻盖并没什么实际功能。但手机有了翻盖,感觉便不一样了,每次打电话,最喜欢把小翻盖轻轻一拨。
大概是2005年,我有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翻盖手机---诺基亚。那时候诺基亚很流行, 机型也多。我那一款方方正正,不锈钢外壳上有一些暗纹,天线还是隐藏式的。打开翻盖,最惹眼的是一块彩屏。虽说分辨率低,但支持彩信。买了手机后没多久,就收到移动公司发来的一条彩信,是一张正方形图片,上面布满密密麻麻、曲曲折折的线条,看起来像一团乱码。彩信还附了一段话,意思是可以用这个二维码去指定的商店兑换礼品,而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二维码。
后来,开始流行真彩手机,也就是分辨率更高、屏幕更大的彩屏手机。冲着市面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我买了一款摩托罗拉真彩手机。不到一个月,有一天赶公交车,挤上车后竟发现手机不见了,腰上只剩下一个空皮套。从那之后,我便再也不把手机拴在皮带上了。
兴起智能手机之后,手机便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如今的生活,几乎人人有手机,人人离不开手机。
早先的智能手机内存都很小,用不了多久便开始卡顿。后来,手机内存越做越大,屏幕也越做越大。于是,便不断换手机,换大内存的,换大屏幕的,换各种品牌的。在我的记忆里,用过摩托罗拉、三星、HTC、华为,一直到现在的荣耀。荣耀已经是第三部了,不是不想换,而是轻易不敢换。手机里那么多照片、文件,还有各种软件,换手机太麻烦。再说,习惯了一种智能模式,也很难再去改变。
前些日子,去给手机贴膜,到商家附近,停车场车位已满。因为赶时间,便让妻子先去贴,我到别处找车位。停车回来,找了几家店也没找着妻子。手机在她那里,无法联系,便只能去下车的地方等候。很多年前,没有手机的时候用过这方法,哪里走散就在哪里等。可惜时隔多年不用,这方法也不灵了。情急之下,想到能不能借用路人的手机与她联系。旁边有一家小吃店,老板娘听我一说,很热情地将手机递给了我。
接通电话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手机,主要还是一种通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