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 透露人才培养新动向在方寸之地揭开疾病“面纱”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四部门发布最新政策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落户眉山天府新区内江市第二中学推动“双减”落地落实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迎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复核检查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3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29

在方寸之地揭开疾病“面纱”

曾念乔莎记者万天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工作中的杨志惠

教授专业课 受访者供图

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一张办公桌、一台显微镜、一张玻璃片,方寸之地便可构成病理医生工作的“主战场”。病理科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医生面对的是疾病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病理诊断往往是疾病的最后诊断,所以病理医生一个错误的诊断,便可能影响临床医生的最终诊疗方案,或者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从医26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志惠,对待每一份病理诊断报告都慎之又慎,因为这张纸承载的是生命之重。

杏林传家

至今,在杨志惠家中仍保留着曾祖父留下来的几十本手写医书。一页页写满工整小楷的宣纸,承载的是曾祖父治病救人的一生,他一辈子都在与医学打交道。

杨志惠常听父亲讲,曾祖父即便在生活最苦难时也不曾放弃治病救人,他一辈子只钻研一门技术。“患者交不起医药费,曾祖父免费为他医治。有些患者看曾祖父生活太困难,也会塞点生活物资给他。”听着曾祖父故事长大的杨志惠,也向往成为像他一般悬壶济世的好医生。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杨志惠如愿了。1997年,她从原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承担起教学和临床病理诊断的工作。

病理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将从人体获得的病变组织,经过复杂工序制作成几微米厚的病理切片。然后通过显微镜中的微观世界,观察切片细胞的形态、组织结构等,揭开疾病 “面纱”,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疾病病理诊断报告。

一个优秀的病理医生不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杨志惠求学心切,成功考取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学习一年,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提升。

“病理诊断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杨志惠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40岁之前,她通过不断学习,在医、教、研方面累积大量的经验,持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40岁之后,也就是公派进修归来,她在专业技能上底气更足,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室发展中。

2017年,杨志惠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助理,晋升成为科室“领头羊”,带领科室继续发展。

6 年间带领科室取得耀眼成绩

“刚开始任职病理科主任时,我无数次想要放弃,害怕无法承担这份重任。”从病理医生到主任助理,再到科室“掌舵人”,杨志惠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杨志惠见证了病理科仪器设备简陋,需要手写病理报告的“刀耕火种”时代,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时代。如今,她接手突飞猛进发展的科室朝着新征程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她乐于设立一个个小目标,然后逐个攻克。

“在医教研方面,我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着力解决眼前发现的问题。”6年间,杨志惠带领科室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杨志惠的推动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基地,这在省内也是少有的。她推动科室开展国际前沿的分子病理检测技术,如高通量(NGS)测序技术,为疑难疾病诊断、个体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

杨志惠认为,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病理医生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此,她推动建立了科室全员每周固定学习制度,并鼓励支持年轻医生外出学习、进修。随之,推动组建较为完善的病理亚专业组,如妇科疾病、乳腺疾病、耳鼻咽喉疾病、消化疾病、胸部疾病、淋巴造血疾病等。亚专业的建设与国际接轨,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精准的病理诊断。

在病理科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杨志惠还萌生了为病理力量较薄弱的基层医院提供帮扶的想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她参与推动医院与重庆及乐山、宜宾、自贡、内江、泸州等地十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病理专科联盟。目前,病理科通过远程病理诊断已超2万例/年,让患者在当地医院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很多基层医院无法开展手术中病理诊断。以前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切下的病变组织,需要用专车一路狂奔送到我院进行病检,根据病理结果再决定手术方案,这个过程怎么也得耽误一两个小时。现在通过远程病理会诊,基本半个小时就可以出具病理报告,为基层患者节省了治疗时间和医疗费用。”杨志惠说。

成为他人榜样

已是博士生导师的杨志惠带过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每到毕业季,她总能收到学生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消息,他们从西南医科大学启航,飞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平台。

在杨志惠看来,病理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她从未放弃为自己“充电”。已是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的她,仍不断挑战、充实自己。

“杨老师很优秀,我也想成为像杨老师一样的人。”杨志惠常听到学生们这样说。杨志惠也曾以优秀前辈为榜样,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优秀的老师。从小学老师到研究生导师,他们对我的关爱及人格的闪光点让我终身受益,他们的教诲我不敢忘记。工作后,领导及前辈的培养、同事的帮助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杨志惠说。

王祖乾老师讲课简明扼要、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李世宁老师对专业知识有独到的见解,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知识点娓娓道来……老前辈们对待教学、临床、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不断延续,杨志惠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集各老教师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杨志惠在教授学生时特别注重三个关键词:引导、重塑、融合。先引导学生对病理课程产生兴趣,再将病理课程相关的基础、临床课程重塑、融合,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杨志惠表示,学生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选择她作为老师,就是对她的一种认可,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而在她的参与推动下,学校《病理学》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