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大蜀道 半部中华史修街往事摄影家周末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4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9

千载大蜀道 半部中华史

记者万天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起蜀道,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蜀道难》中的诗句。

若问,何以蜀道?是“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的巍峨险峻;是“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的如画风光;是“云连蜀道三千里,柳拂江堤十万家”的如织来往;是“火焚水激”凿道的古朴智慧;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奋斗图强的壮阔史诗。

崖壁上的艺术盛宴

明月峡古栈道 四川博物院供图

四川博物院“雄关古道经纬中华”特展现场

观众体验“我与古柏合个影”多媒体互动墙

观众与“闻香秦巴山”装置进行互动

7月28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博物院、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剑阁县人民政府、广元市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雄关古道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在四川博物院拉开帷幕。主展场2000平方米展陈空间内,来自66家参展单位的430余件/套蜀道主题相关文物,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带领我们追溯千年历史轨迹,感悟大蜀道的文化魅力。

历经千载通达四方

古往今来,政治军事、商贸往来离不开道路的畅通,蜀道亦是如此。作为古代穿越秦巴山脉由人工开拓出的宏大道路系统,蜀道架起了南北人文传承和生态延续的长廊。

考古发现证明,夏商周时期,从关中到达巴蜀地区的通道不断拓展,为后来蜀道交通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进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一件西周晚期青铜器“散氏盘”为我们道出了蜀道的源起。器上铭文,有“封于周道”之语。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后认为,铭文中的“周道”即“故道”。这是迄今所知最早关于蜀道线路名称的应用。

周秦两汉时,穿越秦巴山脉的大蜀道,将关中与富庶的汉中、巴蜀大后方紧密相连。现场所展示的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竹瓦街窖藏出土的覃父癸铜觯、牧正父己铜觯,与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出土的铜觯有较强关联。有学者认为,竹瓦街出土的铜觯,当是商末周初蜀人助周伐纣后,周人对其的赏赐,这些赏赐当是由蜀道传入蜀地的。

此外,“弓鱼”国墓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同样引人注目,它们虽然只有十几厘米高,但铜人的手部造型夸张,呈环状仿佛握物,其形态与三星堆遗址后来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一脉相承。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之间往来密切。秦人广修栈道,蜀人“五丁开道”,使蜀道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秦文化、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四川盆地交流融合。

而在两汉时期,主干线已基本形成的蜀道,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对蜀道中褒斜道的栈道进行修复,东汉时期又对蜀道进行了整修,与川滇灵关道、五尺道等道路建设相呼应,保障了汉王朝对云贵川地区的管辖和多民族的融合。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修葺蜀道旧有栈道,于大小剑山间“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仞,天开一线,便在此处垒石为门,以为屏障修建剑门关,并设阁尉守之。这便是今天著名的“剑门关”。李白面对此处之险峻,在《蜀道难》中感叹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作为蜀道重要遗存之一的祁山道,因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线路之一而闻名于世。由于时间久远,祁山道的具体路线早已淹没在茫茫史迹中。展览现场,我们可以从唐代大诗人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出发,辗转奔波前往成都过程中写下的《发秦州》《盐井》《法镜寺》等诗歌资料里,探寻关于古老祁山道路线的线索。这些纪行诗,也是对当时蜀道最真切的实地考察和完整记录。

隋唐至两宋时期,蜀道兴盛,巴蜀经济繁荣发展,“扬一益二”名扬天下。蜀道线路走向更为科学,为后世传承。至元、明、清三代,历经数千年发展,蜀道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串起了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通达四方,闻名天下。

蜿蜒险峻巧夺天工

当目光转向本次展览的第二单元,还未步入其中,植物的芬芳气息已涌入鼻尖。在这一单元里,主要展现了蜀道开凿、植树表道,蜀道本体险峻与生态多样性,以及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工程智慧和生态智慧。

据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策展人卢玥颖介绍,由川博首创的让展览“香”起来的理念也在本次展览中得到延续。“我们通过‘闻香秦巴山’互动展示,以精油闻香形式展现蜀道沿线特产中药材,为观众缔造独特的蜀道记忆;同时,以雪松、丝柏、香柏木、蜀葵等植物气味为源,创新研发了象征大蜀道‘天地人’精神的三款植物香氛。通过在展厅内嵌入嗅觉记忆,让文物‘香’起来,使展览有‘味道’。”

秦巴山脉山峦迭起,沟壑万千,东西绵延上千公里。为了使天堑变通途,古代先民在悬崖绝壁之上,凿山铺路、修栈架桥,以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书写了蜀道的千年传奇。

据史志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山体隧道“石门”就开凿于蜀道中的褒斜道,该隧道采用“火焚水激”的办法开凿而成。即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先用木柴将山石烧红,后泼上冷水或醋致使岩石崩裂,再开山凿洞。一焚一激,条条道路在群山中绵延。

蜀道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等诸多地段经过险江峡谷,于是古人便发明了“栈道”,即在临江石壁上开凿栈孔,插木为梁,立水为柱,架设桥阁以供通行。

有“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之称的古蜀道明月峡段,在宽仅百米的深谷险峡内,密集了栈道、驿道、纤夫道、水道等多种交通要道,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属罕见。展览现场,通过对明月峡栈道全景还原及栈道构造图解展示,让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修建工事的不易及我国古代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用木头搭建的栈道,容易被水淹没腐蚀,狭窄逼仄、步步惊心。到了明清时期,蜀道最大的变化在于改栈道为碥路。随着当时开山技术的进步,工匠们可以在水流湍急、崖岸险峻的地段铲石削坡,以石块砌成石板路,其牢固程度远比栈道好,承载能力也超过了栈道。

千百年来,蜀道上的栈道修复与道路维护工程连续不断。为保证蜀道林木资源的持续供给,历代均颁布植树造林各类政令,蜀道沿线绿树成荫、古柏葱茏的壮美景观留存至今。

蜀道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6次。经过千年的“植树表道”,蜀道上形成了苍苍郁郁的人工古柏群。“翠云廊”便是古柏群的核心地带。据策展人卢玥颖介绍,展览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我与古柏合个影”多媒体场景,通过对翠云廊宋柏、隆中对柏、张飞柏、剑阁柏、状元柏等著名柏树进行数字化展示,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展打卡新体验。

悠悠古道风华万象

感受了古代先民开拓蜀道的艰险与不易,来到展览的第三单元,蜀道上的风华万象在此徐徐铺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绘画、蜀道沿线精美的石窟造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蜀道成为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

“自古诗人皆入蜀”。蜀道自开通以来,历代文人留下了众多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从表现蜀道的险峻,到对历史人生的感怀,蜀道文学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语境,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诗词文化遗产。

作为古代中国石刻造像艺术传播的重要通道,蜀道沿线星罗棋布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仍是我们触摸历史的凭证,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此外,蜀道还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网之一,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蜀道沿线的巴蜀大地及关中平原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手工业经济繁荣。尤其巴蜀地区的丝绸、漆器、铜铁器、食盐、陶瓷、茶叶等,都是当时蜀道上的畅销商品。

东汉时期的织锦画像砖、宋代的八答晕锦、汉代的漆盘、漆耳环、唐代的三彩执壶……当观众在展厅中驻足停留,仔细端详一件件展陈文物,便能从中窥见发生在这条千年古道上的生动细节。

“千载古蜀道,半部中华史”。蜀道不仅是“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更是半部中华史的重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蜀道已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并被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范围。今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统筹指导的“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四川广元剑阁召开,蜀道考古研究正式启动,其成果将全面展示蜀道的独特地位及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保护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今天,在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背景下,沿着古老的蜀道路线,条条公路、铁路并行而过,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堑,正在迈向更为广阔的万里通途。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