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网下大思政课激励青年书写青春华章做时代大潮的“前浪”眉山天府新区:让高质量教育“触手可及”成都实现法治校长配备全覆盖成都大学2024级新生军训开训西南交通大学开设首门AI通识课程攀枝花市仁和区多措并举推进城乡教育发展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7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3

做时代大潮的“前浪”

——记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王杨

杨静文曹正皮璟璇记者万天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杨与学生在一起

王杨在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发言 西南石油大学供图

王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计算机课程选课,选哪位老师好呢?”“当然选‘女神’王杨老师,她有耐心,也很认真!”“颜值、内涵、才华,她都占齐啦!”……一到开学选课的时候,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王杨的课程总是被“秒”抢。

王杨是众学生眼中的“女神”教师,之所以如此受同学们的欢迎,除了高颜值之外,更是因为她总能让大家爱上计算机课,用同学们的话来讲就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却要靠实力。”

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来,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手机,扫一扫第25页的二维码,然后点击播放视频……”当其他课程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时,在王杨的计算机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借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才能完成课程学习。

王杨刚接触教学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可以花一整天时间坐在计算机面前玩游戏、逛贴吧、刷微博,可一旦学起编程、C语言等内容的时候,就眉头紧锁,表示“不喜欢学,学不进去”。

尽管如此,王杨上课也从不用点名,不担心课堂纪律,她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计算机这门课。“我的秘诀就是把讲授的知识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为此,她备课总是要花上很长的时间。

有一次王杨上程序设计课,发现一个男生正在偷偷玩游戏。之后,王杨开始教学生用编程知识编写愤怒的小鸟、超级玛丽等游戏程序,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就在她被全校师生票选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和师德标兵的时候,一封信让她陷入了深思。

“在19世纪的教室,用20世纪的知识,教授21世纪的学生,学霸以WiFi的速度听着,学渣当场掉线……”这是在2013年的毕业季,一位毕业生通过电子邮箱发给王杨的邮件。

在信中,这名毕业生对大学课堂的“评价”让王杨感到震惊: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留不住学生的心,尤其是在更新迭代很快的计算机领域。“要赋予‘后浪’无限可能,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做时代大潮的‘前浪’。”2013年,王杨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改革探索之路。

教学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如何破局?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所地处西部、具有石油行业特色的高校,在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教学资源并不占据优势。于是,王杨决定从改善教学资源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2014年,王杨参加了中国计算机教育慕课联盟第二届大会,当时还是一名“菜鸟”的她,在大会上大开眼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丰富和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她羡慕不已。

为了给学生引进更多的优质资源,长年周末在外出差“取经”成为了王杨的生活常态。为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王杨只能选择周末出差。最忙碌的时候,女儿一个月都看不到妈妈的身影,但这个身影却经常出现在北大、哈工大、北理工的校园里。五年下来,王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单也装满了两个大箱子,甚至就连川航的地勤人员也认识了这位走起路来像风一样的女教师。

在王杨的努力下,西南石油大学顺利加入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获得了大量优质的慕课。课程资源的问题解决了,就在王杨以为改革可以一帆风顺推进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她的面前。

由于区域间教育水平、高校间生源质量的差异,加上各大高校教学目标的不同,引进的优质慕课课程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王杨就发现,注册慕课的学生虽然很多,但能坚持到底并获得证书的比率却极低。慕课学生流失率很高,这让王杨感到有点意外。而在传统课堂上,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一名学生告诉王杨,“刚接触慕课平台看到海量优质课程的时候,我们十分兴奋,也激起了大家莫大的学习欲望。但几周以后随着热情褪去,加上没有真实教师言传身教,一旦遇到困难或学习繁忙,就会拖延,慢慢地很多同学也就放弃了。”

不少学生在课后走到讲台上向王杨大吐苦水:“课程太难了,根本听不懂,您一提问空气都忽然安静了……”重重困境让当时的王杨倍感迷茫,而当年的教学评分也比往年要低,这让王杨感到分外沮丧,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愁得连发际线都倒退了一大截。”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些困难并没有让王杨的改革止步。为解决一系列问题,经过深入研究,王杨决定引入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概念,大胆引入“慕课+SPOC+翻转课堂”的“融合式”教学理念,并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基于跨校课程组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在学校思学楼BC501教室里,王杨把68个学生分成7个讨论组,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开展主题发言、讨论,甚至是辩论。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汇报和讨论是主角,王杨的引导和点评则是配角。

“真没想到,大学课堂还可以这样‘玩’。”学生张杰刚开始觉得蛮有意思,但慢慢发现,要想学好这门课,还真不容易。因为,除了线下作业要完成外,还要认真准备慕课的线上预习,“不然到了课堂上,学起来就不容易了。”

下课后,张杰通过在线测试网完成课后作业,再通过拍视频或者拍照的方式,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上。

“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他们自学的能力,提升大家的课堂参与能力。”王杨说道。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王杨和团队还在课程平台上设计了奖励机制,根据课程完成度与平台活跃度等指标,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积分,累计积分将纳入课程的平时成绩。

张杰发现,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下,要想靠考前突击拿到课程高分几乎不可能:“因为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

“学生的作业也不再是大量文库的复制和粘贴,有了更多思考和观点,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深入学习。”据王杨介绍,“改革试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平均成绩,比改革前该门课程平均成绩提高了4.8分。”

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负责人,王杨组织课程组开展了5届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实践,规模上和规范上都为全国之最。也正因此,王杨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个教学成果奖项。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