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8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5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记四川天保工程中的林业人

记者黄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瓦屋山之春  省天保中心供图

长江造林局天保工程实施前后的三堆子  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供图

吴林在林场为云杉苗移床 受访者供图

彭勇开展巡护工作  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供图

李红卫在卡点值守  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供图

杨朝刚(左一)在登春沟作护林防火的入户宣传  受访者供图

力邱河森工局的荷花海  省天保中心供图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国家对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高度重视。9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

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启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乐山和雅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26年过去了,巴蜀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复绿:荒山变青山

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攀枝花被人们称为“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它不仅是西南重点国有林区,更是四川长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态屏障,也被称为天保工程的“发源地”。

天保工程启动后,“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随即更名为“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次年,四川省长江造林局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分公司(以下简称“攀枝花分公司”)主动请缨,把造林绿化的第一战场摆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的三堆子,打造样板示范林,并立下“两桥之间,左岸领先,三年见效,百折不挠”的军令状。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运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1000多名昔日战险滩、斗恶浪的赶漂人(将搁浅的木材重新赶回水中,保证木材顺江河漂至下游采集),放下手中熟悉的爪杆、撬杠、鸭脚子,从水上走到山上,拿起锄头、镰刀、镐子,从“赶漂人”转变为“造林人”。

然而,三堆子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十分困难。“这里全年无雨干旱期长达8个月之久,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具有干旱少雨、土层瘠薄等特点,在干热河谷植树造林简直是世界性难题。”攀枝花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四川说。

回想起当年在三堆子造林的场景,攀枝花分公司盐边森林管护站站长彭勇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每天早上4至5时出发,背着带营养袋的小树苗上山,树苗又湿又重,身上的衣服总是湿透的。我们用钢钎、铁锹、十字镐挖坑,手上磨出了血泡,渐渐成了厚厚的茧,而茧子周围又不断打出新的血泡。”

2003年,攀枝花分公司全体职工经过艰苦劳动和精心抚育,总面积达3115亩的“三堆子样板林”成果初现,它宛如一颗镶嵌在河谷上的翡翠。“这是干热河谷上的人工造林奇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了长江造林人的勇气和信心。”李四川颇有感触地说。

天保工程实施后,身份发生转变的还有甘孜州白玉林业局的吴林。1989年,他跟随父亲的脚步,做了一名伐木工。“当时的工作是把树砍倒,扔进山下的江里,树漂到下游城市,就变成了铁路枕木、矿井棚架……”吴林回忆道,三人一个班组,一天可以砍下七八棵百年大树,是名副其实的“森老虎”。

那时,吴林对这个称呼还挺自豪的,可随着一片片森林变成树桩,山秃了、溪水浑了,大雨一来,土石滑进山沟……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甘孜州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森老虎”都下了山。吴林也想走出大山,可他的父亲不答应:“都走了,这光秃秃的山咋个弄?”父亲的话点醒了他,于是他决定不走了。

让吴林深刻意识到自己从“砍树人”变成了“造林人”的,是甘孜州白玉县在2000年7月11日遭遇的一场特大洪灾。当时县内几条沟渠均被大水冲毁,洪水退去后,举目四望,满目疮痍,景象悲凉至极。

“这跟之前大量的砍伐肯定有关系,破坏了森林植被,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当时我就告诉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原先被砍伐的植被,把欠下的账都补回来。”吴林心痛地说。

高原造林,实属不易。吴林介绍,高原上每年仅3至5月适宜种树。高海拔地区很多地方都不通路,只能靠人力把树苗背上山。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当时要一次性背上500多株树苗---重达三四十公斤,最远时要走两个多小时。”吴林说。

“那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尤其是道路交通不便,一到林区就要待上好几个月。”那段日子,吴林和其他同事需要在野外吃住,十七八个人挤在一个大帐篷里,晚上呼噜声此起彼伏,总是让人休息不好。

“山上没有通讯,也没有娱乐活动,洗完脸就睡,生活比较枯燥艰苦,当时很多人熬不住,离开了。”吴林说,那时看到山上一片荒凉,心里始终放不下,“还是要让山变绿,水变清,心里才能舒坦些。”这样的日子吴林坚持了14年,直到2012年,他才常驻林场。

吴林和同事早年种下的第一批树木,如今已有五六米高了,树冠直径达十多厘米。望着山坡上那高大茂密、郁郁葱葱的树林,吴林心中满是欣慰与成就感。

据悉,2000年至2010年,在天保一期工程中,四川新增森林面积5243.2万亩,有林地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1.46%,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0015.69万吨,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由局部治理转变为全面保护和治理,为长江流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可靠的生态屏障。

护绿:青山焕新颜

2011年,天保工程二期正式启动实施,主要目标是实现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

三分种树,七分管护。“天保二期后,我们的工作重点从植树造林转变为对天然林的管护,以巩固造林的成果。”彭勇介绍道。那时,他又从“造林人”转变为“护林人”。

因干热河谷的独特气候,攀枝花被列为全国森林火险高危地区,因此,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科班出身的彭勇认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在于,在科学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巡护和宣传工作。

为了详实掌握管辖林区60万亩林地区域特征及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彭勇实地走访了辖区内3个民族乡、20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在这一过程中,他深感管护责任之重,林区面积之大,而护林员却有限。

“过去森林防火光靠护林员压力很大,就算派几十个人在山上巡护,效果也不好。”当时,彭勇就在思考如何精准有效地防火。“关键还是靠大家。”

进入天保二期工程以后,彭勇尝试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在协助乡政府的各项工作中,结合“坝坝会”等群众活动,向村民广泛宣传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和政策法规,逐步提高了当地群众的防火意识。

谈到盐边县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取得的成效,盐边管护站红宝森林管护队队长李红卫感触很深,“以前,在森林防火检查站收缴打火机时,还有村民不理解。现在,即便他自己不想交出来,他老婆都会把他说一顿,让他把打火机交出来。”由此可见,森林防火安全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三分种树,七分管护”的说法,原阿坝州小金国有林保护局天保办主任杨朝刚深以为然。他提到,天保工程刚启动时,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你前脚刚种上树,后脚村民的牛羊就把树苗践踏了。”

经过与当地村长、有威望的村民等反复沟通衔接,当地村民终于认识到,“种树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好事。”进入天保工程二期以后,当地村民对植树造林工作已经十分理解和支持,“有的村民还会邀请我们去种树,尤其是种些经济林,比如核桃,对此我们都非常乐意。”杨朝刚说。

如何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把护林工作视为己任?杨朝刚介绍,为进一步推进森林管护工作,小金国有林保护局委托当地村干部,聘请村民管护造林地,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村民在放牧牛羊时,也肩负起巡山护林的责任,成效显著。“有人管护的那片林子明显长势更好。”杨朝刚说。

从事天保工程建设以来,杨朝刚自学天保工程建设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十多年来,撰写工作笔记、学习笔记10余本,共30余万字,带领同事完成森林抚育18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低效林改造0.2万亩、退化林修复0.7万亩,是小金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当之无愧的“老行家”。

一直以来,树苗的存活率都是吴林十分关心的问题。“最初的裸根苗存活率仅有20%左右, 两三年后又需要进行多次补植。”为解决这一问题,吴林利用业余时间,与同事在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麻绒林场的苗圃地里钻研育苗技术。直到进入天保二期工程以后,吴林和同事才探索出一整套适用于高原林区的植树造林方法,即让树苗带上土球和营养杯,使存活率提升至90%左右。

当上林场场长后,吴林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同事积极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翼齐飞”,在林菌、林药、林养、林种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立体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开展有机藏香猪繁育等项目,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守绿:人不负青山

最近,吴林总是没日没夜地守在林场里的猪圈旁,焦急地等待一批藏香猪产崽。自2008年养殖藏香猪以来,吴林和同事不断学习养殖技术,每年稳定产出上千头藏香猪。看着不远处苗圃里种植的落叶松、红叶等待售的观赏树木渐黄,即将迎来它们独属于秋季的最美时刻,吴林欣慰地说道:“树活了,林密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与此同时,一张喜报送到了李红卫手中,他荣获“四川发展(控股)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林业基层一线工作四十年、尝尽护林人的酸甜与苦咸后,他深情地说道:“我现在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他感叹道,“记得2000年,我一个月工资仅有三百多元钱,现在一年的收入七七八八加起来有七八万,而且道路通畅、通讯便捷,工作条件各方面都大为改善。我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一定会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

现已退休的杨朝刚,今年暑假携小孙子来到小金县日尔乡四大安村。这里有上千亩长势喜人的岷江柏林,是他林业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一片林子。看着远处那一排排挺拔葱郁、生机勃勃的岷江柏,杨朝刚高兴地说道:“孙孙你看,这个就是爷爷当年造的林,现在它们长得好高了。”小孙子也被这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深深感染,用稚嫩的声音说道:“爷爷好棒哦!”

“森林资源大幅增长、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持续发挥、森林管护能力大幅提升、林区持续稳定发展……”据《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省级自评估报告》显示,1997年至2020年,四川省森林面积由1.76亿亩增长到2.99亿亩,增长了70.0%;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5.80%;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量均净增长592.1亿吨,净增长率为245.5%,为四川生态文明战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是一代代林业人在天保工程时期艰苦创业,在远离人烟的大山深处,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孤寂,怀揣着对绿水青山深沉的爱,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巴蜀大地的万顷林海,才让山更青、水更绿。而他们与山林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