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巨龙跨山河 新丝路上绘蓝图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8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8

钢铁巨龙跨山河 新丝路上绘蓝图

——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建设者群像侧写

记者张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全国首趟“越滇蓉欧”全铁货运班列首发

铁路口岸鸟瞰

仲俊斓和同事在值乘中欧班列中  成都机务段供图

廖天府和他驾驶的正面吊车

陶国举检查集装箱装载情况

王文平对进口汽车进行质量检测

保税物流中心(B)型



“呜---呜---呜---”随着几声浑厚有力的汽笛声划破长空,2024年9月12日,一列印有“全国首趟‘越滇蓉欧’全铁货运班列首发”标志的列车,满载着越南的茶叶与食品,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缓缓启程,穿越千山万水,向着欧洲大陆进发。这不仅是货物的迁徙,更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亚欧大陆经济与文化深度交融的生动写照。

在这条钢铁编织的“新丝绸之路”上,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牵驼人”。

他们以汗水为墨,以智慧为笔,共同绘制了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丽画卷。

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劳动者精神的璀璨绽放,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崛起的缩影。

首发司机的感慨:见证成都中欧班列从无到有

时间回溯到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欧快铁”(成都中欧班列前身)从成都市青白江区出发,一路向西驰骋,从霍尔果斯出境,直奔9826公里外的欧洲大陆腹地---波兰罗兹。

一条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自此横空出世。

“11年前,首发班列出发的汽笛声是我拉响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机车调度员,也是蓉欧快铁首发司机仲俊斓,每当回忆起那一刻,眼中总是闪烁着自豪与激动。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那一刻,无比震撼、激动和自豪!统一标识、整齐排列的集装箱列车和到处飘扬的彩带,无不让人感受到这项任务的重要和艰巨。”

仲俊斓和搭档驾驶蓉欧快铁的第一趟列车,从成都出发,历经广元、西安、兰州、阿拉山口,每一段都是由不同的车头牵引,最终穿越千山万水,历时22天,成功抵达了波兰罗兹。

这一路的艰辛与坚持,不仅见证了亚欧大陆桥的畅通无阻,更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四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然而,成都中欧班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营经验不足等原因,班列的开行频次和货物种类都相对有限。

“‘蓉欧快铁’刚开行时班次少,一个月下来一个司机也跑不了几趟车。2013年我所在的部门担当的  ‘蓉欧快铁’,全年也只有31列。”仲俊斓回忆。

这些困难与挑战,激发了像仲俊斓一样的“牵驼人”的斗志与决心。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运营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不懈努力下,中欧班列逐渐实现了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的转变。

在山区铁路的货物运输过程中,为了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保证整条线路的高速运行,班列选择客车较少的夜间运行。“这个运输时间对我们中欧班列司机来说却是巨大的考验,由于晚上灯光非常昏暗,一些路段几乎看不清路,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确保万无一失。”仲俊斓说,为了克服夜间行车易疲劳的问题,司机们都靠坚持喝浓茶、手指口呼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精气神。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的开行量迅速增长。2016年6月,蓉欧快铁正式更名为“中欧班列(成都)”。仲俊斓透露:“更名后的256天,中欧班列的开行量就达到了1000列,频次越来越高。从2013年的开行量仅30多列,到现在的年均开行量超过2000列,增长了60多倍。这条线路司机数量也从最初的10名增长到500余名。”

不仅班列数量大幅增长,列车也随之升级换代,牵引机车由原来的韶山电力机车换成了“和谐号”,班列时速从最早的80公里/时提升至最快120公里/时。以前中欧班列到达波兰罗兹需要18到22天,现在只需要10到12天。

正面吊司机的坚守:筑牢成都铁路口岸的安全防线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正面吊司机廖天府是另一群“牵驼人”的代表。

他们每天与集装箱为伴,用精湛的技能和严谨的态度,筑牢了铁路口岸的安全防线。

如果说,中欧班列让内陆地区成为向西、向北开放前沿,中欧班列(成都)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发展带来了新动能。那么,成都国际铁路港,则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领跑全国的“成都速度”背后的载体支撑。

班列开通那年,廖天府来到成都国际铁路港。11年来,他先后从事理货、箱管、正面吊司机等工作。工作的变化也是铁路港发展的缩影。“那时候,除了杂草和集装箱,几乎看不到什么。”廖天府说。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孕育了成都铁路口岸的繁荣。

廖天府每天工作时,都会带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机械动力设备履历簿,里面详细记录着日检情况。他说:“每天作业前,会先对正面吊的整体外观、发动机系统、制动系统、机油等10余项项目进行逐一检查,确认无误后,在表上签字。下班后,再交接给下一位同事。”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中欧班列的安全与顺畅。

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通道优势,构建起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中心,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联运运输体系,形成了包括中欧、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越)班列以及由华东、华南沿海各港口出海的铁海、铁公海等国际班列产品体系,辐射境外113个城市、境内联通超30个城市。累计开行班列近3万列,服务企业超1.5万家。

成都国际班列不断加速中欧班列线路织密成网,首创“澜湄蓉欧”“越桂蓉欧”快线品牌,东南亚经成都联通欧洲最快时效压缩至15天以内;首发“中老泰”全程铁路直达班列,实现货物从成都出发经中老班列5天内到达泰国;建立“枢纽对枢纽”运行组织模式,与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港口合作推进海铁联运通道建设,辐射日韩和美洲,进一步提高成都国际铁路港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支撑对外贸易发展。

廖天府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实现了出口集装箱“零返场”,保证了班列及时发运。“为满足集装箱发运量增长需要,现在正面吊司机已经从2016年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14人。”廖天府说,从这个数字变化,可以感受到中欧班列的繁忙和“一带一路”蓬勃活力。

场站操作员的自豪:货物进出口的繁荣与高效

“随着国货在欧洲打开市场,现在车次越开越密、货品也越来越丰富。刚开行时,每周1列,到现在开行频率是每日进出口到发10多列。我们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几倍。”嘴上说着“累”,陶国举语气里却满溢着自豪。

自2008年从事铁路港海关监管口岸场站工作以来,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场站操作部副经理陶国举见证了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兴建与发展。陶国举的工作,简单说就是确保货物运输的顺畅流通。无论是出口货物的集运、装车,还是进口货物的接收、海关检查与检验检疫,以及后续的提货手续,他都需亲力亲为。他所在的场站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配备有前台大厅,为各类手续办理提供便利。

为确保运输安全,陶国举和他的团队必须对每辆进入口岸的集装箱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特别是集卡车上的集装箱底梁检查,需要他们弯下腰去仔细查看。平均每天200只箱的检查量,有时会让他们一直工作到夜里11时许,腰酸背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职业病。彼时,完成报关、查验及装载审核等各类手续,通常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

为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成都国际铁路港搭建“智慧陆港”信息平台,整合各方信息,构建多式联运“提单”及配套规则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助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平台的上线,不仅优化了办理流程,还极大地提升了口岸营商服务环境。铁路港整体作业效率因此又提高了40%以上,成都国际铁路港正式迈入了数字化、自动化、智慧化的新时代。

“以前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流水线手续,现在几小时就能同步完成整个港区的作业流程。相比之前,效率提高了90%以上。”陶国举兴奋地说。在如此高效的工作环境下,陶国举并没有闲下来。他继续在班列运行上发挥业务骨干优势,按照“一港一平台、三网四通道多线路”的网络布局,整合铁路、口岸、汽运、港口资源,完善建设了进口冷链、平行进口整车检测、进境粮食、跨境电商及小商品的先查验后装运等口岸服务功能,为场站的高效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

汽车检测工程师的匠心:“质量卫士”坚守铸就品牌

踏入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汽车城,一排排进口整车如列兵般整齐划一,蔚为壮观。

“这里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保税车城,自2015年获批整车进口口岸以来,便以破竹之势,引领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专业设备操作员王文平感慨,如今的中欧汽车城不仅在车型的丰富度、功能的成熟度、服务的完整度上具备优势,更因其保税状态,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金融成本,使得整车价格具备显著的竞争力。

据成都海关统计,2024年上半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实现进出口整车3万辆,同比增长66.5%。其中,进口整车3059辆,同比增长2.7倍;出口整车2.7万辆,同比增长56.7%。

自2007年毕业以来,王文平便与汽车检测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他带着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满腔的热情,加入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肩负起进口汽车整车检测的重任。

“我们检查的很多都是豪车,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检测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失误,这将给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仅成功编制了《进出口机动车辆检验报告》,更构建了一套严谨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赢得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并顺利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成为四川地区唯一一家具备进口汽车整车检测能力的权威机构。

面对国家不断升级的进口汽车检验标准,王文平再次带领团队勇攀技术高峰。他们成功完成了机动车尾气排放设备的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通过了监管部门的严格评审。他们不仅掌握了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还编制了《尾气排放检测作业指导书》,为检测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展望未来,王文平表示:“我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探索与创新,用更加精湛的技术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为进口汽车检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丝绸之路,驼铃悠扬,回响着历史的深邃与辉煌。而今青白江畔,汽笛轰鸣,成都中欧班列宛若巨龙腾空,穿梭不息,续写着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壮丽篇章。无数“牵驼人”以无畏之姿,驾驭这钢铁巨龙,跨越山海,将文明的种子播撒至远方,将繁荣的火种点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