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工会川工时评交流活动优秀作品选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8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0-09

2024年全省工会川工时评交流活动优秀作品选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9月19日至20日,由四川省总工会主办,四川工人日报社、广安市总工会承办的全省工会系统2024年川工时评学习交流活动在广安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工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工会网络宣传工作,提高各市州时评员的写作水平。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学员各自携带了最新时评作品参加,专家评委现场对学员的作品进行了点评。今日,本版特选取此次交流活动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刊登。

工会驿站上锁事件:科技便利与人文关怀的碰撞

攀枝花 李兴雨

图据网络

近期,山东聊城的一处工会驿站因安装密码锁而阻止劳动者进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事件不仅揭示了现代科技应用与传统劳动群体生活习惯之间的巨大差异,还触及了户外工作者尊严与权益的深层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建设工会驿站的初衷是为环卫工、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一个避风遮雨、休息调整的温馨场所。然而,密码锁的设置却将这份温暖拒之门外,使得本应受益的劳动者不得不在驿站外无奈席地而坐。这一幕不仅令人感到心寒,也质疑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包容性。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密码锁和APP准入机制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保障驿站的安全。但问题在于,这种看似先进的管理方式却忽视了一些户外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和生活习惯。毕竟仍有部分户外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并不熟悉智能手机的应用,也无法时刻保持对手机的关注。因此,便捷的APP入口对他们而言,反而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一事件所揭示的,是现代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与特定群体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城市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忽视那些为城市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他们的需求简单而直接---一个可以随时歇脚的地方,一杯解渴的水,这些基本需求应当得到充分的满足与尊重。

面对公众的质疑与批评,聊城市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将优化进入方式,例如直接刷身份证进入、延长志愿者值守时间等。这些措施无疑是对现有机制的有效补充,体现了对户外工作者需求的关注与回应。但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应成为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加人性化、包容性的契机。

我们呼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感受,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与管理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与特点,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与便利。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持续加强对户外工作者的关注与支持。他们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城市的正常运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应当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关爱,让他们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回馈的温情与敬意。

期待“妈妈岗”真正成为“创新岗”

资阳 李福金

国庆前夕,山东人社、妇联出台实施《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支持用人单位采取弹性工作方式,探索开设可按需请假的“弹性妈妈岗”、可自选时段的“宝妈班组”、可带回家工作的“流动妈妈岗”。关于推行“妈妈岗”的创新做法,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妈妈岗”是指能够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就业岗位。这种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工作时长相同,由于推行灵活上班、柔性管理方式,创造性解决了育儿与工作争抢时间的问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育儿并非只是单个家庭的事情,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笔者认为,这种人性化安排体现了社会文明、时代进步。

对不少育儿妈妈来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工资挣多挣少不是最重要的。从广东、山东、四川等省推行“妈妈岗”模式来看,都不是简单推出“福利岗”,不会简单要求用人单位让利给育儿妈妈们,因为长期自我牺牲不具有可持续性,而是通过创新岗位设置、优化制度设计、方便妈妈们带娃儿,必须让“妈妈岗”真正成为“创新岗”,才能实现企业、员工的双向奔赴。

倡导“妈妈岗”是社会温情,推出“创新岗”是用工智慧,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明智之举。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多年处于下降区间,带来了劳动人口的规模缩小、年龄增大;随着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崛起,外卖骑手、网约司机、网络直播等灵活就业岗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各地年年上演“抢人大战”,顺应大势创新招工方式迫在眉睫;第一代农民工渐渐老去,新生代农民工对加入制造业意愿不及父辈,女性人力资本价值凸显出来,特别是“妈妈岗”人员流失率低、归属感强、忠诚度高等,逐渐成为劳动市场的新板块。

推行“妈妈岗”模式,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期望各地各部门举一反三,推动用人单位创新设置“妈妈岗”,探索设立“妈妈岗”车间、“妈妈岗”生产线,运用税收减免、培训扶持、就业服务、资金补贴等正向激励,加快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为青少年“私人定制”的间谍陷阱要小心提防

广安 何琦

近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揭秘高薪“兼职”背后的层层陷阱》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文章揭露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如何利用青少年的纯真和梦想,将他们卷入一场看似光鲜却充满危险的间谍游戏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青年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竞争。他们渴望证明自己,渴望获得成功。但也正是这份渴望,让他们成为了间谍机关眼中的目标。这些间谍机关往往伪装成“好心人”“热心人”,在目标对象的成长、学习、工作过程中施加影响,以求职兼职、网络交友等为“噱头”,拉拢、利诱、胁迫个别青年学生为其从事涉密资料搜集等间谍活动及其他违法行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间谍活动的帮凶,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这些间谍机关,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朋友圈中,或是在求职网站上,用充满诱惑的“私人定制”高薪兼职岗位,吸引着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他们精心编织陷阱,一旦踏入,青年学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家机密的窃贼,给国家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青年朋友在网络交友时需谨慎,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好意,尤其是当涉及到国家秘密和安全问题时,更要提高警觉。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国家安全教育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抵制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拉拢渗透。那么如何防范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学校教育,要把学校作为主阵地,把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定期开展相应的讲座。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宣传国家安全并以实际案例进行教育。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间谍活动的潜在目标。我们不能让这些伪装的“朋友”破坏我们的梦想和未来。提高警惕,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如何让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

攀枝花 杨成

据《人民网》9月18日报道,如何减轻群众负担、不让群众烦心?安徽省固镇县数字资源局聚集“最多跑一次”,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群众办事“只进一门”、着力打造“一网统管”,仅使用安徽政务服务网“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一次办”模块就申报养老和医保退休联办509人。

固镇县政务服务效果是我国“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今,随着我国大数据等领域发展,公证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不仅让百姓关注,还共享。这得益于它把百姓的痛点作为改革的落脚点。群众最渴望解决的,就是政府改革目标和服务理念,并融于办事流程改革实践。这得益于它把百姓的满意率作为改革效果的衡量标准。它让政府减权治权成为现实,让群众评判成为现实。“真方便多了”,群众打出了“高分”。2023年,我国共办理公证业务1325.5万件,群众满意率较高。

民有新需求,服务无止境。各地公证服务陆续实施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改革,比如,上海公证推出“定制+复合”特色法律服务;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实行网上办理服务,以前办证要排长队,如今办事一次不跑,当天就办结。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公证服务需求更多样,笔者认为,需再深化公证服务改革,“一次都不跑”比“最多跑一次”彰显办好一类事的信心。

改革的问题需要用百姓的眼光去解决。让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改革中还存在业务发展缓慢、管理不顺、宣传不足等硬骨头,效果不尽人意。把群众心中的堵点作为工作突破点,找准问题根源,才能为群众省去办证奔波辛苦。

让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并非简单地将政务服务从线下移到线上,其实质是公证服务便民举措如何能持续优化,助力适老化升级,让群众在指尖上就能享受更便捷服务,这是群众的期盼。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公证服务再提升面临业务更新和适老升级双重考验。

让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推行体制改革是立足点。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公证服务的办理流程,确保同样事项在不同地区办理实现同证同速,保证服务一致性。同时,优化管理机制是关键点。通过简化手续、采用数字化技术如“公证云”来精简跑动需求,使群众更方便地完成公证事项。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是切入点,通过普及公证知识,让更多的群众利用好公证服务,提高使用率。

“一次都不跑”事关百姓福祉,办好这类事,需要有信心,更要有行动。

把感恩老师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刘晓琳

教师节前,“要不要给老师送礼?”“给老师送什么礼?”占据了各大家长群话题榜的榜首。一名家长讲了自己的送礼经历---“送礼物没啥用,关键还得看孩子自己争不争气”“学校和老师多次强调不要送礼物”。孩子回家也给家长带话“老师说了,不要送礼物哦”。

大部分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感恩,是希望老师关照自己孩子,给孩子更轻松顺利的生活学习环境;还有家长在教师节前后“不敢”不送礼,担心别人都送,自己不送,孩子会不会被穿小鞋。甚至在群里对老师的祝福话语,也会成为一些家长的压力,害怕不接龙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在笔者看来,所有的祝福和爱都是相互流动的,不是单向的付出。老师对孩子的爱,需要孩子自己去回馈。家长个人和家委会,都不是表达对老师感恩的主体人,感恩老师的主动权应该归还给孩子们。

孩子希望向老师表达什么?小孩子一定想不到送贵重礼品,孩子想要表达的更多是一个拥抱、一句祝福、一个贺卡、一幅画,这才是属于孩子表达的爱,这才是最质朴的情感流动。笔者随机问了几个邻居家的小学生,如果你们教师节要给老师送礼物,你们最想送的是什么?“成绩提升了就是给老师的最好礼物”“我想送老师一个健康的身体”,相信每一个教师收到孩子这样礼物,都会怦然心动。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由孩子自己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感恩和感谢,而不是家长或家委会代劳。孩子不应该是被遗忘、被支配的角色,而是由家长引导和帮助孩子用孩子最质朴的方式主动表达感恩。

家长也不用过度揣测送礼与否对孩子成长有影响。作为父母,我们亟需把感恩老师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感恩。这也是家、校、社会真正的初衷。

教育的“戒尺”应该理直气壮赋予教师

广元 向雪梅

今年8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教育惩戒权,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度惩戒的权力。近年来,关于教师是否有权对学生进行惩戒,一直是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教师无权对学生进行惩戒,对学生惩戒实则是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在这样的观点下,一些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免不了畏手畏脚、怕这怕那,甚至在学生面前成了“弱势群体”,有的教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敢对学生过多管教。这些现象实则是对教育事业的损害。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意见》,明确教师的惩戒权,无疑是把教育的“戒尺”还给教师,有助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如何规范教师惩戒权,最大化发挥教育惩戒权的积极作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学校是规范教育惩戒权的主阵地。学校应当对教师实施惩戒行为的目的、方式和场所条件等进行严格规范,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惩戒权滥用。应当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合理实施惩戒行为的能力和素养,最大限度避免不合理惩戒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同时,要做好沟通协调,一旦教师在实施合理惩戒过程中发生矛盾,学校应第一时间做好调查沟通,努力化解矛盾,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权威,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家庭是维护教师惩戒权的最大支撑。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应当认识到合理的惩戒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要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合理实施惩戒。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惩戒时,要理性对待,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配合,对孩子实施正确引导,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社会要推动教育惩戒权发挥最大作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引导,加大对维护教育惩戒权的宣传,让公众了解合理惩戒的必要性。要客观、公正地报道相关事件,避免对教师合理惩戒行为的无端指责和恶意炒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细化完善教师惩戒权的边界和保障措施,确保惩戒行为合情合理合法。

总之,教育惩戒权的合理运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教育惩戒权必将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发挥出巨大潜能,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民主管理进企业前应打开“三位锁”

达州 李小龙

日前,四川省总工会官网公布,省总工会将联合省工商联,在全省大力开展“民主管理进百强民企”专项行动,预计年底前可实现百强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建制全覆盖。笔者认为,要让专项行动走深走实,还应先打开“三位锁”,以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的良性互动。

先应打开“认识错位锁”。“公司有了股东会、董事会,没有必要再召开职代会了,这会增加企业成本”一位企业经营者如是说,“我们每年会组织全体职工开茶话会,会上职工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建议,这不就是职代会了吗?”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思想上仍然认为民主管理是一种束缚,如此种种认知偏见,恐怕不是个例。

还应打开“执行失位锁”。提案征集走过场、提案办理不重视等现象“见怪不怪”;职工代表的产生上“指定代表”“老好人代表”等现象“司空见惯”,民主管理看似“落地”、实则“落空”,“纸面”建制、制度“空转”的情况在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践中普遍存在。

更应打开“监督缺位锁”。笔者曾在一次调研中得知,该单位工会副主席在集体协商中认真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结果被单位以各种借口降低了薪酬;还有不少企业工会干部无奈表示:谈得好、人人受益,谈不好、自己背锅,属于“吃力不讨好”的行为。的确,企业工会干部作为企业成员之一,不愿提意见,不敢提意见,在监督民主管理落实上存在畏难情绪。

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当前的民主管理进企业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地盲区”和“落实盲点”。笔者拙见,在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还需广泛宣传民主管理在促进企业正向发展等的重要意义,争取企业的重视支持和职工的普遍参与,打开认识走心的“总闸门”;还需规范健全民主管理中集体协商程序、职代会流程等的操作指引,打开制度走实的“旋转门”;还需充分发挥民主管理中工会主席的“领头羊”作用和工会干部的“娘家人”职责,拓宽建言献策渠道,提升谏言建议质效,打开监督走深的“隐形门”,真正让民主管理进企业成为工会组织搭建、职工表达诉求、各方共同办理的民主实用沟通平台,开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崭新局面。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冯子松

近日,“阅读经典好书争当时代工匠”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性主题阅读交流活动在四川广元举行,线上线下参与近120万人次。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全民阅读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第十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进一步建设书香中国,在琅琅读书声中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激扬精神力量。

奋力让全社会热爱读书。于个人而言,要涵养读书志趣,从读书学习的精神畅游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将自己置入澄明的心境之中深度静览,聆听圣贤隽语,于读书中感受中原文脉之源长,体味华夏文化之滥觞,永远躬读,永葆精神丰腴。于社会而言,要完善读书供给,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人均藏量1.02册,社会供给偏低。要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熔铸古今、包罗万象、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于国家而言,要丰富读书载体,2023年公共图书馆举办活动29万余次,连续3届举办全民阅读大会及银龄阅读论坛,“玫瑰书香”“川阅·工沐书香”等一批职工阅读品牌勃发焕发,要持续推出各类阅读活动品牌载体,提升参与度。

奋力让全社会读上好书。于个人而言,要优选读书内容,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书读五车,博古通今。于社会而言,要提升读书路径,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平台上架作品总量5900余万部,全国建成工会职工书屋15万余家,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喜马拉雅有声书等方兴未艾,要持续不断发展优化读书渠道,提升便捷度。于国家而言,要强化读书监管,面对文化市场良莠不齐,要坚决抵制,严厉打击,依法取缔糟粕文化。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清朗网络空间。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保护,培育优秀文化沃土。

奋力让全社会善于读书。于个人而言,以读书启智明志,烛照求明,读书求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犹如吃药,善读者必可治愚,当用读书驱赶迷茫,对抗平庸,启智明志,诚如欧阳修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于社会而言,以读书凝魂塑形,阅读使人求真、向善、明智,是传递大道、传承文明的基本途径,也是以文化人、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要积极营造书香社会氛围,以读书激发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于国家而言,以读书经世致用,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持续深化书香中国建设,让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蔚然成风,以读书厚植人才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汇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以包容审视的态度看待A I

巴中 任美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急速发展,AI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武汉投放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让老照片“活”过来的AI修复技术,抑或是AI换声、换脸技术,一秒钟生成图片等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时展现了它具有危害性的一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地使用好它,才是如今我们更需要探讨的问题。

科技创新从实验走向落地的过程从来就不会轻松,无论是技术适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人们突破思想壁垒所带来的挑战,都是创新实现的途中需要面对的。很多人会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代替一些职业,抑或是阻碍一些职业的发展。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是否会取代出租车和网约司机,其实当年网约车司机以新职业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也被出租车司机所抵制,但是如今网约车司机已经成为新形态就业者,并且更加方便的网约车模式也倒逼了传统交通行业的服务升级。

但是AI技术的滥用也的确成为了危害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前不久曝出的韩国Deepfake造假事件中,犯罪团伙利用AI换脸来制作色情产品牟利,严重危害了普通人的生活。其次,AI造假也广泛应用于电信诈骗之上,例如可能正在给你开视频的亲人朋友其实是诈骗份子AI换脸合成的,这种情况既不好辩别,也很难避免。这种造假技术准入门槛低,辨别难度大,生成成本极低,并且难以管制。

有人说,技术无罪,有罪的是错误地使用它的人。AI产业是需要规制的,但安全与发展应该并重。无论是“萝卜快跑”的试运行,还是AI技术滥用产生的负面影响,都不是抵触创新技术落地发展应用的理由。当然,管理制度的完善是规范技术应用的前提,对于新兴技术,要保持审慎监管的态度,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在分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治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