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社交媒体上爆料,他所使用的法学教材《宪法学(第二版)》中,竟然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收费点需支付3元,总计138元,远远超过了教材本身47.8元的售价。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公众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和不满。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而非借机敛财;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应沦为商业的附庸。这本法学教材中大量的二维码收费点不仅破坏了教材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压力。
据悉,出版社方曾出面解释称,这些二维码链接的是拓展性资源,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平息公众的质疑。首先,什么是拓展资源,什么是教材本身应该包含的内容,界限本身就非常模糊。出版社是否会将原本属于教材的内容切割进收费包里,以此来增加付费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即使是拓展资源,其质量和价值也值得商榷。学生付费后才能查看,且买定离手不予退款,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风险。如果拓展资源的质量不高,或者对学习理解课程没有帮助,那么学生的权益如何保障?
此外,这种收费模式对于二手书购买者来说更是不公。一本书如果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那么二手书的购买者就无法享受免费使用拓展资源的权益。这不仅限制了二手书的流通,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而不是让商业利益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教育部门和出版社应当共同努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和定价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接受优质的教育。同时,也呼吁广大师生和家长在选择教材时要擦亮眼睛,避免被一些不良商家所蒙蔽。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