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履历丰富,青年时在外求学,壮年时投身民主革命,中年呼吁抗日救亡;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是最早用现代学术话语构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之一;他喜爱美术、文物,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西博物馆馆长;他以其直抒本真、稚拙超逸的“孩儿体”书法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他就是四川文化名人---谢无量。
为纪念谢无量诞辰140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大器无量---谢无量的学艺人生”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与观众见面。通过120余件(套)展品,综合呈现他的人生历程、学术成就和文学艺术造诣。而在本次展览中,除了谢无量一生的创作与生活,我们还能发现如蔡元培、鲁迅、马一浮、张大千等名人的身影,或是师生、或为友人、或为神交,让人感慨这位巴蜀奇才的“神仙朋友圈”。
《和湛翁〈江村遗兴〉之一》卷,谢无量作诗并书(四川博物院藏) 除标注外均为成都博物馆供图
谢无量在进行书法创作 资料图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四圣祠街的谢无量旧居 资料图
谢无量著《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6月第一版(成都博物馆藏)
《丙戌新冬杂写旧作》册,谢无量作诗并书(都江堰市博物馆藏)
17 岁考进“尖子班”成为蔡元培的学生
谢无量出生于四川乐至,但很小便随父出川就学于安徽。16岁时,因目睹清政府的无能和社会民生疾苦,谢无量很早就萌发革命意识。
步入展览现场,在谢无量生平时间线上有一份亮眼的成绩表,这是一份1901年“南洋公学特班生成绩表”,表中的学生“谢澄”便是谢无量,可以看到其专研“外交学”,被评为“勇猛精进未能邃密”,其文词“古雅绝伦”,行仪“峻傲”。
谢无量与蔡元培的相识,就在南洋公学特班。位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是交通大学的前身,由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致力于培养一批急需的新型精英人才。1901年春,南洋公学开办特班,17岁的谢无量顺利考入,从这个班出来的毕业生中,还有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等。同年夏天,已辞官回到故乡绍兴从事教育的蔡元培,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被委任特班总教习,负责学生学业,成为了谢无量的中文教授。
1902年冬,开办后不及两年的特班因故解散,但蔡元培关于民族振兴的思想却对包括谢无量在内的诸多学子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就如中国近代教育家蒋维乔所言:“特班生类皆优于国学,得(蔡)先生之陶冶,益晓然于革命大义。”
求学期间,谢无量与马一浮、马君武等人创办了《翻译世界》杂志,介绍国外新思潮。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谢无量创办报刊,通过撰写时政评论、参与社会活动,呼吁国人抵御日寇。谢无量书写的《四川政治经济改革方案五要点》即在展陈之中。透过它,我们能感受到谢无量的拳拳报国之心。
1932年,他更是参加了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抗日救国积极呼吁。
文学著作“颇为鲁迅所称”
深绿色封面下,书页微微泛黄,青黑的墨色显现出岁月的痕迹,似乎在向参观者诉说这件物品所历经的沧桑……展览现场,一本陈旧的《中国哲学史》静静躺在展柜中。这是1916年10月由中华书局发行的该书第一版,也是谢无量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力作。
谢无量一生治学的领域众多,除了哲学思想,在文学方面也卓有成就,更是20世纪最早使用现代学术话语来构建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学者之一。谢无量的文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尊崇。其中,就有文学家鲁迅的身影。
1933年冬日,鲁迅曾在致友人曹靖华的一封信中,谈到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的书有五部书可读,其中一部就是谢无量笔下的学术著作《中国大文学史》。而在写作《汉文学史纲要》时,鲁迅罗列出的参考书中也包括了谢无量的《诗经研究》和《楚词新论》。
“我又为商务书馆用白话体出国学小册子数种,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现收入万有文库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此书颇为鲁迅所称……”在自传中,谢无量也谈到自己所写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被鲁迅所称赞。
鲁迅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印讫后,还以事先未见谢无量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为憾,特于《后记》中进行补充说明:“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庐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在此次展览中,参观者也能看到此书的1923年6月初版。
与马一浮六十年的翰墨情深
作为中国最早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第一人,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等齐名。
谢无量与马一浮相识于年少之时。1901年,两人一起在南洋公学就读,从此结为终生好友,通过晤谈、诗歌、书信等方式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学术交往,可谓“翰墨情深”。
展厅中,谢无量写给马一浮的三封书信,既有深刻的学术探讨,也有随意的家常闲谈,甚至还有日常见闻的分享。
马一浮曾言:“始予与啬庵相识,年俱未冠,以言诗相得,及其耆艾,其所涉益广,所感益多。当其羁旅行役、忧患疾病、触事遇缘,未尝不以诗相往复,咸自胸中流出,无一字之苟。”
1940年秋后,谢无量回到家乡四川,建设乡邦文化。在此期间,他与林思进、商衍鎏、严谷声、张大千等友人切磋学问,在巴蜀大地留下了不少艺术珍品。
曾在成都以卖字为生的他,应马一浮之邀,多次至乐山乌尤寺的复性书院讲学,后应聘为特约教授。展出的《和湛翁〈江村遗兴〉之一》卷,就是谢无量1941年回应马一浮(号湛翁)的《江村遗志》而作。
1956年春,谢无量至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8月,他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离蓉赴京前,谢无量将自己收藏的古籍、法帖捐赠给四川博物馆。
1964年12月7日,谢无量于农历节气的大雪时节逝世,享年80岁。马一浮闻讯悲痛不已,写下悼诗《啬庵道长迁化志感》。
撰长联赠张大千
中国传统文人重视诗、书之才。谢无量二者皆精。他一生喜作诗词,少时即诗才崭露。成年后,谢无量更是将爱国、忧民、恋乡、怀友之情尽付笔端。
此次展览中,谢无量写就的《边警方亟次韵达友人》《赠梧堪先生旧作诗》《百字令·成都杜甫草堂》《俚句奉别》等30多件诗词作品,和大量文稿、匾联、扇面、碑石等形式的书法作品,无不体现出他不假雕饰、稚拙超逸的书法特点。正如现代学者吴丈蜀作诗称赞道:“一片清机出自然,真情至性聚毫端。”
蜀地多俊杰,天府育名人。在四川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古能人辈出,走出无数灿若星辰的文人巨匠。仔细观看展览中亮相的谢无量书法作品,我们还会见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四川文化名人的身影。
“曾登落雁,又到骑驴,一芥子中藏大千世界;画里齐眉,云端携手,太华峰头作重九归来。”一幅谢无量撰联并书的《曾登·画里》联,词意生动,下笔自然,十分动人。此联书于1935年秋,谢无量从北京返回四川,途中停留陕西西安,与正从西岳华山归来的张大千、杨宛君夫妇偶遇。谢无量乘兴撰此长联,赠与张大千。
1946年冬,谢无量用张大千所绘笺纸,将自己以往所作的12首七言绝句诗抄录成《丙戌新冬杂写旧作》。此次所展示的,为其中的两首:《月下闻豹嗥》和《晦闻遗诗》,大千之画与无量之诗,交相辉映,两人的交往也成为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
谢无量一生广结良友,以笔墨往来。在巴蜀大地的金秋季节,万物走向酝酿已久的成熟,让我们一起漫步展览,感受艺术的美与永恒。(据成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