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继续深入开展清理整治,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办园行为。在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上教育部态度坚决,但网络上却仍有不少人不理解,觉得许多内容幼儿园不学,一年级不教,最后只会压在家长的肩上。
这样的认识其实并没有脱离教育焦虑心理。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行为,是建立在新的小学课程标准注重幼小衔接的基础之上的,纠正过程中两者相结合,目的还是在于幼儿园保教与小学教育实现有效衔接。
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忽略用游戏和生活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基本要求,代之以认识多少字、会做多少题衡量保教质量,这是在迎合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极度的实用主义。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在观察世界、努力认识和融入世界的鲜活生命,他们应成为知识的主人和创造者。如果用小学化的知识填充尚未发育完全的头脑,无异于提前用标准对他们原本充满无限可能的头脑进行格式化,导致他们的成长不充分、不完整,反而让他们失去许多成长的空间。幼儿园小学化教学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教育焦虑,有百害而难得一利。
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必须有这样的认知: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通过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对事物保持好奇,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急于让孩子掌握知识,以识字量、计算难度衡量幼儿学习的效果,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让孩子陷入物化危险。
幼儿园和教师在保育教育上目前已有法可依,按照《学前教育法》规定,“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或者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将受到法律追究。幼儿园“小学化”被纳入法治轨道,为彻底纠正这一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对于家长来说,更应当在学校、幼儿园的指导下,科学认识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克服教育焦虑,保持教育定力,不折腾、不盲从,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