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再造一个“工业德阳”贡献工会智慧和力量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3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03

为再造一个“工业德阳”贡献工会智慧和力量

——德阳市总工会以服务发展并重助推工会工作创新务实

高贵富/文 德阳市总工会供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德阳市劳模工匠学院揭牌仪式现场

德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朱莉(左二)带队赴中江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伊朗工人代表联合会代表团到德阳参观交流

2023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崔兴国进校园开展宣讲

德阳市总工会传达学习德阳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

德阳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暨工作推进会

第八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参赛队伍亮相


今年以来,柬埔寨工会总联合会、伊朗工人代表联合会、挪威商业与办公室人员工会等3 个国外代表团专程到德阳工会参观交流,全国总工会6 个部室以及海南、湖北、河南、甘肃等20 多个省市级工会先后到重装之都--德阳考察调研工会工作。对此,四川省总工会高度赞誉德阳。德阳工会“服务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务实并存”和工会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学习、创新、奉献”口碑越来越好。

今年初,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工业强市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壮大“3+1”主导产业,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10 月,德阳市委九届十次全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集中力量抓工业,高质量建设中国科技装备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市,推动工作重心向工业聚焦、力量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倾斜,再造一个“工业德阳”。

围绕发展形势所需,德阳市总工会带领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埋头苦干助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全市工会人正以豪迈的热情,激昂的斗志在德阳高质量发展中奋发有为,因地制宜创新探索符合地方工会工作特色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再造一个“工业德阳”不断书写工会人新的篇章。

围绕“重装之都”打造“匠心之城”

今年3月,来自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安装特级技师、高级主任操作师崔兴国荣获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这是继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荣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后,德阳又有一人获此殊荣。截至目前,全国共评选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名,其中四川省共有5名,德阳占2席。德阳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连续两年产生“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地级市。

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德阳市总工会近年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厚植技能人才成长土壤,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聚力打造一支以“大国工匠”为引领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4.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万人,占比达33%。

梯度培育,壮大工匠人才队伍。德阳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在申报科研项目、技术推广、开发应用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实施匠才培育行动,每年从行业领域技术骨干、国省职业技能大赛选手中,选育培养约50名技术过硬的“德阳工匠”。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消基础学历限制,支持青年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或技能评价,畅通从“技工学徒”到“技能大师”的晋升通道。

今年4月23日,德阳市劳模工匠学院正式揭牌。学院是德阳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旅局联合成立的。学院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为培训主阵地,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安装技师学院为互补培训阵地,在三星堆管委会、国机重装、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厂等单位建立20个教学点,以“1+N”为模式,为德阳及省内外各行各业所需技术人才和队伍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学院的成立为“智造之都”德阳“重返前三”作出贡献提供人才支撑、注入磅礴力量。

德阳市劳模工匠学院今年参与了省市多项技能培训和比赛工作,在全市掀起学技术、比技能、善攻关、勤创新的热潮。10月8日,经过四川省总工会推荐上报中华全国总工会,学院被正式纳入全国100个工匠学院教学点之一。

打造平台,推动工匠技能传承。聚焦领军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不畅等“瓶颈”问题,建成5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选聘首席技师110名,推动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带徒传技、青年工匠批量培养,完成“50MW燃机燃烧器核心部件焊接”等技术攻关项目1100余项,全市“青年工匠”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天府工匠”“四川技术能手”等国省级荣誉50余项。

推动出台《德阳礼遇“工匠”若干政策措施》等优待政策,发放“德阳匠心卡”,从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困难帮扶等方面提供服务,指导企业根据技术级别、项目攻关、产值贡献等保障工匠人才薪酬待遇,对选聘为首席技师、“青年工匠”的技能人才给予3万元至5万元岗位津贴,对“大国工匠”获得者在推荐申报劳动模范时给予重点倾斜,对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第一名的选手,优先推荐申报五一劳动奖章。

下好“三步棋”让“小三级”工会建设走深走实

坚持“建”字当头,下好“小三级”工会建设“先手棋”。把“小三级”工会建设作为市、县两级工会“一把手”工程,实行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主抓、一套实施方案推进,建立“月督办、季拉练、年评优”考核机制,形成上下沟通、压力传导、责任传导的工作链条。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和考核体系,联合市委“两新”组织工委等部门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带工建工作,构建“共建互促、优势互补、党工一体化”工作格局,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党工组织建设工作。

以企业工会为牵引,以行业工会为抓手,镇街村(社区)工会为依托,持续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强基固本大抓建会”集中行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放到工会工作全局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协同推进。重点突破货车司机入会工作,按照先建设区(市、县)道路运输行业工会联合会,再建设市级道路运输行业工会联合会的步骤,有序推进行业工会联合会建设,市县两级均已成立道路运输行业工会。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新就业形态行业(企业)工会514个,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7.7万余人,其中货车司机1.1万余人。

聚焦园区工会建设强提质、“两新”组织工会建设强扩面、镇(村、社区)兜底建会强覆盖,健全完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以基层工会为基础,以区域性“小二级”工会为重点,以行业性“小二级”为链接,在街镇、园区形成“点-圈(线)-面”全域覆盖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全市共建立乡镇(街道)工会84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11个,村(社区)工会1186个,县级以上行业工会联合会33个,实现工会组织建设全覆盖。

坚持“用”字为先,下好“小三级”工会建设“关键棋”。结合蹲点工作,以各区(市、县)园区工会、货运行业工会等企业较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集中的区域为突破口,部署蹲点干部全面推进“小三级”工会建设工作,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探索推行党务工作者与工会工作者交叉任职“一肩挑”,建立常态化分级分层培训体系,在选配好专(兼)职工会干部的同时,全面提升基层工会干部专业能力,市县两级工会年均开展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培训2200余人次。

实行经费保障市、县两级共担,推行经费投入“预算制、申报制、奖补制”三制融合,夯实基层工会经费保障。持续推动资金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市总工会连续三年投入1500余万元对“小三级”工会给予经费支持,用于推进“小三级”工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工会主体作用,提高基层工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坚持“帮”字托底,下好“小三级”工会建设“致胜棋”。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工会、形成“一乡镇(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的工会品牌矩阵。试点打造乡镇(街道)、开发区(产业园区)、村(社区)“综合一体”职工阵地,为辖区企业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学习培训、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帮扶救助等服务,扩大工会服务半径。

将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工会工作相结合,“网格员+志愿者”通过日常服务,了解职工需求、职工思想动态、困难职工情况等,及时向社区工会反映职工诉求,为职工排忧解难。建立“源头参与”劳动纠纷处理机制,村(社区)工会主席担任“一线观察员”和“首站调解员”化解80%矛盾纠纷,变身“信息收集员”倾听职工呼声建议并及时向工会建言,建立上通下达的沟通机制。工会联合镇街、社区设立困难职工帮扶站点和便民服务窗口,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就业帮扶、调解各种矛盾纠纷等服务。

数字化工会服务职工多样化品质化

德阳市总工会立足德阳实际,以“三高”为导向,以“五实”为目标,在“川工之家”APP“统分融合”的框架下,全力推进德阳工会数字化平台---“川工之家”APP“德工家园”频道建设。截至目前,上线不到一年的“德工家园”频道注册用户已超过44万,认证用户超过33万,累计访问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职工思想引领、学习和接受服务的智慧大平台。

“德工家园”坚持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立足于让职工群众可见、可知、可感,精准掌握职工需求,以职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指标,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深耕工会政治引领主责主业,及时了解职工群众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学习借鉴当下互联网信息平台传播经验,创新工会网上宣传手段,不断提升职工群众认可度、关注度。

“德工家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通过优文上报、数字播报、德工数媒等新型方式,优化现有传播矩阵,不断丰富传播载体,探索构建融合数字传播平台,将工会组织、融媒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众四大群体作为传播党的声音的媒介,为职工群众带来更加真实、直观、沉浸式的传播受众体验。

开辟职工留言板块,及时收集了解职工诉求,解答职工疑惑。建立会员评价体系,针对普惠服务和工会活动以及特色场景应用,职工会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诉求,提高工会组织、商家、第三方资源等对会员的服务有效性。

聚焦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地图服务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服务站点信息采集,便于职工群众快速准确找到服务站点位置,做好精准服务。通过设置自助兑换机、扫码按摩椅、扫码充电宝、扫码存储柜、扫码微波炉等提供智慧服务,建强阵地服务体系,满足职工群众的基本需求。

构建德阳工会数字化的业务架构,实现业务功能模块“共建共享”,探索打造“一键入会”“职工帮扶”“德工普惠”等工会业务数字化应用场景,破除职工与工会之间的沟通壁垒,让职工群众能在“德工家园”“一网”办理所需业务,“一键”获取所需信息,节省时间和精力。截至目前,平台网上信访、困难帮扶、一键入会等功能办结率均达到100%。

多维服务在聚焦职能上实现新提升

德阳工业基础雄厚,各类工业企业众多、职工数量庞大。德阳市总工会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帮扶慰问、民主管理和维权工作中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有力解决了一批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困难和问题,建设起了多维服务下的职工之城。

做实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全面开展困难职工摸底,印发《关于开展已解困脱困职工动态监测和帮扶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组织区(市、县)总工会对已脱困的2万余名原建档困难职工开展信息比对,对疑似困难职工、已建档困难职工进行入户走访,完成与民政部门的3轮信息比对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入户走访。精准实施困难职工帮扶,筹集国、省、市级困难职工专项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对1280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实施精准帮扶,人均帮扶资金达4700元。

强化农民工群体关爱和职工互济互助。筹集农民工平安返乡系列活动资金22.8万元,2024年元旦节、春节期间扎实开展好农民工平安返乡系列活动,强化服务职工能力。2024年1月至今,全市共参加职工保障互助会单位376家,入会人数19924人次,参保金额达167余万元。

加快推进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印发《德阳市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全年累计下达站点建设奖补资金138万元用于支持区(市、县)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全市新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320个,其中,旌阳街道堰塘坝户外劳动者驿站、绵竹市茶盘街社区职工服务驿站等11个驿站被省总工会评为全省最美驿站,旌阳区万达商圈旌城工哥驿站等3个驿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最美驿站。

认真履行工会维权职责,做实做细维权服务工作。召开全市工会维权工作推进会,与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人社局建立了《“一函两书”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动机制》,组织全市1311名劳动法律监督员接受全总业务培训,全面推进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工作向纵深发展。组织全市各级工会持续开展第四届“争当优秀调解员、争做优秀法律援助工作者”竞赛活动。2023年12月19日,德阳市总工会在全省第四届“双争”竞赛活动总结会上作交流发言。组织拍摄《坚守服务职工初心践行工会维权使命》宣传片并在“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微视频展上播放,宣传工会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内容。

德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德阳市总工会将以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踏实求新的工作方法,在德阳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进一步自加压力奋起直追,为德阳实现经济总量“重返全省前三”目标贡献工会人的力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