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成立 承担六项职责她是学生心中最亲近的“马妈妈”打造名师名校长 平昌县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成都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闭幕乐山市总工会举行“送教进基层”活动成都医学院与四川音乐学院打破上课“边界”叙永县叙永镇中心小学校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3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09

她是学生心中最亲近的“马妈妈”

——记西南医科大学辅导员马俊

李阳光何语娇艾梦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为学生上党课

与学生一起体验学院药香活动 均为受访者供图

躬耕杏坛二十三载,扎根学生工作,四川省名辅导员、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马俊注重创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构建了大学生“四成”教育模式。她围绕“思想成长、道德成人、学业成就、就业成功”四个维度,将学生当成家人,尽心尽力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工作。于她而言,从事学生工作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历程,更是一次向阳而生的旅行。

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马俊自2001年毕业后便留校担任辅导员,从事一线学生工作。23年来,她先后辅导过13个专业的上万名学生。谈及自己的育人初衷,马俊表示:“我从小就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梦想。”长期以来,她始终坚持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辅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

“学校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国家,回馈社会。”谈及教育理念,马俊这样表示。在她所辅导过的年级中,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都有一张“爱心存折”,里面没有具体的金额,留存的是学生每一次做公益和志愿服务的记录,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

同时,马俊还结合专业特色,为学生点亮理想信念的灯火。提任学校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以来,马俊致力于打造人文学院特色,以文化教育为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依托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塑建浸润式道德教育范式,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2022年,联合泸州小草志愿者协会和泸州市崇德家园,成立了人文与管理学院传统道德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建立学校“六艺学堂”辅导员工作室和人文与管理学院“明德书院”,以易班活动的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国学讲堂、耕读文化、孝道文化等第二课堂活动,累计服务老年群众800余人次,培养学生适用于新时代的“新六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制订个性化关爱方案

“教育学生应该是以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味地责备。”换位思考,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是马俊从事学生工作23年来一直所坚持的。那一份份心理动态检测表见证了马俊的初心。

由她创建的“红黄蓝”心理动态监测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将他们分类,再制订个性化关爱方案,并对特殊群体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同时马俊还创立了学校“乐乐心理辅导站”,通过打造一间温馨的小屋作为心理咨询场地,以谈心谈话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田。正式运营以来,“乐乐心理辅导站”累计接待心理咨询学生1300余人次,成功化解学生各类心理危机与隐患180起。

“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不代表学生自身有错,我们不应歧视、排斥或者无视这类学生的存在,这是学生遇到困难的表现,我们要尽力为他们提供支持。”马俊说。

除了心系学生的日常外,马俊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主动承担起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她在新生开学第一次家长会上下足功夫,与家长充分交流,建立信任。随后积极动员辅导员充分利用各种契机联系家长,传递学校关爱,为后续开展工作打下信任的基础。同时,马俊反对对学生“逼”和“压”,主张以沟通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同时修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问题,对症下药,关注学生原生家庭,尽量去弥补学生缺失的爱。在马俊看来,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一份信任,是一份期望,教师理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对他们的家庭负责。

此外,马俊还将学生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所著论文《心理接受通道假说视角下的医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创新研究》《医学生积极生命价值观普遍认同机理及其培育路径》获得四川省优秀论文一、三等奖,并被30余家媒体转载报道。

双向奔赴的“旅程”

从2001年到2024年,马俊始终坚守自己的育人初心, 无论酷暑寒冬,“马妈妈”扎根于学生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助力每一位学子成长成才。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马俊的心。“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她也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谈及资助学生的契机,马俊总是很感慨。刚刚工作时,马俊总能在下班时碰见一位穿着军训服的大二学生在花坛旁边打扫卫生,疑惑之下,她深入了解了这位同学后得知,他的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开始勤工俭学。

感动之余,马俊开始思考:求学艰辛,自己身边还有多少真挚的学子仍然处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地步?此后,马俊开始了她长达23年的资助生涯。10万余元,汇出的不只是金钱,更是马俊那颗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

看不得学生有困难,马俊自掏腰包帮助贫困学生看病,为他们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替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数月奔走申请助学贷款,周末邀请家境困难的学生到家里改善伙食……她的平凡善举,在许多学生心中撒下了善心的种子。

“收获了一种感动,一种赋能,一场双向奔赴,”当马俊谈及资助学生的收获时,她这样说,“这些孩子条件那么艰苦还坚持读书,他们身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正是从那时起,马俊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可敬可爱的大学生努力工作。时至今日,她依旧尽职尽责地关心着每一位同学。

而那些被马俊资助过的学生,也没有忘记他们的这位“马妈妈”。在马俊资助过的学生中,优秀的不在少数,看到自己资助过的学生一个个成长成材,马俊心中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这种幸福感还来源于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我,都很懂得感恩。”

据马俊回忆,有一年,她带队出差时遇到了住宿问题,一筹莫展之时,曾经资助过的一个学生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帮忙解决了难题,甚至还悄悄垫付了房费,这件事情让马俊感动了很久。逢年过节,马俊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学生们纷至沓来的祝福让她感到很幸福。事事关心,细细叮嘱,用爱感召,师生之间形成了爱的循环,一起实现双向奔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